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南海仲裁案"出发,对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和以《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关于"南海仲裁案"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从形式特征、报道内容、报道倾向三方面分析《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如何报道南海仲裁案,揭示重点报道内容所蕴含的意义,分析其建构的中、美、菲三国不同的国家形象,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深层次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章文宜 《今传媒》2014,(5):59-61
新闻建构社会现实,不同的媒体建构活动不同。本文利用框架理论,对《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就"美国政府关门"事件的报道进行分析,发现《人民日报》的新闻框架单一集中,强调事件经济影响和显现的制度缺陷,带有明显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色彩。《华盛顿邮报》的新闻框架复杂多面,且直面政府和国会的问题,呈现的事实较为客观立体。  相似文献   

3.
邓洁 《今传媒》2021,29(4):29-32
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以下简称"@人民日报")关于乳腺癌报道的内容分析,考察它在健康传播视阈下对乳腺癌议题的建构。研究发现:此类议题建构中存在报道内容同质性高、表现形式单一、对报道时间的把握不够、语言风格缺乏人文性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构议题内容多元化、丰富创新传播形式、把握传播时间节点、调整语言风格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周岩 《当代传播》2012,(4):45-48
媒体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阵地。本文运用媒介框架理论,将《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和《朝日新闻》三家媒体网站对"7.23动车事故"的报道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建构了不同的报道框架,各报网站在报道主题、关键词使用与消息来源的选择上体现出明显的差异,各媒介框架建构或明或暗地体现着各国对外传播的立场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是一段中华民族难以磨灭的惨痛历史。作为战争受害者的"慰安妇"群体近20年才逐渐受到关注。公众对"慰安妇"集体记忆的形塑与强化,媒体建构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人民日报》1995年到2018年以"慰安妇"为标题的新闻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从"慰安妇"报道的文本特征来分析其如何建构"慰安妇"集体记忆。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不同报道数量、报道体裁和报道主题造构着"慰安妇"集体记忆。在构建社会公众集体记忆的同时,无疑也实现了民族认同的强化。  相似文献   

6.
运用框架理论和内容分析量化方法对2009年《人民日报》"甲流"报道的媒体框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人民日报》"甲流"报道媒体框架由多种力量和因素参与建构,具有开放性和动态平衡性特点,凸显了中国政府的权威性、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显示了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承担国际道义的努力,一改SARS时期被动自闭的形象。同时此框架视角比较狭窄,欠缺批评式和反思性视角,主题较单一,信源较狭隘。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东方杂志》策划了被后人称为"一场集体的‘中国梦’"的"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文章对其中的95篇回函进行了话语分析,梳理了当时中国社会尤其是知识分子"中国梦"的建构特点,并讨论了对当今"中国梦"建构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岳子荷周丽 《视听》2016,(6):137-138
国家形象是个综合概念,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媒介传播是国家形象建构的主要方式,在国家形象建构与国际传播中起到了"传声"与"扩音"、"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在国家形象的构建中,媒体的公信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对事实的报道和传播影响着人们对国家形象的认知。本文以《人民日报》对十八届五中全会报道为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来研究这一事件的报道对国家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研究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与《朝日新闻》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倡议报道特点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吕蕾 《视听》2018,(11):160-161
艾滋病作为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人民日报》作为我国的党政喉舌,其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基本反映了社会主流媒体对艾滋病议题的价值取向。本文以新闻建构理论为基础,选取《人民日报》在2010-2017年"世界艾滋病日"(12月1日)及其前后各一天(11月30日-12月2日)发布的艾滋病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期揭示出新闻内容背后其对艾滋病议题的建构方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1996年至2008年的控烟主题报道进行定量与定性地分析,探究《人民日报》控烟报道的变化趋势,继而发现媒介在控烟议题设置中的报道特点与建构策略,揭示报道现状背后的影响因素,探讨媒体在健康传播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健康信息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文慧  聂祎 《新闻前哨》2011,(9):49-51
大众传媒是现代风险的主要建构场域。传媒在建构风险、影响公众与政府决策行为的同时,受到政治权力、商业逻辑、新闻成规等诸多因素乃至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本文对《人民日报》2011年有关日本核泄漏事故的报道加以分析后发现,通过对议题内容的安排,对报道语言的使用,以及对消息来源有倾向性的选择、呈现与运用等,《人民日报》建构出一幅独特的、具有弱化未来核风险特色的风险图景。  相似文献   

13.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最具权威及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在涉及新疆议题的立场、态度及具体表现方面是全国主流媒体的风向标。本文以《人民日报》近10年来关于新疆议题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爬梳这些报道,总结该报10年来新疆议题的主要框架,分析该报对新疆的媒介形象建构,并试图讨论进一步优化主流媒体对新疆媒介形象建构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内容分析及文本细读的方法,从中外三家媒体在两个时间段内对香港进行的报道入手,分析了不同媒体建构香港形象的不同方式和效果。从1997年香港回归到2005年香港行政特首换届,不同媒体的报道尽管在一些地方有所改变,但是大趋势是坚持了一贯的特征。《人民日报》的"团结友好"框架和《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的"民主经济"框架始终在报道中得以体现,并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陈丹 《新闻大学》2002,(3):29-32
本文以《人民日报》为个案,通过分析1994-2001年《人民日报》“世界艾滋病日”期间(11月30日-12月2日)有关艾滋病议题的报道方式和内容取向,探讨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国主流报纸如何呈现与建构艾滋病相关议题。  相似文献   

16.
"两会"既是我国的重要政治体制,也是我国民主建设进程的标志,一直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对于"两会"的报道,其本身也是民主建设步伐的体现,同样受到关注。本文以框架理论考察、分析1978年到2012年《人民日报》的"两会"报道,提出《人民日报》在民主建设中的媒体角色定位及公众对《人民日报》的媒体期盼。"两会"民主有理由对媒介作更全面的角色期待,《人民日报》有责任也有义务完成"两会"民主对其更全面的角色期待。  相似文献   

17.
框架理论为分析报纸的报道模式及倾向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文章分析了《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在研究时段内报道雅安地震的新闻框架,从框架的主题设定、素材呈现和具体文本生产三个层面比较了两报地震报道的异同,指出前者坚持的是"形象框架"而后者采用"情感框架",二者的结合能够为受众建构一个相对完整的关于雅安地震的现实。  相似文献   

18.
任雪瑶  郭中南 《今传媒》2014,(12):45-47
自2009年起,随着我国官员子女在用人选拔等方面被报道出的种种问题甚至违法行为,"官二代"一词正式见于媒体的纸面上,也成为公众舆论的焦点。文章选取《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从"污名化"理论切入,运用内容分析方法,尝试归纳评价媒体对"官二代"群体的报道。同时,总结报纸及其他媒体上的建构的"官二代"的主要形象,分析媒介"标签化"报道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9.
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人民日报》、《广西日报》对北部湾经济区都予以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实现了联动报道。2008年2、3月份统计数据表明,《人民日报》涉北部湾报道立足高度高端,以广告为主,但报道量少、报道方式较单一。《广西日报》将涉北部湾报道常态化处理,在报道策划与说服策略上具有连续性、多样化特征,但亦存在滥用"北部湾"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的"三农"议程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三农"相关报道进行了内容分析,就《人民日报》的"三农"议程设置作了深入探究。不仅从经验层面揭示了媒介议程与政策议程的关系,同时也对媒介议程的变化和政策议程解决"三农"问题的历史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