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黄晓军 《新闻界》2012,(15):72-75
传媒功能随着不同的社会语境而改变。当前,传媒面临着风险社会和新媒体两种语境,这两种社会语境带来社会的媒介化,风险事件成为媒介化事件。在媒介化社会中,传媒发挥功能时可能增加风险,也可能降低风险。政府和公众对传媒有着不同的期许,传媒功能的扩展与深化有着不同的限度。传媒功能的扩展与深化以专业标准为限度就能兼顾政府的工具限度和公众的需求限度,提升媒介素养,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正确引导公众舆论,消除社会中不和谐的因素,传媒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一、在舆论引导中构建和谐由于社会上存在不同的阶层、不同的集团、不同的利益群体,社会舆论往往呈现出多元化。传媒舆论的引导能力,就是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善于把社会上不同层面的舆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在新闻报道中营造和谐舆论。  相似文献   

3.
穆连飞 《新闻传播》2023,(17):34-36
近年来,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频发,不仅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威胁,而且对于社会稳定造成冲击,网络社会心态便是重要的表征。将网络社会心态这一人文因素引入到自然灾害治理研究中,发现了在自然灾害讨论中公众的网络社会心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征:追踪多责任主体,阶级认同向下偏移;风险感知放大化,群体冲突演化为情绪宣泄口;长尾效应明显,公共社会议题后置;价值倾向性明显,认知资源争夺剧烈。为此提供了三个网络社会心态培育路径:巧妙利用身份认同,注重长尾阶段引导;发挥社会主体力量,避免风险感知扩大;言论引导下的网络民粹主义纠正。  相似文献   

4.
让失信者付出高价,让守信者享受红利,诚信才能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本。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技术应运而生,而区块链特有的去中心化、分布式等特点,将成为构建新社会信用价值体系的底层工具。有分析人士认为,区块链将带给人类的改变,最可能出现的就是建立一个信用社会。通过区块链技术,将建立在互联网上的价值转移和传递,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方式。本文通过分析区块链技术的本质与价值,将之与现有的新闻传播形态业态相结合,从技术逻辑、内容生产、平台建设等角度深入剖析区块链技术对传媒格局的影响与改变:通过释放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价值,区块链技术将对重塑传播信任、建立社会信任、消解传播危机等问题带来全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邓庄 《新闻爱好者》2011,(13):84-85
当前,社会整合成为转型社会的重要趋势,大众传播促进了新的社会整合机制的形成,而大力拓展民生新闻互动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强化传媒的社会整合功能,促进社会融合和群体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数字平台重构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与关系结构,技术的不可见性为风险滋生提供了土壤。在数字平台交往过程中,可能存在着隐私泄露风险、信任脱域风险和认知极化风险。社会渗透作为一个经典理论视域,以人的不同交往分期为参照,提出在数字平台交往中做好隐私边界管理、审慎开展自我披露、建立危害抵御机制这三种防范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当下中国社会,消费主义思潮颇为盛行,它与个人主义、事乐主义、犬儒主义结合在一起,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与道德伦理,导致社会信任的严重缺失,并破坏了传统仪式的社会价值和精神内涵,造成日常仪式的缺位.而宗教信仰的私人化倾向使社会共同价值观和人文关怀精神不断消解,信仰危机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8.
赵芳 《新闻爱好者》2012,(13):21-22
浮躁、炫富、急功近利、忽悠、不诚信、冷漠是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社会心态,这些不良社会心态不仅令国民的生活幸福指数降低,而且将严重挫伤全国人民的经济建设热情。媒体虽不是不良社会心态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却为其发展壮大推波助澜。新闻传媒应该坚持新闻规律,消除不良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的不断演进加剧了社会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现代性三大动力机制——时空分离、脱域与知识的反思性对传统的新闻生产、分发流程与主流媒体的中心地位等产生了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媒公信力。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将传媒公信力的构成要素概括为政治信任、品牌信任与技术信任,认为要重振传媒公信力,必须强化互联网阵地意识,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发挥好新型主流媒体的“新型”与“主流”功能;把握媒体定位,加强内容建设,回应瞬息万变的风险社会;强化传媒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素养与互联网思维兼备的“双维人才”。  相似文献   

10.
三十余年的传媒改革,即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处理传媒与政府、市场、社会关系这一过程,深化了我们关于传媒公共性的认识。传媒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走向公共性。公共性是传媒在具体的现实场景中的实践逻辑。在社会变迁、政策变迁和媒介变迁的现实背景下,传媒公共性实践就是作为多元主体之一参与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以平等、公平、公正、开放为圭臬,为多元社会中的各利益群体提供意见表达和沟通的平台,从而"制造社会共识"。这也是传媒和政府、市场、社会各自目标和利益的最佳契合点。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新闻传媒责无旁贷。而现实社会中,不和谐因素普遍存在。如何对待社会不和谐因素.是新闻传媒必须认真探索、很好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我认为,新闻传媒和新闻工作者应当用深邃的眼光.解析社会不和谐因素的主要生成原因(如权力的滥用和失控,分配的不公和悬殊.观念的碰撞和冲突,关系的失调和失衡.等等),并决定如何正确应对——这有着无可否认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有必要从理性的高度解析某些地区存在的、新闻传媒在对待社会不和谐因素问题上的三个误区:  相似文献   

12.
谣言作为现实社会中一种传播现象,经久不衰,在网络时代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主要从安全感的缺乏、信任缺失、集体记忆、对特定群体的心理定势、从众心理五个角度解析谣言传播背后的社会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3.
李琦 《新闻通讯》2008,(7):36-37
传媒记载了历史,也继续书写和影响着历史。在近现代中国妇女解放和追求平等权利的进程中,女性传媒主要是女性报刊创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自近代以来,中国女性就积极跻身于报刊活动,利用报纸宣传妇女解放的思想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女性媒介的社会传播行为对于女性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对女性媒介这一传播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并从实践上予以纠偏也是极具社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传媒要承担重大的社会责任与大众对于传媒的文化信仰相关。在具体的传媒运作中,传媒通过控制、选择、策划、营销实现自身的社会影响,而大众对于传媒内容的理性评判又表现出明显的有限性,这正是传媒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需要。不可否认的是,对传媒持有理性批判力的受众主要集中在数量较少的  相似文献   

15.
宋捷  姚崇 《报刊之友》2014,(4):17-18,21
大众文化与社会心态的发展逻辑是同步性和异在性的实践统一,在制度伦理、道德调控的支撑中寻求大众文化与社会心态的良性互动,以求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确立马克思主义社会心态理论。  相似文献   

16.
新闻传媒在风险社会中的功能定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风险社会的知识化、网络化和媒介化的结构性特点,决定了新闻传媒居于风险社会的重要位置。新闻传媒在预警风险、报告风险、化解风险之外,也有可能放大风险、转嫁风险甚至制造风险。同时,新闻传媒在制度上的"有组织的不负责任"也具有相当的风险性。新闻传媒应该具备协商和协调的社会功能,与其他的社会组织和部门合作,共担风险并共抗风险,在公共服务方面进行更为积极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7.
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众传媒要承担重大的社会责任与大众对于传媒的文化信仰相关.在具体的传媒运作中,大众传媒通过控制、选择、策划、营销实现自身的社会影响,而大众对于传媒内容的理性评判又表现出明显的有限性,这正是大众传媒担当社会责任的现实需要.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大众传媒应是一个人文关怀者、社会前瞻者、文化生成者与建构者.  相似文献   

18.
媒介的公共性建立在社会的公共性之上,这种公共性不在于媒介传播的广泛性和受众的聚合性,而在于对媒介利用的程度和方式,民主表达是社会民主的第一步。媒介功能与社会公共意志是一个共存体,表现为相互支撑、相互利用、取得共同发展的目的关系。传媒不仅仅单向推动了社会意志表达,社会公共空间结构的转变对传媒也有间接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新《档案法》实施背景下,国家对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业提出了新期望、新要求。论文基于社会角色理论进行分析,发现新《档案法》的实施对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业提出了新的角色期待,而角色期待的变化造成了在新角色期待指导下社会力量在角色扮演过程中的角色失调,具体表现为角色不清与角色冲突。通过分析以上两种角色失调的形成原因,针对性地提出以形成角色观念、学习角色技能为主的角色自我调适与以明确社会参与的角色期待、完善社会参与的制度构建为主的角色社会调适两类角色调适方案,以实现新《档案法》实施背景下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业的角色协调。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日常媒体播报的表现出发,在风险社会语境下分析媒体播报带来的风险情绪和潜在的风险危机,并提出传媒解构自身所带来风险的办法,即通过在风险意识状态下构建大众媒体的"自由市场"和"情感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