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关于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历来的解释框架有“不平则鸣”说远绍孔子“诗可以怨”的说法;又有“不平则鸣”说“与庄学中的‘自然’观有内在联系”的说法;而大多数的论者则认为它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其实,以上说法都尚未涉及一个重要的认知视野,即韩愈因何种因素而感到“不平”。本文在考察韩愈文本之后得出结论:韩愈“不平”之标准就是儒家之“道”,即为“道”之不行而鸣不平。这就决定了韩愈“不平则鸣”说属于文学工具论(“载道”说)的范畴,并非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  相似文献   

2.
“不平则鸣” ,原话是“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是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的话。他在这篇名文中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气 ,也表达了他对文学与社会、时代关系的一些有见地看法 ,文章写得波谲云诡 ,这就给后人的理解带来困难。韩愈讲“不平则鸣” ,所谓“不平”又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对此 ,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把“不平”理解为人心情的郁结、愤懑。这种理解符合韩愈当时的心理实际。同时 ,在文学传统中能找到根据。如《楚辞·九辩》有“坎懔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之语 ,王逸为此作注时就以“愤懑”释“不平” ,说“志不平…  相似文献   

3.
<正> 1.贞元十九年,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的理论,后又在《荆潭唱和诗序》中提出了相关的“穷而后工”理论,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苦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对于“不平则鸣”,历来存在分歧,一种从心理状态的不平的角度立言,认为“不平则鸣”不仅指愤愤不平,也包括欢愉内容在内。另一种观点从身世不平的角度看,认为“不平则鸣”是指司马迁的发愤,是“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①,这样所鸣的,就是“愁苦之声”。我们认为,如果从理论的角度看,前一种观点是有理由的,但是,这也正形成了它的局限;抛开了产  相似文献   

4.
“不平则鸣”是韩愈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之一。长期以来,对“不平则鸣”的内涵及承继性问题说法颇多,但多数人把“不平”误解为“不公平”,“不得已”误解为“不得意”。文章拟从“不平则鸣”与“不公平”则鸣、“不得已”而言与“不得意”而言、“不平则鸣”的载体类型及承继性问题入手,对“不平则鸣”探赜索隐。  相似文献   

5.
也谈韩愈“不平则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平则鸣”是韩愈探讨文学自身艺术特质的理论核心,是其人生经历的切身体会与感悟。在历史的环境中正确把握“不平”、“鸣什么”是我们全面、客观理解“不平则鸣”原味的前疆。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并非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缘情)的延续,而是一个工具主义文学理论(载道)的口号。其“不平”的标准是“道”之不行。不同的社会角色,其“鸣”的内涵不同。韩愈的“不平”之鸣,是由其“臣”的地位决定的,既不背于儒家教化,又时有感激、怨怼之辞。  相似文献   

7.
"不平则鸣"是韩愈所提出的重要文学思想之一,不仅对时人乃至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其自身的诗文创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墓志铭是韩愈碑志文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韩愈抒写"不平之鸣"的重要载体。韩愈所创作的墓志铭,大多有着较浓厚的情感,不仅抒写了墓主生前的"不平",也融入了创作者的"不平",主要包含五种不平:愤贬谪、怜少孤、慕才尚杰、反佛老、伤逝等。  相似文献   

8.
陶冬红 《现代语文》2002,(11):35-35
“不平则鸣”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一句成语,其出自唐代韩愈《送孟东野序》首句:“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该句一般理解为“事物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天津教育出版社)。笔者认为,观韩愈之文,其意有待商榷。韩愈文中“不平则鸣”的主语是“物”,不是专指有生命的物体,是指世间一切事物。而词语“不公正”的受施对象则只能局限于人或动物。在生活中,我们不可能说这张桌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株小草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这是以“不公正”来解释“不平”不妥之一。韩愈在文中说:“草木之无声,风挠…  相似文献   

9.
“穷而后工”说的正式提出 ,一般认为是北宋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其说源于中唐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其实此论盖源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不过 ,在司马迁之前 ,屈原、宋玉、刘安已导其先。而在此前 ,更有《孟子·告子下》又导其先。最后 ,此说之远祖似可举出《易·系辞》来  相似文献   

10.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对主体的情感做了窄化的处理,将不平归为一种主体的怨愤之情。和传统的"诗可以怨"最终强调社会功用不同,"不平则鸣"说跳出了怨刺说的园囿,肯定了主体的情感价值,认识到了文学的独立地位。对主体地位的肯定也带来了对创作者心智功能的强化,其对韩愈诗歌的构思方式和审美理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按照主观违法论而加以建构的传统犯罪构成理论有别于按客观违法论建构的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两者有着不同的研究进路和研究方法。主观违法论强调有责之违法,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客观的危害行为、刑事责任能力都是违法的构成要素。由于主观违法论将无刑事责任能力之人的危害行为排除在刑法的研究之外,为此,这种因人而异的违法观不能很好地界定无刑事责任能力之人危害行为的性质以及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2.
《雷雨》自问世以来,引起人们极大关注,评论不一,观点多样,即使是对《雷雨》的主人公到底是谁,人们也有着不同的见解:“周朴园”说、“蘩漪”说、“周萍”说、“神秘力量”说、“命运”说、“雷雨”说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着对剧本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忠恕”是一个统一的概念,而非两个并列的概念。其表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何所谓“肯定表述”都非孔子原有之意。“忠恕”与“仁”、“圣”等概念有密切的联系,与它们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忠恕”的思想基础是建立在人的共同情感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4.
儒家“一以贯之”的践行之道即“忠恕”之道,它的思想真谛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之不欲,勿施与人”。这一践行之道不仅可以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且“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可以从中引申出来,它是人类的普世伦理,是全球的底线伦理,是全球伦理的重要精神资源,是天下和平、四海无波的根本。若要走向世界和平,就需要在各个国家内部、不同国家之间实行“忠恕”之道,只有这样世界才能赢得真正而持久的和平。  相似文献   

15.
"斯密教条"的性质在我国素为定论,而钱伯海通过"重新研究",认定"斯密教条"是一个"很为精湛的见解和发现",马克思对其批判有误。他得出结论:从社会看是活劳动创造价值,从企业看是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从而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社会劳动价值论。由于斯密教条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理论密切相关,因而一度引发激烈争论。由于论战双方对于马克思批判"斯密教条"的要点都未能尽义,因而本文力图阐明问题的实质,并指出钱伯海理论的根本性错误。  相似文献   

16.
"全警消防"是社会消防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是撬动"全民消防"的重要支点。唯有以"全警消防"牵动"部门联防",带动"社会群防",才能根本上解决火灾隐患防不胜防的问题。本文试就深入推进"全警消防"工作进行探讨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儒家德治的理论基础是人性善,它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尤以"为政以德;贵在修身;民本思想;教而后刑,德主刑辅;尊贤使能"等最为经典。但儒家德治在今天也有其内在局限性,我们应当以辩证的观点来审视它。  相似文献   

18.
"仁"与"众善"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以"一以贯之"评价自己的学说,何晏在<论语集解>中也作了进一步阐释,客观上指出了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与其繁富学问的联系:以"仁"为核心建构起伦理学、天命观、人才观等众多内容,它们依"仁"而立,为"仁"而成,在"仁"的统摄下形成了一个包含多元因素、多种内容层次的思想体系,共同为平定乱世、重建社会秩序而服务.孔子和何晏的阐释有助于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一批与其匹配的高层次职教师资,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是一类复合型人才。其培养的课程体系应体现为:"职业课程+教育课程+专业课程"相整合的课程结构,"技能实践+工程实践+教育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施环节,"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合作的双导师指导制度,"职业文化+教师文化"渗透的课程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