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散曲是继诗、词之后所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是继诗、词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然而, 长期以来散曲研究却附属于戏曲研究或诗词研究。散曲研究的独立, 散曲学的建立, 是到20 世纪晚期才逐渐形成。散曲学是一门年青的学科, 有关学者在散曲领域各个方面就诸种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仍有许多方面存在着不足和欠缺, 特别是关于明清时代的散曲研究还有不少空白地带, 有待于21 世纪的散曲研究者大力开拓, 深入发掘, 使散曲研究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2.
对于散曲的研究正逐渐由主题转向文本的艺术结构,尤其是白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研究方法,重新掀起了一个散曲研究的新高潮。然而古代与当今音乐不分、词与散曲之小令不分等诸多比较容易混淆的问题依然客观存在,对它们的研究尚且不够深入。因此,本文试从散曲中的北曲小令与词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加以探讨和论述,从而使散曲的文体特征进一步明确化,清晰化。  相似文献   

3.
金莲川幕府文臣是古代散曲史上最早进行散曲创作尝试的一批曲家,对散曲的形成和发展,有开创之功,并完成散曲从典雅到通俗的艺术演变。元好问与刘秉忠,皆以词为曲,词曲一体,以雅为胜。元好问与刘秉忠自度曲的出现,加快了散曲的艺术演变,渐至由雅变俗,散曲艺术日渐成熟。至商挺与杨果,散曲渐至雅俗一体,以俗为胜,散曲完全走向艺术成熟。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界对明清散曲与歌谣时调互动的研究尚处于零敲碎打的阶段,全面研究二者的互动情况,不仅可以促使我们从新的角度来观照文人散曲与歌谣时调各自的发展脉络以及影响它们演进的因素,为中国古代散曲和歌谣时调的专题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有益补充;还可以启发和引导我们更为全面清晰地感知文学发展演变及存在状态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清丽派散曲是我国古代诗体文学中“雅化”一类的流衍,既是元曲雅化的集中体现者,又对明清散曲的雅化起了示范作用。迄今为止,对元代清丽派散曲列类研究的专论还很少,文章拟就清丽派散曲的思想倾向及其在中国文学吏上的地位和影响,作些尝试性的述论。  相似文献   

6.
从元散曲的作者构成、创作内容、创作风格和散曲批评诸方面来看,元散曲与理学都存在着悖离。这种情形的出现,与元代文人对散曲的认识有关,也是元代理学影响文学有限性的体现,同时亦是学界对这一论题置辞甚少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独有的一个审美范畴。现今学界对唐诗、宋词中的意象研究着力较多,而对散曲中的意象关注较少,尤其是对于明代重要散曲家薛论道散曲中的意象几乎没有关注。薛论道散曲中的意象,且各种意象的组合方式丰富,营造出各式各样的优美意境。大致可分为自然意象和人生意象两类,它们在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各不相同,特点有别。  相似文献   

8.
在元代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元散曲受到了蒙古民族及其文化的影响。其中蒙古族及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对元散曲的形成以及繁荣兴盛曾产生过一定的促进与影响作用。具体如元散曲的声韵、句法、修辞等,由于受壮伟狠戾、嘈杂凄紧的蒙古族音乐之影响,体现出了与其前唐诗、宋词等韵文作品明显不同的特点。故从蒙汉文学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研究元散曲的形成以及繁荣兴盛,将对研究此问题提供一个实用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文化精神与审美诗性的集成--意境范畴再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意境是中国古代艺学美学的核心范畴,它的化渊源是以儒,道、禅佛哲学为核心构成的“天人合一”的化精神。它的艺术品质则与中国古代艺学美学审美发展过程不可分离。以此为起点对意境的形成和面貌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三晋大地是中国元曲的摇篮.散曲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绽放出朵朵奇葩.《山西古今散曲选》第一部分所选山西古代名家的散曲作品,体现了散曲作为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的文体风格、艺术特征和审美趣味;第二、三部分所选当代散曲作品,初步展示了山西当代散曲创作群体的创作实绩;第四部分精选了全国107位作者发表于《当代散曲》的佳作,以见证当代散曲风靡全国、蓬勃发展的可喜景象;第五部分入选的散曲评论文章,大都从山西散曲创作的历史和现状出发,提到诗学理论高度,阐发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学婚爱理想模式的嬗变与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婚爱学大体形成了英雄美人、才子佳人、浪子荡妇、男女知音这几个婚爱理想模式,它们的生成与演变构成了中国古代婚爱学的发展史。因此,中国古代婚爱学的发展,实质体现为不同婚爱理想模式在学创作实践中的生成与演变。《红楼梦》在宝、黛爱情描写中所创造并巩固的男女知音婚爱理想模式,是中国古代婚爱学描写的终结。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课文重难点确定与突破[重难点确定]本单元教学要求:对所选作品,力求熟读成诵,读出感情,理解主旨,品赏韵味,从而初步培养阅读古代诗词曲的兴趣与赏析能力。本课包括我国古代诗歌的四种体裁:初唐王勃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盛唐李白的七言绝句《望天门山入北来苏武的双调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元代前期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和元代后期张养浩的散曲灿坡羊·撞关怀古人诗词在前几册中已经学过,应巩固并进一步掌握。而散曲是本册初学,应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掌握散曲知识。根据上述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3.
王星琦教授多年来致力于词曲和古代小说戏曲研究,发表了大量论文,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及相关教材。著作中影响较大的有《元曲艺术风格研究》、《元明散曲史论》以及《元曲与人生》等。《元曲艺术风格研究》是系统、深入探究元曲艺术精神与风格特色的专著。全书由“绪论”、“上篇”(杂剧篇)和“下篇”(散曲篇)三部分组成。“绪论”重在宏观把握与理性探究;上下篇则是微观探索,互相间也有交叉,重在占有充分史料基础上作分析。  相似文献   

14.
王保安 《文教资料》2013,(10):5-6,8
近十年,学术界对元散曲代表作家马致远的研究成果作述评,相关论文主要集中在思想意识研究、神仙道化剧两方面,同时也涉及散曲成就和音乐思想的批评,对马致远文本所体现的思想构成、故事来源、志怪渊源、影响和深层矛盾结构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诗与散曲体裁虽各有异,但同属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抒情文学。比较马致远散曲与李白诗歌,可以见出李白对马致远的影响,以及他们二人抒情风格的异同。概言之:李白情感狂放而执着,抒情奔放飘逸,语言清新明丽;马致远情感超旷而愤懑,抒情奔迸沉抑,语言典雅清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的发展存在着承旧开新的共同轨迹,但六言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却没有其发生、发展、兴盛和衰亡的明显线索,始终处于诗歌由俗变雅的过渡之中的一个重要阶梯,成为其它诗歌体式的附庸和点缀。但纵观整个中国古代诗歌体式演进的规律,由诗而发展词,由词而发展为散曲,六言诗在其中却起到了或显或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旦初当代散曲作品,以文学精神新架构、文学审美新构成和对传统散曲“代言体”的新突破,迈入了当代散曲创作的全新境界,是当代散曲创作园地诞生的艺术新葩.其主要艺术建构为:积极入世思想,强烈的忧患意识,讽刺之“风力”,叙述“旁言体”.  相似文献   

18.
散曲是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出现的一种新诗体。散曲和词是同源异派的学形式。但和词相比较,散曲具有独特的诗体特征,主要在于语言上质朴俚俗,表现上坦直显露,风格上尖新奇巧。  相似文献   

19.
当代漆画色彩继承了传统漆器色彩美学观和各种传统色彩要素,具有传统生漆色质的美,并深受儒道色彩美学思想的影响,继承了古代漆器黑红色彩表现的传统性和古代传统漆器色彩的象征性、装饰美和构成形式,以及古代漆器传统髹色技法的表现,这些都是当代漆画色彩独特性与传统性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元散曲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具有与以往抒情性学不同的审美取向,其中很突出的一点就是它的趋俗性。本主要论述元散曲以俗为美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其通过作品所表现出的以俗为美的独特情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