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运动休闲产业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它受到西方休闲理念与休闲文化的影响.从世界运动休闲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经济、环境、社会心理因素是影响运动休闲产业发展的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国家,这三要素对运动休闲产业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我国目前环境因素成为运动休闲产业发展的最致命的影响因素.三要素平衡影响力是运动休闲产业发展的理想状况.  相似文献   

2.
运动休闲产业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产业,然而由于它具有健康性、时尚性和前瞻性的特点,近年来其发展显示出破竹之势,引来经济学人的普遍关注.然而作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新兴产业,其产业结构的构建和成熟发展许多诸多条件,而大众对产业的认知是诸多条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个.运动休闲相关业界人士必须积极宣传、教育社会各阶层正确认识运动休闲,使社会时尚、生活方式都融入运动休闲的理念,从而使运动休闲产业真正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这正是在特定的经济思维主导下进行的。经济思维不仅影响经济建设,而且影响到社会、文化乃至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运动休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而运动休闲文化建设必须与经济紧密联系才能真正得到发展。现代经济思维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的思维,因此对运动休闲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运动休闲产业是我国体育产业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新兴产业,它的发展依赖于国际运动理念和风潮的传入,却又严重依赖我国自然资源和国家政策的向导。在我国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势之中,运动休闲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指向国际化运动休闲产业规划中必须把运动休闲产业规划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把运动休闲产业与旅游即互联网产业相融合,积极利用我国著名古迹和地理条件,大力宣传,从而使我国步入运动休闲产业大国的行列。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市场经济的语境中,联动机制是在不同企业乃至产业间的互动协调机制,它使得企业或者产业间的合作更加高效,从而可以节约资源,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益和专业化程度.运动休闲产业涉及的企业种类和产业众多,内部产业链结构复杂,因此建立产业联动机制对于运动休闲产业发展来讲更加迫切.我国运动休闲产业在前期的意识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准备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目前处于发展的瓶颈期.构建多种机制交织的运动休闲产业联动机制是冲破瓶颈期,取得运动休闲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加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这种依赖被固定化之后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世界产业格局.积极规划和参与这种格局的构建可以使世界经济更加朝着预定的目标持续、健康地发展.运动休闲产业是现代朝阳产业,越是发达国家越是对这个产业予以青睐.我国运动休闲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它在新产业格局构建中以其灵活性强、带动性强、综合性强的特点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运动休闲产业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产业,在西方运动休闲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休闲理念的冲突与博弈中曲折发展。作为一种具有强烈文化性的产业,它必定会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艰难选择中不断实现文化多元化的产业特征构建,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运动休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特征的博弈正是促进该产业长足发展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运动休闲产业在中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然而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运动休闲产业的构建与发展迎来了绝好的机会.从全国的角度看,构建跨地区的运动休闲产业大格局是促使该产业进入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此,要积极利用地区间的资源差异与不平衡,把这种差异变成实现良性竞争和资源共享的优势,要把运动休闲企业及与其相关企业联系起来,实现具有完整产业链的新型产业.  相似文献   

9.
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世界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格 局变化的影响下,我国经济结构也显现出了种种问题,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运动休 闲产业也随着改革开放而经历了粗旷性的“原始”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的抉择。运动 休闲产业的消费性、技术性等特征使得它在我国新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处于优势发展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现代运动休闲作为一种新的休闲娱乐方式和生活方式由西方传入中国并迅速流行开来,它对我国大众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同时,运动休闲产业应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而逐渐成型.当前我国运动休闲基础设施规模和水平都远不能适应运动休闲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当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而且其投资可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三重收益.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的相继爆发,国际经济合作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似乎受到了冲击,为避免经济发展国际化带来的负面因素的发生,加之国际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国际产业布局开始重新调整。中国无论从过去经济发展模式还是意识形态与西方的冲突来看,都是此次产业布局调整中影响最大的国家。中国的体育产业对外国资金、品牌和技术的依赖使得它在国际产业布局重新洗牌的大潮中不得不寻求新的发展之路。建立新的产业网络和寻求新的国际合作方式是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2.
当前人类面临三重危机,除短期的金融危机外,能源和环境危机是人类长期发展需要面临的两个更为严重的危机。金融危机可以依靠短期经济刺激得以平复和修正,而由于长期大量的碳基能源的消耗而引发的温室效应,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的持续退化则不能通过政策调整来消除,要走出这两个危机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发展既能实现经济增长与碳基能源低消耗或逐步脱钩,又能实现绿色复苏的低碳经济是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13.
2008年的美国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一次由次级贷款为导火索的金融风暴自华尔街蔓延全球,从金融业到实体经济,从发达经济体到新兴经济体无不深受此次危机的影响。纵观历史,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各个经济体遭遇危机,处理危机的过程。早在千年前的宋代中国就曾爆发纸币危机,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造成严重冲击。  相似文献   

14.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证明:国际上每次重大的经济危机都是产业重组、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的机遇。经济结构调整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贯穿经济发展全过程的基本主线。在国内经济国际化和国际经济国内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经济后危机时代和“十二五”时期,中国应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鉴于此,文章从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外贸出口结构调整四个方面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5.
2008年以来,芙团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日益显现,尤其是亚洲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动荡,这种状况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奉文分析了亚洲国家金融的脆弱性,并探讨了金融危机对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启示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根源在于以华尔街为首的美欧金融体系违反了金融业3个基本原则:植根于工商产业,严格管控风险,杠杆率适度。我国金融体系要防止5个趋势:政策过度叠加,增加企业融资成本,"老大"意识蔓延,收入过高,服务意识不强。规避危机要力求4个平衡:贷款余额与GDP大体1∶1,证券市场市值与GDP大体1∶1,房地产总市值与GDP大体1∶1,国家主权债务加上社会保障支出与GDP大体1∶1。化解金融危机,不能依靠金融业自我循环,而要靠科技进步和发展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7.
使用2006—2010年1 655个县(市)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农村银行业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地区金融市场规模、经济增长、经济结构、政府干预程度以及投资率均对农村银行业结构具有显著影响:农村存贷款规模的扩大、农村经济增长及农村地区第二产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的增加,会降低我国农村银行业存贷款市场集中度;而县域财政支出占当年名义GDP比重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比重的增加,会提高我国农村银行业存贷款市场集中度。因此,一方面,应促进农村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展,并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以促进农村地区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要减少和消除地方政府对农村经济的过度干预;从而有效降低我国农村银行业市场集中度。  相似文献   

18.
从改革开放至今34年间,我国经济实现了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的持续高速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较往年低,但还是处在世界领先位置。我国正处在工业化深化过程之中,工业增长仍有较大空间,但传统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市场需求日益接近"天花板",增长速度会逐步放慢;消费需求向下企稳,投资增速下滑,出口形势不容乐观;流动性不足,但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存在;房地产市场低迷,企业信心不足;同时,财政收入增长也将趋缓。总体上看,我国经济整体增长潜力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净出口将长期处于稳中趋降的态势,未来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拉动;降低财政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有助于内需扩大,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金融危机不仅使日本经济倍受打击,也对今后日本国内政治生态演进与外交战略调整产生了重大影响。麻生内阁对中日关系的基本认知是中日关系经历“震荡”之后的理性再出发。金融危机背景下,以“经济外交”为主要内涵的“利益外交”成为日本对华外交的主流话语,以“亚洲外交”为主要框架的中日“外交协作”成为日本对华外交的重点之一,日本对华“价值观外交”战略将会隐性化、常态化。未来日本将长期延续以“利益外交”与“价值观外交”为特征的“双主轴”对华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