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课堂教学中移情的基本内涵1.什么是移情移情,它的通俗内涵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或“感他人之所感,并且同时能知他人之所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移情是指教师与学生间的一种情感共鸣反应,也就是教师想象自己处于学生的境地,并理解学生的情感、欲望、思想和活动的能力。2.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移情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见的移情体验有:①熟悉感——了解学生,心中有学生的形象在活动;②和睦感——感到学生尊重自己,自己受到学生爱戴,学生对自己敬慕和亲近,愿意与自己接近,产生“学生在跟着我走”的感觉;③理解感——完全理解每一个学…  相似文献   

2.
学生是阅读的主人,语文阅读教学尝试“换位”这种思维方式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它在感知、理解、探究课文时能促进学生沟通情感,想象创造,陶冶情操。教师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换位”,真正达到移情体验,探究感悟。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中的所谓“移情”,就是教师需将学生的感情牵引到作品中去,使自己也和作品中的形象具有同样的情感,这种审美对象和欣赏者情感上的交流融合,升华共鸣,就叫移情。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情感从感知阶段飞跃到感觉、感动这个自由王国呢?移情法又该怎样贯彻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首先,教师要先自己感动才能以情感动学生;其次,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而最重要的是移情生活,使课文与生活相连。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一个不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无法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的。学生在阅读中,只有在阅读对象和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材大都是名家名篇之作,无论是文字的推敲、情感的表达,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如何诱发学生的审美想象,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去,得以再现“形象”、激起情感、领悟义理,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审美共鸣?我们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点诱发技巧。1.设置美感情境。审美情感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培养。审美想象力的培养首先要从引情开始,转而入境。阅读欣赏时,环境气氛的不同,心境的不同,对于作品的审美感受程度也不一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设置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情境的设置,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课文中体…  相似文献   

5.
移情,即“感情移入”。指想像自己处于他人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和活动的能力。阅读活动指主体对文本思想、情感的审美认同和共鸣。而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移情能力的有效途径。一、从品读入手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是培养学生移情能力的重要途径。品读是体验课文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第一,品读文中的精彩片断。指导学生反复感情朗读课文精彩片断,能培养学生语感,提高移情能力。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中,“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这样…  相似文献   

6.
一 “移情作用”又称“移感”、“输感”,即把人的主观情感移入或灌输到知觉或想象的对象中去,而且意识到两者的完全合一,这种作用就叫移情作用。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中要结合阅读教学开展课堂小练笔,创设近乎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融入文本中,化身作者、主人公设身处地感受文本中的角色,通过"换位移情"融入文本的真实情境,与课文中的角色产生情感共鸣,思维才会被充分激活,才会产生想写的灵感。在此,笔者结合阅读教学实践,就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小练笔谈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8.
一、课堂教学中移情的基本内涵 1.什么是移情移情,它的通俗内涵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或“感他人之所感,并且同时能知他人之所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移情是指教师与学生间的一种情感共鸣反应,也就是教师想象自己处于学生的境地,并理解学生的情感、欲望、思想和活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费萍 《教学随笔》2016,(3):40-40
我试着把“角色转换”这种思维方式引入语文阅读教学,让孩子设想自己是课文中的角色,以此“角色”来想象、体会角色本身的思想、情感,这种“角色转换”非常受学生欢迎,因为它可以把学生领进一个远比文章本身更丰富、更广阔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0.
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教师可先出示荷花的幻灯片,用形象而美丽的荷花图,诱发学生审美想象,把学生带入荷花池的情境中去,尽情地欣赏荷花,得以再现“形象”,激起“情感”,领悟“义理”。教师启发提问,激发兴趣:①荷花很美,它美在什么地方?(颜色、形状)②荷花有哪些特点?(多、香)③作者除写  相似文献   

11.
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积极导入移情。增强情感体验 移情是语言交往中的重要情感现象,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的一种意识或行为。移情并不是放弃自己的情感去接受他人的情感,而是首先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情感,然后认同他人的情感。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有把握了自己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去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的感染力直接表现为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产生的情绪力量。  相似文献   

12.
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地进行想象训练,让学生或借助想象,创造语言潜在的形象;或运用想象构筑语言暗示的形象,可以促使学生感受课文情境、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情感,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学生创造潜能。  相似文献   

13.
美读激情。高尔基说:“人们爱听悦耳而有旋律的声音,爱看鲜明的色彩。”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范读课文,“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这样以声传情,可为学生创设阅读审美的情境。只有当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相互交融,产生共鸣,才能产生审美愉悦。披文入情。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再现文中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荷塘月色》时,应扣紧描写“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中的月色”的重点语段,体味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感受作者那超越现实的“宁静”和回归现实的“…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材大都是名家名篇之作,无论是文字的推敲、情感的表达,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如何诱发学生的审美想象。把学生带人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去.得以再现“形象”、激起情感、领悟义理。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审美共鸣?我们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点诱发技巧。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认为“习惯是第二天性”,培根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为此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互动的习惯。这是因为文学艺术作品的阅读必须由鉴赏者通过自己的解读,深入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与作者或作品形象同喜同忧才能真正得到新的艺术体验和审美享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鉴赏者——学生,作为阅读教育的主体看待,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去体验课文,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重新创造作品。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的融合是阅读教学所追求的境界。一、作者情———“其实你不懂我的心”选入教材中的很多文章,形神俱佳,文质兼美,是情感满溢的海洋,并不是简单的三言两语就可以定格定位的。怎样才能把握作者的情感呢?1.走入课文:首先必须让学生走入课文,要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细细品味,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六朝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不仅阐述了作者的主观情思贯穿于文学作品之中,而且还道出了读者在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应该通…  相似文献   

17.
作者写文章是“情动辞发”,学生读文章则是“披文入情”。阅读教学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感知语言文字,而后经过形象再造,使文章刻画的形象呈现在头脑中。这样学生就能进入课文所描述的艺术境界,领会到文中语句的精妙,领略到文章的情趣,真正达到“物我同在”、“人我同在”、“我在情境中”。受到这种情景的触动,必然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从而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此,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识,仅有理性思维是不够的,还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感情和课文所表达的感情共鸣。学生入情入境的阅读,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主体对知识的掌握以及由知识向智能的转化.无不借助于具有动力因素的情感媒介来实现的。为了使学生披文入境,入境动情。教学每一篇课文.我都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情景基调。教材中的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是学生的榜样,也是教师的榜样。备课时。自己首先从感受形象出发.使教材高大的人物形象浮现在自己的眼前。活在自己的心中.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既是教育者.又首先是受教育者的位置.产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对于那些描写自然美的课文,则通过语言文字的诵读。想象出一幅幅美丽、鲜明的画面,体会出作者观察事物的准确、细致、深刻,  相似文献   

19.
情感传导,就是把人的主观情感传导或灌输到知觉或想象中去,而且能够意识到二者的完美合一。中外著名的文学家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家,就在于他们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柯栩如生,能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传导给读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也应把课文中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自己从课文中所激发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效地传导给学生,使其渗透和塔或到学生心田里去,从而激发起学生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以情激学,以情明理,以情导行。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情感传导呢?就我个人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一点个人看法。一、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  相似文献   

20.
一、发现写的秘密,学得有趣有效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过: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这话既形象又精辟。所谓“来”,是指通过学习语言文字把握文章的内容、情感、主旨;所谓“回”,是指把课文读准、读通、读懂之后,再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写的。我们当下的阅读教学,一般重视带领学生“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