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谣言的传播过程,离不开谣言传播者,谣言传播的渠道,谣言的内容,谣言接受,谣言传播的效果,谣言反馈等要素,更离不开诱因、媒介和政府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层出不穷的谣言,给社会心理和社会系统带来了诸多破坏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王娜 《今传媒》2013,(11):59-60
谣言,古而有之,新媒体的出现,加速了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规模,从而危害更大。在谣言传播的过程中,受众会迅速地集结成具有相同心理特质的心理群体,这些心理特质主要体现为群体极化心理、刻板印象心理、沉默的螺旋效应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等,研究这些社会心理,对有效防范和控制谣言的传播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谣言的心理学研究探究个人心理等因素在谣言滋生和传播中的影响,谣言的社会学研究强调团体规范、认同和文化等社会因素对谣言传播的影响.两者对谣言传播的个体交互性重视不够,网络谣言传播提供了克服这一缺陷的新途径,但是网络传播存在着网民结构不均衡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谣言借助微博这一媒介平台强势来袭,诸多学者将目光投向微博谣言的研究。通过对谣言传播的结构、社会心理动机以及谣言在微博中的传播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微博作为媒介并不生产谣言,微博本身的特性也为谣言在传播中的自我净化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6,(11):37-39
<正>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犹如开闸洪水,一发不可收拾,其产生动机之复杂、传播速度之猛烈、影响范围之广泛,前所未有,给传统的治理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然而,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当下研究大多集中在对网络谣言传播规律的探讨,而能跳出谣言本身,将谣言与政治心理、社会心理、传播心理结合的研究寥若晨星。2015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郭小安研究员的力作《当代中国网络谣言的社会心理研究》,以30余万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21,(11):71-75
谣言的治理是公共危机事件应对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以郑州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为例,从谣言的内容生产、社会心理、传播主体等方面分析了公共危机事件中谣言传播的特征,并提出了谣言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而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都伴随谣言的滋生和传播.群体性突发事件下谣言的传播不仅考验政府的应急反应能力.检验传媒的公信力.而且还对受众生活及心理造成重大影响.研究群体性突发事件下谣言传播的机制对于消除谣言的社会危害大有裨益.本文首先概述抢盐风潮的始末,引出群体性突发事件及谣言传播...  相似文献   

8.
彭路杰 《东南传播》2014,(2):124-126
1768年,发生在乾隆年间的"叫魂"案经过孔飞力教授的系统研究之后,成为学界众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从谣言传播机制的角度重新解读孔飞力的《叫魂》一书,梳理叫魂谣言生成、扩展与消解的路径,并以此分析谣言生成与传播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结构、群体心理等因素,进而分析对现代社会谣言控制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江素珍 《新闻世界》2011,(9):210-211
谣言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其传播范围非常广。本文以2011年3月份出现的“盐慌”事件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来研究谣言传播的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人民网最新盘点的2016年十大谣言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的研究方法分析互联网时代谣言传播的多种路径组合方式。研究提炼出了影响谣言传播热度的八项路径因子和谣言得以高热度传播的三条组合路径。研究发现,人们并非是完全盲目地相信谣言的,谣言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现实。而且,事件衍生类谣言容易在微博等弱链接渠道发酵、卫生安全类谣言容易在微信等强链接渠道扩散,权威机构或人士容易在微博等弱链接渠道开启卫生安全类谣言讨论的狂欢。  相似文献   

11.
欧英男 《今传媒》2011,(7):50-51
谣言,一种缺乏理性的社会活动形式,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谣言的传播扩散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从谣言进入传播渠道开始,便经历了滋生期、蔓延期、消弭期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对传者以及受者有着不同的心理映射。谣言是社会舆论的背后推手,是对政府公信力的挑衅,如何疏散谣言,疏散规避不利信息的传播,是一个需要不断持续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将以抢盐风潮为例,分析谣言传播扩散的生命周期,以期掌握规律提出应对谣言传播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2.
谣言盛行反映出社会公信的缺失。结合典型谣言案例,本文认为社会公信力薄弱为谣言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社会环境和心理条件,还使得辟谣效果大打折扣。从长远来看,建设完备的社会公信系统是谣言防治的长效机制。应该从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健全社会监督及问责机制、建立社会公信力评价体系、整合社会公信力资源四个方面入手构筑谣言防治的综合系统。  相似文献   

13.
谣言传播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不仅谣言本身丰富多样、千变万化,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其中还掺杂着受众的人格、需要、动机等心理因素,并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与历史等背景密切相关.鉴于谣言传播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谣言的防控需要公众、媒体、政府的三方联动,采取多种手段,将谣言对公众心理和整个社会系统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4.
王灿发  何雯 《青年记者》2009,(20):28-29
在近几年频繁暴发的突发公共事件冲,谣言传播给公众带来了困扰,也给执政者有效调控舆论增添了阻力。谣言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现象,更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本文结合近年来有代表性的突发公共事件,重点分析谣言传播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谣言类型、地域传播、传播信源、传播形态等方面分析了网络热点谣言的传播特征,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心理和技术两个角度分析网络热点谣言得以广泛流传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治理网络谣言。  相似文献   

16.
韦守 《新闻世界》2020,(1):49-51
本文从谣言类型、地域传播、传播信源、传播形态等方面分析了网络热点谣言的传播特征,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心理和技术两个角度分析网络热点谣言得以广泛流传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治理网络谣言。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公认的有害信息,谣言的本质、社会心理根源以及传播规律一直未能得到中国学术界客观全面的考察与评价。在国内外(主要是国外)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并结合笔者近期所做的一系列实证研究,本文尝试着对谣言的性质以及互联网给谣言带来的影响做一次反思。本文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谣言未必是洪水猛兽,而互联网也未必会使谣言传播畅通无阻。  相似文献   

18.
何飞  杨森 《当代传播》2022,(1):90-93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情绪性谣言呈现出"弱信息、强情绪"的结构性特征.情绪性谣言折射了事件中群体的社会心理,成为人们情绪宣泄、互动和极化的重要推手.情绪性谣言传播是阶段情绪与长期情绪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传播过程是个体情绪转变为群体情绪,以情绪感染为机制.情绪性谣言的演化机理主要表现为负性情绪与情绪性谣言的联动性,在负...  相似文献   

19.
周经纬 《兰台世界》2016,(5):97-100
建国初期,各种谣言层出不穷,内容多与政治局势密切相关,且带有反共倾向,造成了极大的社会恐慌。一贯道是当时制造和传播谣言的主要群体。中共将谣言定性为"阶级敌人破坏",予以严肃处理,进而将一贯道作为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对象之一。但是,阶级斗争理论无法解释导致谣言产生与传播的复杂机制,从历史文化与社会心理的角度出发,才能得出全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3,(19):42-45
网络谣言基于网络这种工具形成了与现实社会不尽相同的传播形态,传播更迅速,传播范围更加广阔,谣言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经过参与者的加工、评价、提出意见,于是完成了舆论的畸变。网络谣言舆论并不是在评价社会事实本身,而是在评价通过谣言所负载的社会信息。由于谣言所反映的这些信息一定指向某一社会事件,因此,网络谣言舆论对社会产生影响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