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罗伯特·弗罗斯特以清新隽永的文笔和传统诗歌形式创作,以此探索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但读者很难会想到这样一位积极睿智的诗人,在诗歌中屡屡展现黑暗的镜像。文章从弗罗斯特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个人悲剧性经历和矛盾的世界观探究其"黑暗诗歌"产生的多层原因并阐释弗罗斯特诗歌创作中"黑色"成分的根源。最后得出结论,弗罗斯特的黑暗诗歌是他诗歌世界里不可或缺的部分,不系统研究弗罗斯特的黑暗诗歌则无法全面读懂这位伟大的诗人。  相似文献   

2.
王芳 《考试周刊》2012,(35):19-20
中国诗歌批评理论中的诗言志、诗言情及意境说,既可解读中国诗歌作品,又可赏析英文诗歌。美国乡村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简洁的语言风格、质朴的诗歌主题恰好契合了中国诗歌道法自然、诗言情的美学思想。本文运用中国传统诗歌批评理论解读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从中国诗歌美学的角度欣赏西方诗作,从中体会中国诗歌美学框架中英文诗歌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擅长把生活和诗歌紧密结合起来,使其诗歌寓意丰富、深邃。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和诗歌语言特点着手,根据诗人的社会经历、精神层面,剖析其诗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凸显美国梦的光怪陆离,呈现诗人对"美国梦"的追求历程。  相似文献   

4.
美国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能够在诗歌中由简单而抵达深邃的关键在于他选择了介于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与现代主义的间接隐晦之间的一种诗歌表现策略——“隐秘性”。本文通过分析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停留》一诗,论证了弗罗斯特在“隐秘性”思想的指导下所采用的“引而不发,含而不尽”的表现策略如何实现了弗罗斯特简单而深邃的诗歌特色。  相似文献   

5.
意象群研究是一个久被忽略的话题。袁行霈认为,一个诗人是否具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建立了独特的意象群。通过研究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惯用意象“树”“花”“鸟”“雪”和“牧场”的复现和蕴涵,本文认为弗罗斯特形成了自己的意象群,堪称现代美国的新英格兰田园诗人。  相似文献   

6.
罗伯特·弗罗斯特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作品读来清新流畅,常有通俗易懂之感。而事实上,弗罗斯特诗歌并非表面那般简单、质朴,意蕴深邃、张力无限才是弗罗斯特诗歌的真正特质。运用双域型概念整合对弗罗斯特诗作进行解读,能更好地诠释诗人诗歌的深邃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7.
悖论是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就其诗歌的表现形式来看,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悖论有同一诗行中的悖论、同一诗节之间的悖论、同一首诗中的悖论。就其表现的内容来看,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悖论呈现了生存与死亡、孤立与联系、无序与秩序以及欢欣与惆怅等文化意蕴。悖论使弗罗斯特的诗歌语言言简意赅,高度凝练精确。弗罗斯特的诗歌往往充满普遍真理的光辉,而悖论是展现弗罗斯特的真知灼见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复义是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复义主要包括诗歌题目的复义、一个诗行的复义、诗歌结尾的复义、整首诗的复义等。象征、双关、意象、引喻、隐秘性、不确定性和开放性等使弗罗斯特的诗歌呈现出复义性。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复义丰富了其诗歌的内涵和意蕴,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复义使弗罗斯特的诗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效果,迸发出朦胧之美,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Frost)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具独创性的诗人之一。国内有众多学者从诗歌创作特征与艺术手法文学角度对他的诗进行分析,而进行文体学分析的却不多见。因此,本文作者试从诗的结构和主旨、诗歌的韵律、诗歌中修辞的运用、诗歌中象征表现手法的运用四个方面出发,对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抒情诗《雪夜林边小立》进行文体学分析,探究其文体特征以及各特征所产生的文体效果,旨在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索其诗歌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0.
罗伯特·弗罗斯特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却依旧性情乐观。但从其作品的主题来看,貌似简单的自然景观描述,却藏着深刻的悲剧主题。本文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来探讨罗伯特o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悲剧主题。  相似文献   

11.
江琴 《文教资料》2012,(15):25-26
罗伯特·弗罗斯特一生经历坎坷,他的悲惨的人生遭遇使其形成了忧郁的个性特征,奠定了其诗歌阴郁和黑暗的基调。通过对《雪夜林边小驻》一诗中负面意象如森林、冰湖、雪花、寒冬和黑夜等的分析,可以发现诗人对未来的失望和痛苦,即使是诗歌后半段所给出的一丝光明和希望也不足以照亮前进的道路,让人忘却人世间的黑暗和不幸。  相似文献   

12.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具有极强的哥特式风格.弗罗斯特诗歌的题目具有哥特式特征,诗歌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往往是秋冬季节、夜晚、黄昏或者雨雪天气里,故事的背景多在室外.诗人为读者呈现出的是形只影单的人物.弗罗斯特诗歌的氛围极其恐怖,诗人集中使用一些词汇和意象突出恐怖的氛围.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哥特式风格有效地渲染了诗的气氛,强化了诗的主题,创造了极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娄崇 《天中学刊》2014,(4):111-113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弗罗斯特诗歌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花草树木等植物意象的大量运用。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植物意象不仅起到了背景铺垫、象征暗示的作用,而且使诗歌产生了更多的潜在内涵和曲折、深邃、内敛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曾4次荣获普利策奖,也是首位受邀在美国总统就职典礼上朗诵诗歌的诗人。弗罗斯特被广泛地认为是一位自然诗人,但事实上弗罗斯特不仅描绘自然,更关注人。仔细阅读他的诗歌,读者不难发现人际关系的困境是弗罗斯特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5.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以含蓄著称,简洁的语言背后常常语含讥讽,寓意深长,隐含了对现代性的反思。文章旨在通过对弗罗斯特的传记、散文及文本分析,探讨宗教伦理思想对弗罗斯特及其诗歌的影响,这是促成弗罗斯特诗歌现代性反思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林宇飞 《海外英语》2011,(4):195-196
罗伯特·弗罗斯特以朴素无华、寓意深刻的语言在20世纪美国诗坛独树一帜。他的诗歌着墨于自然,风格简约而蕴含深刻的哲学真谛。该文将研究弗罗斯特如何在诗歌中通过精湛的语言艺术寓哲理于通俗,解读弗罗斯特矛盾的世界观,了解他诗歌中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表面通俗易懂,实则内涵丰富。精妙难断的隐喻意象、似是而非的文本悖论、悬而未决的多元结局,使诗歌极具不确定性。在诗人不确定的创作方式下,读者有了更为广阔的解读空间,他们积极地投入诗歌解读之中,全方位、多角度地探寻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家总是坐落于远离现代都市的偏僻新英格兰农村,给人一种强烈的孤独的地域感,然而其隐喻及其文化内涵却使它们超越了地域的限制.弗罗斯特借此探讨在现代科学、现代工业发展冲击下家的变迁.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笃信个人主义和自立的他,在家庭的社会伦理问题上同样持二元论及平衡论的观点,在强调现代文化背景下邻里关系的重要性的同时,又强调在家庭社会责任问题上自立与博爱之间平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申惠颖  潘静玲 《双语学习》2007,(10M):203-205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身为20世纪的诗人,却与其他现代诗人不同。他既有二十世纪的“音调”,又有接近于传统诗歌的诗体。为了说明弗罗斯特诗歌的文体特征,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他的诗歌《纯金难留》进行探讨:诗歌的选词、句法结构和语音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出生于旧金山一个教师家庭,在美国西部度过童年。中学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