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小定 《今传媒》2007,(10):40-41
一 不久前,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聚会.一大桌子人,其中有公务员、有在企业当员工的,还有一位记者.刚入座不久,一个在政府里做事的小头目就冲那位做记者的朋友说道:"你们记者现在自以为很牛?可你知道我们在下面说你们什么吗?说出来你可不要生气哦!我们说记者是苍蝇,碰到了也不能往死里打,一旦打死,就会招来一群.因此,我们现在对付记者,都是给塞点甜头,然后哄他赶紧走."  相似文献   

2.
一、新闻就是"他说" "新闻就是‘他说’,"为了强调引语的重要性,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学院院长、新华社原高级记者李佩曾这样说.这是为什么呢?记者是社会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如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发表个人观点,就等于夺走了别人说话的权利.记者的权利是一种公权.公权不能变成私权,记者不应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记者个人观点.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没有引语,就不能称之为记者.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碰上一位久未遇面的朋友,与他聊天中,他声称自己"最害怕记者"。我戏谑地问他:"你是不是有什么隐私被记者揭露了?"朋友摆摆手,开始"揭露"记者。他是一个局长,因班子工作出色,常有记者光顾。有的对他的描写过了头,比如,单位修住宅楼,有人建议给领导设计大套,他坚持与职工一个标准,将大套计划一笔勾掉。稿子见报后变成了这样的文字:"在职工大会上,他拍着胸脯说,我不要大套,也不上楼,我的房子让给最困难的同志。"他说:"我看了报道,一个星期没敢出门。"因为他不仅上了楼,住的还是好楼层。可这句"豪言壮语"全城皆知。多年过去了,仍有人见面问他是不是  相似文献   

4.
一天,一位西方记者朋友邀约我在巷尾一处僻静的小茶馆相聚。他出于对来自海外朋友的关照,问我在新加坡当记者有什么长进。我脱口回答说:"逐步学会提问题。"大概我的回答太肤浅,令他惶惑不解。他追问了一句:"提问何需学?哪位记者不提问题?人从孩童呀呀学语开始就不断提问题。"我遂向他转述了一位西方记者对我说的一句话:提问是记者的最锐利的武器,也是最难掌握的武器。我认识这位西方记者是初到新加坡之时,新加坡是本地区政治经济制度与西方最相近的国家,政府部门和民间机构的新闻通常通过记者招待会和公关网络向公众发布。记者的传真机上新闻稿连篇累牍,各机关的记者  相似文献   

5.
某报一则会议消息中引用了当地一位书记的讲话,不料,那位书记看了之后,大为恼火:“这些话根本不是我说的!”可是,转而去问记者,记者却也振振有词:"我是照他的讲话稿摘录的,白纸黑字,他怎么能不认帐呢!" 两个人说的都是真话,毛病出在这位记者拿到书记的讲稿之后,就回了报社,根本没有听书记的讲话。而那  相似文献   

6.
在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广东代表团的住地,记者访问李坚真代表的时候,任仲夷代表也正好来看望她。李大姐端上广柑招待客人。记者的牙齿不好,吃了一个就向主人道谢。于是,牙齿便成了我们的话题。任仲夷代表用风趣的口吻说:“我昨天掉了一颗牙,我的孙子最近也掉牙。我们两人掉牙有本质上的不同,我掉牙是衰老的表现,而他却是成长的象征。”八十岁的李坚真十分机敏。她爽朗地笑着,接过  相似文献   

7.
有人问我:一个人掉进水里,你是先救人还是先拍照?我说我的选择很简单,先救人.他说,你不是记者吗?我说对不起,我娘生我时,首先是人,是这个社会的一名公民,之后才是记者.  相似文献   

8.
电影创作不是一次简单的市场行为,每一部影片都是一次重要的价值输出,有着独特的文化贡献。在社会新闻的视阈,微电影常常被演艺圈的边缘人物所利用,很可悲地被这些人拿来说事,进不了院线就微一把,这特别需要人们警惕。请看这样的社会新闻:之一:最近陈冠希在上海出席活动时宣布今年将是他的复出年,下半年将会开拍电影,目前正在挑选剧本,而日前记者目击到陈冠希已经拍上了"电影",而他复出后扮演的第一个角色竟是"新郎官"。记者获悉陈冠希当时正在北京拍摄一部"微电影",这可以说是他将要复出大银幕的"试水之作"。  相似文献   

9.
张斌 《声屏世界》2012,(7):41-42
"记者型主持人"这个名称中包括两个概念:记者和主持人,这也就决定了他不能单单具有一名优秀记者或主持人的素质,还必须具备记者和主持人两者的素质。下面以温州电视台《政情民意中间站》的主持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优秀记者型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清晰、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们说,一名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必须是一名优秀的记者,但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却不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政情民意中间站》的几位编导都是优秀的资深记者,有  相似文献   

10.
学者型记者、学者型官员,这是朱幼棣给公众最大的印象。当今最红火的财经作家吴晓波这样赞誉朱幼棣:"他是我见过的最有学识和文化气质的知识分子之一,好古敏思,谦谦君子,有名士风,在某种意义上,他生错了时代。"朱幼棣拥有写医改内参的丰富经验,他说医改的目标其实非常简单,简缩成"让穷人看得起病,让有钱人看得  相似文献   

11.
心被刺了一下,生痛!这是在记者碰头会上,一位并不年轻的记者说,高校开学在即,计划搞一组图片新闻,选择城里学生与农村学生两个典型,对他们的行李、装束进行对比。这位记者甚至还用口语勾勒出一幅农村学生背着“蛇皮袋”入学报到的画面。有十几个记者先后谈自己的采访线索,这种没有创意的发言被淹没其中是理所当然的事儿。大家都没觉得异常。但我敏感的心已经被深深地刺痛。总结时,我断然否定了这个选题。我的理由是,这样的对比报道在张扬什么?其用意何在?城乡差距仍然存在,每一个从农村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孩子,无论他们是打工还是求学,在他们…  相似文献   

12.
李鹏飞 《今传媒》2010,18(10):128-129
面对记者的采访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种戒备心理,对方一般都会说一些他愿意说的而回避他不想说的,而这就要考验记者的采访功力了。在与采访对象交流时有的记者干脆就按照事先罗列好的问题一个一个来问,其实这样做有时候会失去一些能出彩的回答,有的时候采访对象的回答只要记者再追问下去就很能表现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3.
立定脚跟一次,议论到记者的修养问题,我请教邓拓同志:作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修养是什么? 他想了想,说了四个字:“立定脚跟。”他说:“我说记者要立定脚跟,是说记者一定要做一个有原则性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作为一个党报的记者,要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敢于讲事实,讲真理。要做一个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为真理而献身的人。”他说:“我们记者的职业特点,就是不能回避现实生活提出的问题。记者天天面向现实生活,而且经常要站在斗争的第一线。对于现实生活提出的问题,记者几乎每天都要表明自己的态度。这就要求记者一定要立定脚跟,要善于进行独立思  相似文献   

14.
前些时候遇到一位通讯员,他对我说,最近他陪一位老记者去采访,那位老记者好象有写不完的东西,随时都能抓到引人注目的新闻。而他却感到一切平淡无奇,没什么可写的。这是为什么?我对他说,根本原因在于你的新闻敏感不强。  相似文献   

15.
捕捉"极美"世界没有见到温继武之前,听到周围人对他的评价,说他十分具有文人气质,涉猎广泛,对运动、娱乐等领域中的许多项目都积极参与和尝试,最近又迷上了摄影,而且一下定决心就非常投入。作为记者的我,这样的好"素材"自然不能放过。相约午后,走进他的办公室,一排极为充实的书柜,几簇  相似文献   

16.
上篇提及周法高对杨联 陞先生学术书评成就 的评论。 对于杨先生,诚如周一良先 生在一篇纪念文章中所说,他 "是在海峡彼岸、新旧大陆以至 港澳等地都蜚声驰誉",而国内 "对他的著作反而陌生"的一位 学者。至于书评界人士,似乎更要 视之为陌路英雄了。其实,杨先生  相似文献   

17.
某报一则会议消息中引用了当地一位书记的讲话,不料,那位书记看了之后,大为恼火:“这些话根本不是我说的!”可是,转而去问记者,记者却也振振有词:“我是照他的讲话稿摘录的,白纸黑字,他怎么能不认帐呢!”两个人说的都是真话,毛病出在这位记者拿到书记的讲稿之后,就回了报社,根本没有听书记的讲话。而那位书记却又偏偏没有照本宣科,记者从讲稿中摘来的那几句话,他的确没有说。矛盾就这样发生了。  相似文献   

18.
三月底,笔者和大众日报特派记者组记者陈中华一起下乡做调查,来到济宁某县某村.见到村支部书记后,记者希望能开个小型座谈会了解情况,于是村书记用手机召来4人.能和村书记相熟的都是村里的能人,这4人恰巧都是小企业主,一个贩运石材,一个做饲料,一个搞养殖,一个开小饭店.座谈中记者问道,感觉今年收入会怎样,石材老板说,活儿明显少了,收入肯定下降,饲料老板说,肉价-个劲跌,老百姓不愿养猪,饲料也卖不动,养殖老板说,我的鹌鹑蛋主要出口,现在出口形势不好.挣不到钱.记者问饭店老板,饭店生意影响不大吧?他瞪起眼反问记者:"我平时就指望他们去吃饭,那你说受不受影响?"大伙一阵哄笑.  相似文献   

19.
笔者最近听一位同行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某报社一名被誉为"老黄牛"的老记者,因琐事与领导发生激烈冲突,许多人闻之颇感意外.在作检讨时,这名老记者说,最近总感觉工作压力大,心里很孤独,领导极少找他谈心,不了解他平时的一些困惑.这一事件可以给媒体领导提个醒:谈心切莫忽视"放心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20.
湖北沙市报记者王家绵写的本报专访,在读者中有一定声誉。来沙市的名人他几乎都采访过。尽管他是一名小报的记者,在专访知名的“大人物”的时候,却从来没有畏缩过。 1984年12月,全国人大四川、湖北视察组来沙市,王家绵得知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在此行之列。他找到曹禺下塌的房间,刚敲门,便被省里派来的保卫人员拦住。他说:“我是沙市报记者。”“省里人”说:“省报、长江日报的记者采访我们都拒绝了。”“他回故乡来了,见他一面也不行吗全”“不行!”王家绵只好暂时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