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是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界的中心话题,对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具有基础性和指向性意义。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体系构建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新时代的使命召唤。回顾新闻传播学百年发展历程,从时代、文化和功能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内涵,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体系的构建逻辑,进而探讨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拓展学科边界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从来不是纯粹概念范畴的问题,而是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国家发展知行合一的实践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百年新闻传播实践史、中国的数字化与平台化传播实践和全球媒介与传播研究的“实践范式”转向,共同为构建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提供了丰厚基础、时代机遇与全新路径。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学者与学子勇于、乐于和善于在交叉碰撞中创新、在开放包容中治学、在多元视角下求真,积极拥抱现实生活和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以面向学科重大议题、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面向实践重大问题为基础,以实践导向、问题导向和价值导向为关键,以实践、学科和专业之间的转化为具体路径,不断推进对中外理论的转化、实践与理论的转化、多学科知识的转化和机制与评价的转化;只有基于实践,致力于从影响学界认知,到影响业界研判,再逐层影响到国家决策之高度,才有可能迎来新闻传播学在整个学科领域中的重大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对开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和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创新指明了方向。我国新闻传播理论创新必须深化总结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形成中国特色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以此为基,创新我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学科化,着力构建自主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重要基础和抓手,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和新闻事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提升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话语权是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应有之义。鉴于现有研究主要从国际论文发表的情况对国际学术话语权进行评估,本文将国际学术话语权界定为学术话语主体在国际学术场域所拥有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学术领导力和学术传播力的统一体,并通过国际论文发表、书籍出版、期刊建设、学术任职、会议交流等综合指标,对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现状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学术生产力获得了大幅提升,但是学术影响力、领导力和传播力仍然弱小。未来,需要加强话语传播顶层设计,推动中国原创理论创新,重塑国际学术出版体系,使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时代语境和新技术变革之下,新闻传播学科的"战略性学科"和"平台性学科"属性凸显,"实践性学科"属性需要继续强化。本文回应当下新闻传播学教育的普遍发展困惑,聚焦新闻传播学教育模式中的主流与特色融合创新这一核心命题,以同济大学新闻传播学教育探索为案例,展开相关学科体系的革新与实践研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全面推进为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新视野、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在梳理和反思中国出版学知识体系构建历程的基础上,提出当前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正处于新的历史界标上。其中,“新时代”是历史方位,“中国特色”是空间向度。立足中国出版实践、面向国际出版视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握出版发展的时代脉搏,回答出版学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则是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进路。  相似文献   

7.
实践是新闻学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新闻学研究应当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回应媒体融合传播实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提升中国新闻理论的自主性,构建中国特色的新闻学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8.
当下中国,新闻舆论工作从正本清源进入守正创新阶段。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主动提出和回应时代命题。政论节目的议题设置,要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词,将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立为本,立破并举,善于进行舆论引导,敢于设置焦点议题,通过旗帜鲜明的价值观呈现,电视话语的通俗化解读,在对话与较量之间,创新理论、创新话语、创新表达,实现增信释疑、凝聚共识的舆论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有着鲜明的创新特色:十九大报告富于创新性地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十八大以来在治党、治国、理政方面进行了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巨大作用,把它始终作为创新驱动的先导力量并由此体现理念创新;习总书记对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极为重视并为全党和全国人民作出了榜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从统率全局的高度引领新闻舆论工作,而且以其贯穿始终的创新性和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论述给予新闻舆论工作创新以直接的指导和启迪.第一,以辩证思维防止简单化、片面性和绝对化,追求并实现理论和实践创新;第二,在对新闻、舆论、传播规律的尊重中体现的创新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 “坚持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指明了新闻舆论工作创新的重要路径;第四,新闻媒体在多种创新之中尤须坚持内容的创新并以此为根本;第五,创新新闻传播的话语体系使之为传播对象所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历经了将近200年的历程,由近代传教士的在华办报活动的萌芽到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历经了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从模仿到超越的状态。其中不同时代的发展历程中,改革发展中的问题矛盾尤为突出,本文在梳理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学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简要分析不同时代中的主要矛盾,并对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未来走向提出了发展期望。  相似文献   

11.
雷跃捷  王娜 《新闻战线》2022,(11):10-13
<正>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时代篇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实践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创新提供了最新成果,为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守正创新擘画了科学蓝图。  相似文献   

12.
王刚 《新闻界》2023,(12):66-74
受文明等级思维和线性历史观主导的发展主义迷思影响,非洲国家在发展问题中的能动性被长期忽视,其作为发展传播理论范式更新的主体角色之一,也被主流学术话语霸权所遮蔽。对此,本文通过挖掘发展传播历史流变中的非洲思想与实践以作出回应。研究发现,基于西方现代化范式失败的实践效果,非洲学者从“传统”与“现代”的论争开始,发生强调以“媒介”为中心到以“关系”为中心的发展传播路径转换。随着“现代”在通信全球化语境下的归来,围绕技术乌托邦的探讨呈现出非洲发展传播研究否定之否定的态势。此外,本文将现有发展传播理论体系中缺位的发展新闻也纳入研究视野中,既是跨越新闻研究与传播研究二元对立分析思维的尝试,也能够在非洲发展新闻思想的衰落与复归中,更深刻地理解非洲行为体在面临发展问题时反“线性历史观”、克服媒介中心论和传播本质主义、创造“另类”模式的能动性。以非洲发展传播的历史流变来观照第三世界国家的新闻传播思想与实践,有助于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推进有中国视角、全球视野、发展中国家立场和南方主体性的新闻传播理论创新,这也是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下,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宣传思想以及意识形态等一系列重要论述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为丰富的理论内涵,闪耀着真理的智慧光芒,形成了体系化的理论成果,成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新成果新贡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点,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坚持人民至上。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出现105次,“坚持人民至上”已成为一代代共产党人跨越百年的初心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宣传思想、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其鲜明特征就是人民至上。本文旨在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人民至上”理念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的理论内涵、价值意蕴、时代要义及实践路径,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强化人民理念,加强正面宣传,服务人民群众,着力打造新型传播格局,增强新闻舆论引导,使其拥有更强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重大主题策划是大众媒体发挥职能作用、彰显特色品质、提升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有效载体。新时代重大主题策划更承载着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势,回应时代要求、回答时代之问的特殊使命。新时代重大主题策划必须在回应时代中彰显特色,在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中积聚优势。  相似文献   

15.
范军  王珺 《中国出版》2023,(6):20-23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应展现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和怎样的担当作为,是出版科学研究的必答题。为此,提出拓展新视野,回应好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把握新引领,解决好自觉认同、学理支撑、贯穿融入;展现新作为,提供好理论支持、学科撑持、话语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下中国正面临其基本概念的现实与理论挑战,这一挑战肇因于飞速发展的传播现实与马新观概念体系中“新闻”本体的巨大张力。回应这一中国之问、时代之问的切实路径,是从更为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观拓展马新观的概念外延,使其概念含义突破传统认识论中的“新闻”限制,跃升至信息传播等广域范畴,通过外延扩容赋予其概念限度以多重性意涵,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获得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更为高阶的指导效能。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视角并结合新的时代语境,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扩容予以重新检讨,以此尝试提出创新马新观“概念实践”的若干路径。  相似文献   

17.
<正>如果说,1982年施拉姆访华被视为中国引入传播学的开端,那么,新时代与百年未有之变局则强烈召唤中国传播学的范式转型:赓续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血脉即立场、观点、方法而非书斋化的本本教条,守正创新中国社会主义及其新闻传播的传统,从而建立新时代中国传播学及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在这方面,施拉姆的学术宿敌、五十年前就来中国做实地研究的传播政治经济学重要奠基人斯迈思已有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鲁从阳 《新闻知识》2001,(12):14-15
10月18日到21日,全国第七次传播学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新世纪的中国传播学研究:创新与发展"。研讨范围为传播学基本概念的界定与创新;传播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传播与全球化;WTO与中国传媒;网络传播;组织传播与人际传播;新世纪新闻传播大趋势等重要课题。大会提交高质量学术论文60余篇,几乎涵盖了当今传播学所有领域,并且集中探讨了时下许多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以下笔者将从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和传媒战略三个层面来对本次大会进行述评。一、传播理论研究:务实和转型长期以来,如何实现传播学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2011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扼要的梳理,划分为新闻理论、传播理论和新闻传播史三部分。文章认为,这年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基础渐厚,但理论创新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0.
董朗  王栋 《新闻前哨》2020,(2):45-4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媒体承担着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先锋队和主力军的作用。从地方广播新闻节目层面来说,如何完成好这项任务并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需要从业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时间。本文以天津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天津新闻》节目为例,对节目的经验和做法进行分析梳理,并对下一步如何持续创新做了思考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