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高一化学课本介绍过氧化钠的性质时,只安排了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氧气的实验,没有安排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的实验。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看到这一反应现象,我根据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并放出热量的反应原理和初中课本上讲的适当的温度和足量的氧气是物质燃烧的基本条件,设计了一个利用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氧气和放出热量使脱脂棉燃烧的实验。并利用塑料洗发液瓶、一次性输液器导管及其调速夹、圆珠笔芯及其铁皮  相似文献   

2.
根据高中化学课本有关NO、NO_2的一系列描述:“一氧化氮不溶于水,在常温下很容易跟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红棕色并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易溶于水.它溶于水后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为了较好地说明上述问题,设计了这一实验.首先用KCIO_3和MnO_2制取氧气.氧气贮存于一球胆内,管口用一弹簧夹夹紧,备用.然后将量筒及导管内全部灌满蒸溜水(不能留有气泡),如图1所示,放好.  相似文献   

3.
中学化学教材在讲授氨气的性质时指出:"在通常条件下,氨气在氧气中不发生反应;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能与氧气反应生成NO和H2O,并放出热量。"但也有很多教辅书的习题中出现了"氨气在纯氧中能安静燃烧,且生成N2和H2O"。为了增强学生们的感性认识,让实验事实说话,笔者通过研究,创新设计了一个简易的实验装置,能非常方便地演示在不使用催化剂的情况下,氨气确实在纯氧中能安静地燃烧,而且现象十分  相似文献   

4.
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实验之一,由于生成的一氧化氮气体(无色)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二氧化氮气体(红棕色),使该实验按常规方法操作时难以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为了解决此问题,虽已有许多同行设计了不少改进方法或装置,但也还存在诸如装置复杂,操作不方便,稀硝酸用量大等问题。为了简化实验装置,降低试剂用量,并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笔者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5.
大理石遇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经无水氯化钙干燥后跟过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气体能使余烬木条复燃,证明反应产物有氧气的生成。移去干燥管,将余烬木条插入试管  相似文献   

6.
高一化学中介绍了三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段实验室都没有三氧化硫试剂,为了让学生对三氧化硫有感性认识,建议增做二氧化氮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三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实验.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有很强的氧化性,将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自身被还原成一氧化氮.这个实验方法简单,很能说明问题.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催比剂存在的条件下,氨跟氧气发生如下反应:按照教材的实验装置和方法演示,能较为明显地看到的现象是:铂丝继续保持红热,瓶中有白烟产生,但观察不到红棕色.经过对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环境条件的分析,我们认为:反应在氨水液面上进行,反应器中存在大量的水蒸汽.另外,反应中亦有大量的水生成,在反应的条件下也成气相存在于反应体系内.一旦产物NO与反应器中过量的氧气反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演示实验"光合作用生成氧气"实验装置方面展开进一步探索。经过多次研究发现,利用分液漏斗能起到储水和排水的作用,可控制植物光合作用生成氧气的排出量,使实验装置操作更简便,实验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亚甲基蓝是一种深绿色有铜光的柱状晶体,溶于水中呈蓝色。亚甲基蓝在碱性溶液中会被葡萄糖还原成无色物质,使得溶液颜色消失。而所得的无色物质又极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重新生成亚甲基蓝,从而使溶液恢复蓝色,以此反复,直到葡萄糖或氧气消耗殆尽,此实验被称为"蓝瓶子"实验。虽然此实验操作简易,但对反应物浓度有一定要求,我们通过更换还原剂,使用维生素C代替葡萄糖,该反应无需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精简了步骤,并减少了物料投入,使得该实验更绿色,更具有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高中《化学》(必修 )第一册在讲述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时 ,这样叙述道 :“过氧化钠跟二氧化碳起反应 ,生成碳酸钠和氧气。2 Na2 O2 2 CO2 2 Na2 CO3 O2因此 ,它用在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作为氧气的来源 (P10 3)。就是说 ,潜水艇 (或个体潜水员、防护面具 )原携带的氧气有限 ,当需要长时间水下潜伏时 ,就要受供氧不足的制约。根据上述化学反应原理 ,我们可以使用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废气与过氧化钠反应 ,便能“再生”出氧气以供使用 ,这就大大提高了供氧量 ,以利于潜水员在水下作业。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但遗憾的是 ,书上没有安排实验…  相似文献   

11.
在化学课改中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 ,逐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是化学课程改革在教育中面向现代化的重大课题。我们在课改的教学过程中 ,对部分实验的教学进行如下的改进 :1 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1)在讲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制备氧气时 ,如果按照教材中那样操作的话 ,生成氧气的反应速率极快 ,不容易控制 ,而且产生氧气的气流也很不均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可将粉末状的二氧化锰分散在块状的不溶于水的固体载体中。具体的操作是 :称取 10g粉状的二氧化锰 ,40g硅酸盐水泥 ,80g细沙和 40g水 ,混合均匀 ,在硬纸上摊平 ,厚度约为 0…  相似文献   

12.
中学化学教材中有5个金属燃烧实验:初中教材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高中教材中“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实验、“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和“铝箔在氧气中燃烧”实验。这5个实验存在着共同的弊端:①燃烧前的预热时间过长,成功率不高;②反应极为剧  相似文献   

13.
利用NO在常温下可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生成NO2极易溶于水这个原理,设计出装置并通过20组数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为21%的改进方法,完全可代替红磷燃烧测定空气含氧量的装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电位序在镁和铜之间的金属元素硝酸盐,它在热分解时,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二氧化氮和氧气。如: 在加热Pb(NO_3)_2固体时,从试管里可见到红棕色气体NO_2。一般用带火星的木条通入管口,如木条复燃,说明有氧气放出。 而NO_2气体既具有红棕色,又具有强氧化性,它跟氧气一样,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在检验生成的氧气之前,必须将二氧化氮除去。仅用带火星的木条通入管口来证明有氧气放出,是不严谨的。为此,我对该项演示实验作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15.
在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化学2(必修)》教材中,编者设计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3个实验,通过不同条件下观察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气泡的快慢,以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但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发现该实验存在实验现象不明显的问题:一是【实验1】由于气泡产生的泡沫逐渐增加,通过肉眼观察,2支试管中的泡沫差不多,现象区别不大;二是【实验3】在溶液中产生的气泡较小,3支试管中气泡的多少、快慢区别不明显。为此,我们对该实验做了重新设计,用注射器对气体进行定量实验。实验改进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实验改进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1 钠与硫反应的实验设计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人教版第一册第29页,在介绍钠与非金属反应时是这样叙述的:“钠除了能与氧气直接化合外,还能与氯气、硫等很多非金属直接化合。例如:钠与硫化合时甚至发生爆炸,生成硫化钠。”。由于在教材中介绍钠与硫反应比较剧烈,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一般不做该实验。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们通过反复研究,找到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法,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分析: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该气体有毒,是一种大气污染物。按原教材所做的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就会扩散到空气中。实际上做此实验时,在高温条件下,硫还能跟铜、铁等金属(注:燃烧匙是铜匙铁柄)直接化合生成硫化物而将燃烧匙腐蚀。鉴于此,要避免上述负面影响,笔者做了如下实验改进。  相似文献   

18.
实验证明钠能与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剧烈反应、燃烧,产生黄红色火焰,而在低温情况下只是缓慢反应,并不燃烧,钠的表面出现黑色物质;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炭和碳酸钠。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设计在简易气体发生器中、氧气存在条件下 ,铜和硝酸反应 ,从而引发一系列变化 ,观察到有趣的振荡现象。实验装置和药品1.装置 :简易气体发生器 ,如图 1。图 12 .药品 :硝酸 ( 1:1)、紫铜粒 (导线铜芯碎段 )、氧气 (预装在简易贮气瓶中 )。实验步骤和现象1.步骤 :在实验装置的隔板上铺一层铜粒。打开 A、B阀门 ,通入氧气 ,排出空气。关闭 A、B阀 ,撤去氧气源。在漏斗中加入预先量好的硝酸 ,体积等于 V (参见图 1) ,刚够淹没铜粒。先打开 B阀 ,再打开 A阀 ,让硝酸顺着漏斗颈流入试管 ,当硝酸与铜粒接触时马上关闭 A阀。细心观察漏…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高中化学教科书(第二册)对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作了如下描述:把2cm×5cm的薄铝箔卷成筒状,内部裹一纸片,铝箔的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点燃纸片立即伸入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教学实践表明该实验成功率非常低,笔者对此实验从理论和实践操作两方面作一些探索。(1)对实验条件的理论分析该实验成败的关键在于:①铝箔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铝箔与氧气的接触使反应难以进行;②教师没有掌握好铝箔的厚度,过厚的铝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单质铝与氧气的接触;③铝箔燃烧实验对氧气浓度的要求较高,在引燃铝箔的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