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桂东南极有影响的南少林十八路庄,自乾隆末年起传承了200多年。对田野调查获得的大量生动材料的分析揭示了该民间武术起源与存续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可以概括为环境、“基因”、人才、兼容并蓄、文化共生、社会适应等6个方面,这些因素也是许多民间武术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全运会作为我国综合性体育赛事的一种文化实践活动,通过媒介仪式、象征符号以及集体记忆三种路径不断地进行自身文化的传承与认同建构。全运会开幕仪式中的文化表演和火炬接力仪式成为国家、地方文化融合传播的主要形式;全运会会徽、吉祥物、邮票等则成为全运会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载体;全运会利益共同体成员内心的集体记忆,从群体内部彰显了共同体成员对全运会核心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  相似文献   

3.
大型体育赛事作为一种影响城市精神价值和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社会性社会活动,已成为城市政府构建和传承城市文化的重要平台.从规模、形态、效果、生态、传承五个视角透视在推进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体育文化双向驱动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且大型体育赛事在打造城市文化交流平台、展示城市个性靓丽标识、促进城市多元文化融合共生、促成城市文化旅游耦合契机、城市历史脉络的发散延续、城市文化生态的继承演进和形成城市文化功能区的孵化地等方面体现其重要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4.
非遗是指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延续。国潮是指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时尚元素的产品设计。文章将基于对国潮视角下非遗文化发展趋势探究,明确国潮视角非遗传承发展载体,并围绕新时期非遗传承发展新趋势,解读非遗创新设计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出部分基于国潮发展的非遗传承与创新设计建议,深化国潮发展与非遗传承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地州高校为寻求健康、持续发展,必须立足于学校实际情况,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结合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精髓,树立起牢固的文化传承意识,充分发挥高校教书育人的作用.在地州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文化传承扮演着重要角色,高校只有不断沉淀自身文化,形成独特的学校特色,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扩大学校地区影响力.以云南保山学院为例,简要分析其转型发展现状和文化传承的必要性,探讨推进保山学院转型发展中大学文化传承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是传统体育文化融合重构发展的新空间,也是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延续的重要单元。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及访谈法等,基于新农村建设视角,研究传统体育文化对于新农村新环境的适应,影响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各种量间关系及发展趋向,能够很大程度上丰富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的方法和视角,为传统体育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发展变化提供新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简述南少林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近年来海峡两岸南少林文化民间交流现状,从交流形式、文化内涵、政治等方面总结了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整合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资源、完善南少林武术文化体系、结合莆田、泉州、福清三地地缘文化特色等对策促进闵台民间交流。  相似文献   

8.
某个国家的国民的国家认同通常建立在集体记忆基础上。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中国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集体记忆,并在中国人心中实现了个人荣誉与国家荣誉的高度认同。但是人的集体记忆会随时间流逝而衰减,需要不断复现和强化。新媒体是存储和重建这些集体记忆的重要手段。如何通过新媒体的多样化传播技术手段和议程设置整合与重构中国人的北京冬奥会集体记忆,发挥北京冬奥会强化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认同的作用,是北京后冬奥时代亟待思考的命题。由此,从集体记忆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北京冬奥会的文化传承问题,深入分析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与其对自己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新媒体建构北京冬奥会集体记忆的方式及存在的挑战,提出新媒体建构北京冬奥会集体记忆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郑怀贤武学,并非单指郑怀贤个人的武学技艺,而是指以郑怀贤为代表的成都体育学院老一辈武术家集体技艺的结晶.研究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宏观视野,提出:(1)传承与研究郑怀贤武学,有助于继承与延续老一辈武术家的武艺精华,丰富课程体系;(2)有助于形成武术领域的行业话语权,筑牢专业优势;(3)有助于构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品牌,彰显学科特色;(4)有助于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武术文化.在此基础上,针对于郑怀贤武学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点面结合""立德树人""多维对接"的构想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汉人世侯是金元鼎革之际一支颇为活跃且非常重要的政治、军事力量,作为当时最有名的三大汉人世侯之一的保定张氏,以其三代人崇儒尚学、尊师重道的家族传统,高瞻远瞩,在蒙古贵族原始野蛮的“铁骑文化”面前,不自觉地承担起了守护文化家园的责任,兴学养士,保护典籍,修史撰文,传承后学,与其门下的幕僚共同形成一股合力,为中原文化的保存与延续及其在元朝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论"六艺"之一"射"的文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射”作为商周时期“六艺”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曾经为古代中国培养文武兼备的优秀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的延续又使射箭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体育在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被更多地负载起传承文化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摘要: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体育的现代传承与创新性发展,参考和借鉴国外在此领域的经验得失。以日本冲绳县那霸赛龙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以文化复兴与文化再生产为研究视角,重点分析那霸赛龙舟通过两度文化再生产,实现当代复兴的过程。探讨了那霸赛龙舟在不断重构和新构的历史变迁中,持有群体的思想、态度及其行为的选择,如何形成文化再生产的动力和有效机制。那霸赛龙舟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持有群体的文化觉醒是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文化再生产的内在动力;加强传承主体参与的制度化建设是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文化再生产的外部推力。内力和外力形成的合力,促进传统文化资源转为文化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是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也是弘扬和引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群体。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视角,从探究、改良思政教育途径为方向切入研究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当代青年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是当前思政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化进程中,贵州省人口较少民族毛南族的传统文化猴鼓舞面临着传承困境.毛南族地区学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效果,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毛南族地区学校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充分认识猴鼓舞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学校教育对毛南族猴鼓舞传承的作用;加强猴鼓舞民族文化课程和教材的开发;建设一支猴鼓舞文化传承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5.
继承与发展民间体育文化,首先需要深入理解民间体育的文化本质、综合分析民众的日常生活.从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表演研究”的视角可以发现,北京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不仅是身体运动的方式,而且是北京民间日常生活文化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作为运动形式被展演,又是对北京民众文化精神的“表演”,抽象的体育精神与文化传统通过具体的身体动作得以传承与延续.  相似文献   

16.
村落民间信仰所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民族性。冯村春节围绕家神进行村落家族、宗族的一系列祭祀活动,以凸显不同村落和姓氏构筑的祭祀圈,形成特殊村落社会组织共同体,达到宗族情感认同的目的。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阐释家神信仰文化构成的"祭祀圈",分析群体情感认同以及民间群体记忆的合理性,对西和县冯村春节家神祭祀、村落民间信仰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自觉的视阈下对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进行反思,这是对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一次"自知之明".对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来历,它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以及与现代班级制度之间的异同,进行反思.传统的武术传承方式是传统武术赖以生存延续的载体,而现代的班级教授制则是适合于现代教育制度的一种形式,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对传统的武术传承方式的认同和现代班级教授制的改进,有利于进一步整合这两种武术教学制度,形成新的武术传承方式,以利于武术的承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文化学为视角,从文化构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形态出发,通过对文化层次论解析,研究指出,武术文化传承存在着"原始形态留存""文化精髓延续"与"文化脉络延伸"三种递进传承层次. 从武术文化传承层次空间思量,现代武术文化传承主要面临着"静态"文化保护不遗余力,但"活态"内核文化传承不力;"非遗"文化制度建设完善,但"民间"传承环境受到挑战;"学风"文化气质逐渐养成,但"出新"文化思维动力不足等困境. 要实现武术文化传承第三层次空间的突破,研究认为,武术文化传承应围绕传承内容开展传承活动,在内容建设中传承文化精髓;围绕传承主体建立传承机制,在制度建设中不断推陈出新;围绕传承方式形成传承思维,在吐故纳新中走向存续传承.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历史法、田野访谈等方法,从文化的视角对裕固族民间传统体育传承的自然场域和社会场域进行了剖析,并提出民间传统体育传承场域发展思路,希冀对我国少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比较法,以“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指导,对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在倡导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就是在“创新性发展、创造性变化”原则下的扬弃、继承与融合。研究认为,发展中国特色体育文化,最根本的就是坚守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立场、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基因,建设于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只有坚定文化自信,从延续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使当代中国体育文化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