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秦观现存的八十多首词中绝大部分流露出悲痛、感伤的情调,历代的词评家对这鲜明的特征都有过论述。清人冯煦将他与晏几道相提并论,而称之曰"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秦观的感伤词一方面原因有自身的经历,另一方面也是对时事的无奈。他在写词时喜欢运用独特的手法、优雅、哀婉的语言来抒发鲜明新颖的形象,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晏几道和秦观是中国词史上的两位著名词人,在北宋词坛上更是享有盛名,由于两人的作品皆以伤感著称,古人常将二者放在一起作对比研究.清人冯煦曾就此评价道:"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可谓十分中肯.论文在此基础上,从两位词人的身世遭遇、性格特征、题材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着手,对两位词人的"伤心"进行细致的审视和梳理.  相似文献   

3.
晏几道是北宋小令词创作的最后一位大家,他的《小山词》在中国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他词作中的锐感多情的特质,是由其独特的出身经历及敏感多情的个性决定的,尤其是晏几道的爱情词,感伤怀旧,痴情怨绝,真挚动人,成就很高。被誉为"两宋词人,实罕其匹"。  相似文献   

4.
《淮海词》的成功,标志着词在发展过程中,词家审美意识的一次解放和审美个性的自觉.《淮海词》所表现的,是作者心中的真情实感——纯洁执着的爱,对生活的寻求,在大自然的陶冶中的欢乐,在政治倾轧中的忧郁和悲愤。秦观的艺术实践,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从而让自己在审美领域中能自由驰骋.《淮海词》的艺术的成就启迪人们,作家必须走自己的艺术道路,才  相似文献   

5.
晏几道是小令这一词体的忠实捍卫者与传承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及狷介狂放的性格,使他在词作中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笔者以1055年、1074年为界,将晏几道的一生大致分为前、中、后三期;同时,结合《小山词》中的部分作品及代表性词句,从内容及艺术特色两方面对小山词作分析,并简要探讨其成因。总之,《小山词》是晏几道一生心路历程的形象再现,也是其性情的真实书写。  相似文献   

6.
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是北宋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在当时文坛均负盛名,尤以词显,为宋代婉约词大家,有《淮海居士长短句》行世。秦观现存的八十多首词中绝大部分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悲哀、感伤的情调。历代的词评家都指出了秦词这一鲜明的特征。冯煦甚至把他和晏小山并称为“古之伤心人”。(《守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虽然同时代的许多词人也难免徘徊感伤,但却绝少像秦观那样沉浸在悲观的情绪中而不能自拔。一不容否认,北宋后期的社会现实对秦观词的感伤基调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宋人不自觉地将诗词分工,而秦观又接受了…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梦和醉都是历代文人满腔悲痛最主要的消解方式,晏小山也不例外.在晏几道的《小山词》中,他创造了独立的意象群,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梦”意象了.晏几道梦意象的成功运用,为我们展示了他细腻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小山词中的“梦”为主体,可从小山梦词的多元表现、多重美感、多层原因三个方面探讨关于梦意象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8.
《小山词》反复出现一个主题;回忆。回忆这一心路历程转而成为《小山词》创作的心理态度。晏几道在回忆中寻找和反省生命的寄托和意义,自我放逐于感伤的回归之旅。这使得晏几道的精神特质及小词创作都具有了个性化魅力。  相似文献   

9.
曾慥《乐府雅词》作为现存的一部宋人选宋词,其所选甲乙与后世公论不甚相符,尤其是不选苏轼词,引起了后人的广泛质疑和不同理解,且现代学术界看法不一。文章在《曾慥〈乐府雅词〉不录苏轼词之探测》一文的基础上,再对晏殊、晏几道、黄庭坚、秦观几人词的落选原因进行探析,认为晏殊、晏几道二人词的落选和柳永词落选的原因相似,乃因其词作不符合曾慥的"雅词"标准所致;而不选黄庭坚、秦观二人词和苏轼词落选的原因大致相同,并不是曾慥本人的主观想法,而是受当时的选源所限。  相似文献   

10.
《柳州师专学报》2017,(4):52-55
晏几道在词作中大量化用前人的诗句入词。《小山词》以令词为主,使用的词调多为五七言的句式。晏几道将诗之句法及借鉴技巧引入词中,使诗体和词体互相交融涵摄,其中"截取诗句字面""化用诗句句意"最为常见,与黄庭坚所主张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法若合符节,为传统的令词开拓了新的风貌。  相似文献   

11.
当前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都强调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调查发现许多教师并不具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能力,因而培养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非常迫切.培养师范生创新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即使得他们形成与创新能力相适应的信念、掌握关于创新能力教育的知识以及具有创新能力教育的技能.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整合既能更有效地实现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针对目前在整合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从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个角度提出整合的模式:计算机辅助系统、个别化教学系统、综合学习系统.结合教学实际采用适宜的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是当下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14.
15.
车培晶用超凡的想象力为儿童建构了一个充满真善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有美好也有苦难,体现了车培晶思想的深刻性,他极力为儿童营造一个具有审美的儿童文学的诗性境界。  相似文献   

16.
17.
18.
荀彧在魏晋以来的史书中被置于曹魏开国功臣和东汉殉国忠臣之列进行评价,体现出史家对荀彧是魏臣还是汉臣的不同认识取向及其变化过程.荀彧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死后,曹魏政权建立后曾将其排除出魏臣之列.魏晋禅代之际,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出现了追认荀彧为魏巨的转变,晋宋更替时荀彧又被范晔和裴松之追认为汉臣,并给予极高的道德评价.王朝更替之际历史叙事表面的相似与相异体现出的历史脉络,为后世提供了追寻魏晋直到刘宋两百余年政治变革深层背景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