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焦飏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2):157-158,160
“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译文的结果。文章从译者适应和选择的角度对严复《天演论》的翻译做出解释,指出严译《天演论》适应了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是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王珍 《海外英语》2011,(4):174-175
严复是著名的翻译家、思想家,其"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于中国翻译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简述了严复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经历,并阐释了"信、达、雅"三字理论。根据严复的翻译选材和翻译目的结合其个人时代背景,着重分析了三字理论中"雅"的标准,阐明了严复对"雅"的选择的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3.
严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 ,也是中国近代翻译的先驱。他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影响了中国近百年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思想。本文介绍了严复的背景情况 ,并对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的内涵 ,地位 ,重要性以及具体的运用方法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本文拟从翻译美学角度切入浅析翻译"形合"与"意合"这一永恒命题。翻译的经验科学性质决定翻译理论的创建过程中必将重视译者翻译实践及读者反馈,目标读者不同,译文倾向也不同。同时结合严复《天演论》开场白翻译,分析严复如何结合汉语言特点,根据目标读者来调整和定位自己的译文,在"信达雅"三点论中贯彻接受美学思想。从而看出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转换过程,而是译者通过译文向读者传达思想、施加影响的过程。最后,文章还陈述了接受美学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5.
翻译适应选择论观照下的辜鸿铭《论语》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以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中“适应/选择”为理论支撑,构筑译者的翻译生态环境,提出了“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理念,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文章通过分析辜鸿铭在《论语》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与选择,进而指出在古代经典的翻译中译者应该努力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严复翻译标准"信、达、雅"一直以来备受翻译界译者们、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存在的争议也颇多,有学者认为严复翻译标准存在一定的缺陷,对我们现在的翻译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不大,但是大部分学者们都承认严复翻译标准的合理性。本文站在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上来阐述严复翻译标准"信、达、雅"的合理性,本文首先对严复、功能翻译理论以及严复翻译标准"信、达、雅"分别进行了阐述,最后选取《天演论》中的个别段落详细分析该标准的合理性,得出严复翻译标准与严复本人及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该标准非常具有合理性。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严复翻译标准,取其精华来指导我们今后的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7.
严复先生的"信、达、雅"引起了国内外百多位学者的争论,在一百多年的争论过程中,"信、达、雅"的内容和涵义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很多学者也在讨论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为此,我们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前进和发展,以构建适应我国现实且有鲜明特色的现代翻译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严复在中国翻译史上堪称“译坛大家”,其著名的八部译作可谓家喻户晓。通过对它们的详读可以发现,为了译介域外学术思想和阐明自己的思想,严复通过其译作中的译例言以及和好友的通信等手段表达了他的翻译思想。多年来,很多学者专论或者涉及过严复及其翻译思想。“信达雅”似乎成了其翻译思想的全部。但细究严译名著,发现严复在其翻译过程中选择的一种翻译手段,它不同于通常情况下的微观的翻译技巧,而是一种宏观上的翻译策略:译中有评,译中有述;译中有编,译中有写;译中有删除,也有增加。  相似文献   

9.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诠释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的一个崭新的视角,是生态翻译学建立的根基。《祝福》的翻译是一个适应选择的过程,既包括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也包括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语言、文化等维度上对的适应与选择。  相似文献   

10.
赵志慧 《考试周刊》2009,(33):38-39
在翻译活动中,翻译目的直接影响着译者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翻译家严复出于改革社会思想的目的译介外国作品,特别重视其中的思想性。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出发点,严复的翻译在近代中国社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和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严复在《译例言》中所表述的"信达雅"在翻译理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学术界对"信达雅"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至今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而且大多未能正确恰当地引用原文,而《译例言》原文确实又比较难懂,因此有必要对《译例言》及其所述"信达雅"作彻底的研究分析。本文先对《译例言》全文进行校勘和解释,解决文本的正确理解问题,接着根据《译例言》画出"信达雅模型图",揭示"信达雅"实际所指对象,并深入分析"信达雅"的含义,最后分析出严复事实上还对译者提出了最低要求。  相似文献   

12.
作为闽都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严复,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传播西方的进化论、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严复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翻译的《原富》一书中,经济自由主义是严复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他的这一主张有着更为深层的思想内涵,就是他所信奉的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学说。通过对中西文化在行为、思想、价值观的差异对比,严复认为,个体"活力"的释放与禁抑,是中西方富强与贫弱的根源。而自由是个体"活力"得以无约束发挥的环境与条件,这才是严复自由经济的深刻内核。此外,严复自由贸易的思想,对于当前开放型经济建设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晚清时期,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译者竭力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达旨术”便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并能有效引进西方先进思想,成功地将两者融合的一种翻译策略.启蒙思想家严复借此法宣传了济世救国的政治愿望.将严复“达旨术”放在晚清意译风尚盛行的背景下阐述,有利于准确理解其内涵.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以严复翻译理论为视角,对武术文本翻译进行研究,旨在为武术文本翻译理论研究与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文章以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与武术文本翻译之前提、目的、选择为主要内容和研究对象。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信是武术文本翻译之前提;达是武术文本翻译之目的;雅是武术文本翻译之选择。  相似文献   

15.
李劼人所翻译的法国文学作品基本上采用方言化的白话文(官话)。李劼人对翻译作品的选择,虽然较多是法国的小说名著或者某位作家的代表作,但也会选择自己熟悉而热爱的文学作品。李劼人接受了严复关于信、达、雅的翻译思想,较多强调了跨语际的文化交往上的比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媛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2):169+173-169,173
本文比较了中西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严复的"信达雅"及德国功能主义学说的"目的论",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的角度阐释两者的异同点以及各自的特点。严复的译论带有浓厚的中式思维特点,倾向于主观、感性;而"目的论"受西方理性分析思维的影响,则倾向于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17.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界的焦点。无论是中国的学者还是世界各地的汉学家和研究中国的专家,都积极地参与到关于莫言及其文学作品的讨论之中。除了学术界和文学界热烈的讨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激发了那些对中国文学不甚了解或理解不多的国际读者的兴趣。论文从一个意大利读者的视角出发,介绍了莫言作品在意大利的翻译、出版与接受的情况,并以对《生死疲劳》《红高粱》《蛙》等代表作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为例,从叙述形式和内容实质两个方面,论述了莫言作品中最吸引国外读者的因素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严复的翻译     
严复作为中国翻译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信、达、雅"三字翻译理论及其译著《天演论》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抹去的重要痕迹。本文从严复的生平、翻译理论、翻译时期和译著四个方面对其作了客观系统的论述,再次强调了他这位译学理论家的先锋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胡栩鸿 《培训与研究》2008,25(11):47-49
《颜氏家训》是颜之推为“整齐门内,提携子孙”而完成的一部家庭内部读物;规劝和实例相结合,涉及内容方方面面,然而中心点其实就是在阐明他的价值观。颜之推作为那个时代的士大夫代表,我们探寻他的价值观可以知道当时整个知识阶层的价值理念及其对世俗民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