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听证制度是我国公民利益表达的主要方式之一,但由于其对公民代表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听证制度容易陷入非透明化、不合理化、低效能的困境,因此本文从公民利益表达的视角,试图解决听证制度公民代表参与问题,并基于公民利益表达的内在功能,提出既符合听证制度公民代表参与本质,又符合公民利益表达目标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霍玉婷 《科教文汇》2008,(17):142-142
我国城市低保制度目前运行中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最低保障标准过低;财政压力大,资金来源渠道窄、筹集机制不合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低保制度实际功能的充分发挥。对此,文章针对以上方面提出了完善城市低保制度的具体做法和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低保制度目前运行中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最低保障标准过低;财政压力大,资金来源渠道窄、筹集机制不合理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低保制度实际功能的充分发挥。对此,文章针对以上方面提出了完善城市低保制度的具体做法和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4.
唐绎妍 《大众科技》2006,(7):191-192,19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我国的农村养老的建立和完善势在必行.文章结合对非营利组织内涵以及作用的考察,分析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困境,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武科 《今日科苑》2007,(16):239-23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大农民直接暴露在现代市场经济的风险之下。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又使改革开放前与计划经济体制相应的体制无法运转。这样,广大农民成了现代市场经济中没有社会保障的弱势群体,因此,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意义重大,根据我国农村目前的情况,笔者认为应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低保以及农民工的社会保护等几个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1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说,到2006年末,全国已有24个省份,2400多个县初步建立了当地的农村低保制度,农村低保对象达到1300多万人。据介绍,我国在还没有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地方,也实行了农村特困群众定期定量救助制度,救助的人数超过了700万,奠定了向农村低保制度过渡的基础。“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反映了中央建立农村  相似文献   

7.
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对农村教育面临的新的财政困境进行了分析,从制度和体制方面深入探究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梁宸 《中国科技信息》2011,(19):117-118
作为政务公开活动中的一项重要途径,加快公民参与的实施和完善已成为当前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通过对当前政务公开中公民参与模式进行调查,分析出目前政务公开中公民参与仍存在着参与程度不足,利益表达机制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参与能力不高等问题,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果经验基础上,针对其存在问题,给出了完善公民参与运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公民参与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和程序,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表达集体或个人的政治意愿,试图影响政治体系的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运行结果的活动.在信息环境下,公民参与体现出不同于传统社会的许多新的特点.对行政公开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完善行政公开建设,促进公民参与的深化.  相似文献   

10.
环境公众参与制度是公民社会运动、全球环境保护运动发展的结果,它与传统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机制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适应了环境问题的特征要求。通过公众参与机制解决环境冲突是各国环境政策、环境法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在公众参与制度在我国存在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对公众参与制度在我国存在哪些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议,改变我国环境保护的落后状况。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在救助思想上突破了原有的剩余型救助.逐渐向制度型救助模式转变,显示出选择性、目标性、弥补性等制度特征。在资金筹集上。各地基本遵循省级以下各级比例分担的筹集模式。由于乡村社区经济负担能力有限,且基层组织在制度实施发展过程中,其优势在于服务递送而非资金筹集,因而提出中央和省级财政应以横向公平为原则.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专项补助资金。  相似文献   

12.
社会保护政策安排是专门针对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低收入群体,其政策目标是为了减少贫困和促进社会公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针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护政策主要归结为区域性和开发性扶贫政策、传统社会救助政策以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社会保护政策的演进与转型中,可以得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项旨在保护农最低收入群体基本生存权利的不可或缺的社会救助制度,是对原有的社会保护网的一种修补,是一项适宜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民族地区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低、贫困发生率高,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甘肃省民族地区保证社会稳定和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发展新农村建设事业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临夏县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出发,指出了制约甘肃省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重庆市开县357位农民工问卷调查的基础数据,建立有序Probit模型以分析农民工进城落户与宅基地退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村宅基地具有保障安居、以房养老、储备家庭财产以及支持副业生产等效用,农民工退出农村宅基地的意愿主要受宅基地的保障功能、经济补偿期望值、家庭经济收入状况、技能培训状况、家庭赡养人口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制定农民工进城落户与宅基地退出政策时,应适时建立统筹城乡的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解除农民工退出宅基地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5.
汶川八级地震灾后新建社区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汶川八级地震灾区城镇和农村新建社区进行抽样调查,分析其居住条件、管理体制、社会生活、心理状态、就业形势等现状,针对灾后新建社区的管理问题,提出了包括增强社区基础保障、建立社区组织机构、加强社区模式管理、构建社区支持网络、完善社区服务平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在内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前,农村社会保障整体水平下滑,成为制约整个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建立新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迫在眉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逐步完善。内容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教育救助。  相似文献   

17.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意义重大。本研究以云南省昆明、开远两地农村的问卷调查数据为研究基础,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新农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指出中国政府当前的战略目标是发展而不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其依据在于农民产量均衡行为构筑的农村相对稳定性和农业对社会发展的有限贡献。农民行为的失衡和对稳定的要求,亟待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最后,提出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9.
家庭养老功能异质视角下社会养老与土地养老的互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哲毅  宁可 《资源科学》2021,43(10):2003-2012
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引发了包括养老、土地资源配置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关注。本文系统研究了家庭养老功能异质视角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与土地养老的互动机制,及对60岁及以上农户家庭土地转出决策的影响。在理论分析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4期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工具变量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①社会养老提供的养老金可以提高农户消费预算,降低农业劳动供给强度,替代土地养老,特别是在家庭养老缺少经济支持功能的情况下;②在家庭养老提供经济支持功能时,社会养老的作用表现出明显差异,对于家庭养老缺少生活照料功能的农户,社会养老难以替代土地养老;③对于家庭养老功能健全的农户,社会养老通过降低农业劳动强度、减少非农就业参与率,替代土地养老。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注重发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联动机制,给予不同家庭差异化的政策安排,将更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困境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宏伟  金丽馥 《软科学》2002,16(4):35-40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农村社会救济、农村社会保险和农村社会福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存条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同时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在新形势下面临着农村人口城市化老龄化的冲击、家庭结构变化的冲击、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的冲击以及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冲击。因此,必须增强农民的社会保障意识,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