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美国是新闻业最发达的国家,也是最强调新闻自由的国家,颁布了很多提倡新闻自由、保护记者采访权的法律法规,但同时,美国也对其新闻从业人员的职务行为有诸多限制。涉密信息:政府管控趋严,新闻界争议不断涉密信息的传播受媒体法而不是伦理约束,目前在这一层面约束记者的主要法律是1966年美国《信息自由法案》。该法案给予了新闻记者较大的信息自由,但在包括国家安全、国内机构资料、国内机构规则等9个方面作出  相似文献   

2.
基本概念界定 记者特权(The Reporter's Privilege)有很多不同翻译或相近似之名称,如记者拒证权、记者豁免权、保护消息来源权、记者作证特权、记者拒绝作证权等.传统上,美国普通法赋予律师和当事人、夫妻、牧师与忏悔者、医生与病人之间免于强制作证的权利,虽然有很多例外情形,但这一权利仍有法律保护,起初记者特权并不包含在其中.今天,主张新闻记者特权的规则已经通过数百个判例中的法律解释被很好地建立起来了.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不应成为降低专业门槛的工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隐性采访,无论在理论界产生了多大的争议,其在新闻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从报纸到广播电视,带有记者暗访的字眼或声音和画面的内容每天都能见到。撇开其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不谈,新闻实践中,当遇到揭露性、批评性的报道题材时,记者们往往都会认为隐性采  相似文献   

4.
记者部落     
《青年记者》2006,(15):48-48
世界各国的法律和新闻职业伦理规范普遍规定了司法上的消息来源拒证特权和记的消息来源保密义务,而在我国并没有类似的规定。为什么我国没有产生记拒证特权与消息来源保密义务的相关规定?记拒证特权会产生哪些价值冲突?如何避免其在新闻实践中的负效应?请关注“新闻茶座”《价值纠葛:在新闻职业伦理和司法目的之间》。  相似文献   

5.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公共图书馆法》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颁布,这两部法律在结构和内容方面都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文章从这两部法律的立法背景、过程、结构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以期对这两部法律有更深刻的理解,在现实当中更好地落实这两部法律。  相似文献   

6.
所谓记者保护秘密消息来源的特权,是指新闻记者享有的拒绝任何人,特别是政府机关或司法机关对其提出的要求披露其秘密消息来源及相关新闻采访文件或资料之权利。该特权在美国社会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历史渊源。同时,在美国,该特权又存在着与生俱来的争论。这些争论主要集中在其存在的理论基础、法律形态及实践表象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论文缩微     
隐性采访法律意识和道德约束杜方文在《新闻实践》第9期上撰文说,法律赋予新闻工作者采访的权利,但新闻采访井不是可以超越法律的特权。那种认为隐性采访的目的是实施舆论监督,对象大多是各种腐败现象,因而可以“不择手段”的想法,是古老的“以恶对恶”观念的余孽,只能说明我们有些新闻同行,头脑里缺少现代的法治意识。隐性采访不同于公开的显性采访。由于隐性采访常常是在被访者不知情、无任何防备、缺少自我保护的情况下进行的,因而对记者的道德素质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要求记者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记者在进行隐性采…  相似文献   

8.
“真实的新闻不一定全可信,可信的新闻不一定全真实”,这话听起来有点蹊跷,但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确实存在。1980年全国好新闻获奖作品《钱被风刮跑以后》(通讯)写得具体、生动、现场感很强,不仅读者信,连资深评委也信,但它是假的。无独有偶,美国《华盛顿邮报》的黑人记者珍尼特·库克面壁虚构的《吉米的遭遇》获得了美国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与此相反,我们的一些报道,特别是先进典型的报道,因报道的绝对化、片面性等原因,而使读者心生疑窦,不相信。  相似文献   

9.
新闻述评是《经济日报》常用的一种新闻体裁。在20多年办报实践中,《经济日报》发表了一大批引起社会反响的优秀述评作品,也培养了一批善于采写述评报道的记者。但进入新世纪新时期,传统的新闻述评出题路数和表达方式乃至版面处理都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读者阅读口味的变  相似文献   

10.
优先权与特许权--对新闻特权的比较法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特权,指新闻媒体或记者出于为公众服务的需要在职业上享有的超出一般公民的权利.本文结合中外现行法律,对两类新闻特权进行考察,进而对我国新闻法制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侵权中,社会新闻类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为社会新闻在一些人眼中往往与“小道消息”、奇闻轶事、花边新闻划等号,这种对社会新闻的错误认识极易造成侵权行为的发生。目前虽然我国还没有《新闻法》,但在许多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中都有关于新闻侵权的认定。所以,记者在具  相似文献   

12.
人人都会唱歌,但不一定都能唱得很地道,都能达到专业化的水准。究其因,除是否具备歌唱先天素质外,更重要的一点恐怕就是不谙歌唱技法;新闻记者都可以写新闻报道,但未必每个记者都能写出优秀的作品来。个中之因,乃大多数记者(尤其是那些半路出家而又不思进取、不善挖掘题材和思考的记者)没有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技法。胡仁钧同志在长期从事新闻报道的实践中,掌握和归纳了新闻写作的诸多基本技法,写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新闻作品,而且,他还将这些技法加以提炼、总结,予以理论化、系统化,出版专著《新闻写作技法》(以下简称《技法》…  相似文献   

13.
《声屏世界》2000,(7):1-1
我国新闻界的同志总是习惯用两句话来形象地说明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一句话是“脚板底下出新闻”,另一句话是“千斤采访四两写”。这两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它们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采访在新闻工作中头把交椅的地位。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记者鲍勃·福尔斯曼甚至认为:“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为什么中外新闻界都如此重视新闻采访呢?道理很简单。首先,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新闻事实通向新闻报道的唯一桥梁。社会上每日每时发生着无数的新闻事件,各种新闻媒体每天也…  相似文献   

14.
李昕 《新闻记者》2001,(10):20-22
编者按 :吴惠连教授 (WilliamWoo)是有着40多年记者生涯的美国著名记者 ,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伦理学教授、香港大学新闻学顾问教授、美国报纸总编辑学会主席、美国新闻研究所所长、美国白宫总统委员会成员、美国电视新闻最高奖———PeabodyAward评委。他毕业于堪萨斯大学英语文学专业 ,后任哈佛大学尼曼新闻中心学者。他曾经担任《堪萨斯都市报》记者、《圣路易斯邮报》记者、主编、特稿记者、驻外记者、社论撰写人、总编辑。曾获得密苏里大学杰出贡献奖。2001年8月31日 ,吴惠连教授应邀来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与同学们举行圆桌会议。吴教授虽然谈的是新闻工作的一些基本问题 ,但由于他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根底 ,加上言之有物、深入浅出 ,相信读者一定能有所感悟。这里发表的是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王斌 《声屏世界》2004,(4):33-35
近年来,知情权和采访权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我国至今虽未颁布《新闻法》,但其新闻法律原则、新闻法律关系及其知情权、采访权等法律规范却是客观存在的,并早已贯彻实施。当前,有关新闻法律原则、新闻法律关系及知情权、采访权等不仅在习惯上观念上得到了  相似文献   

16.
职务作品著作权的归属,不同法律体系的法律,有不同的划分传统。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将记者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于记者。正在讨论中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将记者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于新闻单位。著作权归属的这个变更,引起不小争议。记者职务作品著作权的归属问题,除法律视角外,还有必要从伦理角度予以审视。记者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的伦理反思,重点考察职务作品主体是否平等,利益分配是否无害,著作权归属是否公正。只有符合伦理精神的权利归属,才具有实践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精确新闻”是由美国骑士报团记者、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新闻系教授梅耶(PhilipMeyer)首先提出的。他是公认的开创精确新闻报道风气的第一人。梅耶提倡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应用到新闻实践中,以问题为对象,用数据来说话,从历史、政治、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新闻事实,揭示事件真相,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精确新闻的实践和尝试在国内也方兴未艾,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较有影响的《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观察》专版和《北京青年报》的《精确新闻》专版作一详细  相似文献   

18.
从法律专业角度而言,权利的来源决定权利保护的依据。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记者遇到人身伤害怎么办?记者尤其是媒体如何应对"新闻官司"等法律纠纷,请听一位专业律师的意见与思考。说到记者的权利保护问题,人们一般认为,还没有一部成文法对此作专门规定。实践中,不时发生记者采访报道受到阻挠,被毁坏采访器材,被打,被抓,甚至被通缉,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等现象,新闻单位因刊登批评报道文章而当被告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以致新闻工作者常常发出"谁来保护记者权利"的感叹。虽然目前我国尚未出台新闻法,因而针对新闻工作者的权利义务和权利保护问题还没有新闻法意义上的规定,但并不意味着这种权利保护规定不存在,也不意味着在法律上没有依据。事实上,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司法解释和相关行政  相似文献   

19.
从事新闻工作已近10年,各类大大小小的新闻奖也得了十几个,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篇800字的小通讯《“科技竹”对话》。该文虽然获奖等级不高,为2001年度浙江省好新闻三等奖,但在采写过程中涉及的记者作风、素材挖掘和主题提炼等方面有不少值得回味之处,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做到了以小角度反映了大主题。深入基层采访新闻采访要深入基层,作为记者都知道,但在日常的实践中,要真正做到并长期坚持并不容易。一则因为当了多年记者会产生惰性,从开始的充满激情深入基层到逐渐地习惯于从材料中编编改改,似乎是很自然的事;二则因为目前地市报的记者大…  相似文献   

20.
传统媒体记者对微博的频繁使用不但引起了记者与其所在单位间的新闻使用纠纷,更引发了大量围绕记者微博新闻发布行为法律规范的议论和思考。法律上,微博新闻归属于职务作品,微博平台对记者新闻的承载行为与传统媒体对它们的使用行为具有相同的法律本质。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记者的微博新闻发布行为应当以尊重自身所在单位对其新闻优先使用权为基本规范。但在国内新闻强控制的媒体环境中,这种优先权有可能与公共利益产生激烈冲击,同时阻碍新闻职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