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周荣庭  尤丽娜  李珮 《出版广角》2023,(7):16-21+27
研究基于可供性理论,检视VRM与数字出版生态之间互动关系的认识论潜能,进一步探索数字出版生态中“生产—社交—移动”分析路径,提出未来数字出版的发展应在生产可供性上积极扩展和繁荣内容生态,在社交可供性上形成社交化内容生态,在移动可供性上通过优化终端体验构建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成的场景生态,以推动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创新及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申冰 《传媒》2023,(14):77-79
<正>随着数智时代的悄然来临,在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全面赋能下,全球产业开始步入数智化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国产纪录片产业也正在从“互联网+”创新转型阶段,转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驱动的数智化时代。一方面,纪录片影像表达力得到了空前提升,数字技术赋予了其“超现实”文本的建构能力;另一方面,纪录片内容边界、形态边界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并赋予了受众更多主动性,交互化、跨界化的生产格局渐趋形成。《数智纪》由新华网与英特尔中国联合出品,联袂新华网及学习强国、人民视频等中央媒体宣传矩阵,共同书写各行各业从数字化走向数智化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阅读场景的智能化推动数字阅读在智能时代不断发展。文章将可供性理论运用到数字阅读场景中,凝练出数字阅读的场景可供性概念,进而对其场景可供性要素进行分析,认为数字阅读场景是一个以用户为逻辑起点,以技术为基础、以体验为关键、以社交为动能的连接方式,场景与数字阅读内容应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文章展望数字阅读未来发展路径:数据驱动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化场景搭建,凸显阅读媒介的人性化趋势;人工智能技术拓展了阅读内容生态,助推多模态内容与阅读场景有机融合;搭建具身阅读场景,实现抽象阅读内容场景化;打造阅读社交化的智能场景,使用户实现更多的自由与全能。  相似文献   

4.
刘芳  魏晴 《中国出版》2023,(12):58-63
近年来,“数字群居”成为新传播生态下的基础单元,所有的信息交换及媒介传播实践都被深度卷入其中。“社群”作为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呈现出社群意志“参与”媒体生产决策、用户协作参与内容生产和情感激发提升媒体吸引力等显著特点。物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关系可供性提供了媒体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提升了社群组织的反应能力,优化了社群内容供给和服务创新,成为媒体生态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
燕道成  蒋青桃 《现代传播》2023,(12):127-136
作为生产要素的数据在平台垄断下历经了数据生产资料化、数据商品化和数据资本化的形态变化,平台与用户围绕数据形成了较为复杂的互动关系。从媒介可供性来看,平台通过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动可供性以及可接入性横向连接终端用户、纵向拓展平台边界,最终形成数据垄断。用户则采取规避策略、寻求法律援助以对抗平台。在传播学可供性研究中,可供性往往被化约为技术的功能属性,因而难以逃离技术决定论的窠臼。而基于吉布森的“关系”语境,可供性实际上是一种自为的、人与技术在特定情境下的产物,人与技术彼此构成实质性的、可持续的影响。当出现数据垄断、用户反抗平台数据垄断这一互动情境,作为互动的产物,数字技术的可供性在未来可能表现为可删除、可隐身和可共享,进而构成媒介可供性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的重要媒介。引入媒介可供性理论,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数据来源,从内容可供性、传播可供性和社交可供性3个维度对图书馆短视频阅读推广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图书馆短视频阅读推广优化策略,以期为图书馆短视频阅读推广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7.
元宇宙概念引发了各行业新的变革,出版业再次面临机遇和挑战,但是我国出版业对元宇宙的认知存在误区。元宇宙是现实与虚拟深度交融的社会状态,出版业的元宇宙转型应以阅读环境构建为目标。元宇宙阅读重构了“空间—人—内容”的信息传受网络,虚实阅读场景的延伸实现了内容碎片的终端内外关联,化身代理式虚拟身份建构提升数字阅读的社交展示性,读者再创作形成独立自运行的衍生性虚实阅读体系。因此,出版社应与互联网平台、技术公司展开从版权资源库转化到内容原生机制的合作,运用数字孪生持续生产虚拟内容并复刻产销线,使知识服务理念释入大众选题形成智慧化阅读引导,搭建适应创作者经济的出版平台与商业模式,全方位构筑虚实无界的元宇宙出版系统。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媒介业务模式的不断演进,科技期刊的“平台化”出版转型将是科技出版界面临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对科技期刊“平台化”转型的本质进行理论梳理、界定的基础上,归纳了未来科技期刊运营平台的主要内容,并从实际操作角度分析了数字化时代科技期刊“平台化”出版转型需要把握的三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琳熙 《编辑之友》2023,(10):29-34
不同于媒介进化论的单向演进思想,共同演化理论强调媒介生态系统中各主体之间相互改变的双向因果关系。作为移动短视频平台TikTok的阅读社区标签,“#BookTok”不仅大幅提振了纸书市场的信心,更让阅读成为年轻读者的一项集体活动。文章从共同演化视角考察了这一新型阅读生态,发现读者对书的可供性的选择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在BookTok阅读社区的作用下,书的生产可供性得到加强,移动可供性减弱,而社交可供性则出现了从社交化阅读到社区化阅读的转向。深入理解这一过程,对进一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邱立楠  顾倩莲 《中国编辑》2024,(4):84-89+96
网络空间已成为民众重要的“精神家园”。但随着短视频传播景观和新闻形态对短视频内容生产活动的持续驯化和强劲规训,大量价值导向失范和不良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不断涌现,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在平台算法和流量利益驱动下,短视频内容生产在形式和内涵两个层面都悄然发生价值转向。而生产可供性与被技术赋权“激活”的用户、社交可供性与内容的“可见”、移动可供性与具身传播等三个维度,是不良短视频内容频发乱象的生产逻辑,给短视频带来庸俗化、理性话语被湮没、算法偏见消解短视频的新闻性等现实忧患,亟须补齐优质内容生产短板、矫正底层生产逻辑、祛魅流量分配机制与价值建构、强化平台审核规范,形成多主体全链条的营造合力,为网络空间注入清朗力量。  相似文献   

11.
石磊  郑浩娟 《新闻界》2015,(3):19-23
传统杂志数字化转型的动因包括阅读习惯改变、技术推动和政策宽松等。杂志数字化经历了简单比特化、富媒体、社交化三个阶段,这也是数字杂志的三种形态。尽管数字化是媒介融合时代的必然选择,但杂志数字化转型依然难以找到有效的赢利模式,内容为王的生产模式也尚未形成。为此,传统杂志应当打造全方位数字平台,在渠道拓展中实现内容增值;依托品牌优势,在强化内容生产中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互动社交,在组织活动中延长产业链条。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数字出版物《三体》有声书为例,立足媒介可供性视角解构数字出版物的仪式属性,梳理其相关融合创新机理。研究发现,数字出版物在仪式层面的融合创新呈现技术、内容、传受方式相耦合的多元形式,通过缔结共筑关系凸显价值认同,反哺可供性建构;继而提出从生产可供性中象征性符号的具象化,到社交可供性中分众记忆的破圈整合,再到移动可供性下受众共筑行为的自愿化融创策略通路,以为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技术迭代升级给予媒介更多功能和应用场景,并在社会互动中扮演多重角色。基于媒介可供性审视有声出版平台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也是回答有声出版平台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参照。从物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移动可供性三个维度探究有声出版平台的具体特征和发展路径,指出有声出版平台转型升维需要在物质层面完善智能生态、强化人机协同中人的主体性,社交层面深化情感凝聚、增强用户身份认同感,移动层面加强场景融合,引领移动音频新“声”态,进而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内容提质增效,打造高质量出版业态。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媒体时代,平台媒介的产生为第三部门开展公益传播活动提供了新的技术载体,并逐步发展成为当下公益传播的主流基础设施。重新审视平台对于公益传播实践的结构性塑造过程发现,平台为公益传播行动者网络的形成提供了四种类型的可供性,分别为问题化阶段的“可见性”、利益赋予阶段的“聚合性”、征召与动员阶段的“交互性”与“可获得性”。在多重可供性的共同作用下,平台作为“非人类行动者”,得以持续而快速地吸纳多元利益攸关方加入公益传播网络,最终产生了超越传统媒介的裂变式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15.
邱媛 《兰台世界》2024,(4):62-6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城建档案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把握大势、主动作为、抢抓机遇,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梳理了近期档案数智化建设相关政策,分析了城建档案数智化的发展现状和数智化转型的必要性,列举了各城市数智化转型的先进经验,以深圳为例对城建档案数智化转型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肖燕雄  郭妍 《新闻界》2023,(4):21-33+46
技术可供性之下,新闻生产发生转向。这在时空逻辑上体现为从“时间消灭空间”转向“空间压倒时间”。新闻生产逻辑的“空间化”背景,为新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与实证调查法,以2022年度Sigma Awards入围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剖析了数字新闻生产关系网所形成的空间样态,考察了数字新闻的建构逻辑与生产图景,提出了技术可供性背景下数字新闻的空间“塔架”图。  相似文献   

17.
卫玎  王宇 《编辑之友》2024,(4):28-33
媒介技术的进步促使有声读物需要在新的媒介技术框架下进行理念创新与实践创新。文章以媒介可供性为理论路径,从生产可供性、价值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感知可供性、情感可供性六方面剖析了有声读物生产传播的实践逻辑。此分析过程是对西方引进理论媒介可供性在中国互联网情境下的实践探索和本土适应。为全面增强有声读物的可供性与服务力,文章进一步从内容生态范式革新、情感性移动阅读场景构建、社群成员身份认同强化、身体全感官要素激活等维度勾勒出有声读物出版创新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18.
冯硕  陈丹 《出版广角》2022,(12):73-76
“五五断更节”显露了网络文学产业中,作者、平台、用户之间的利益冲突。随着免费阅读的迅速扩张,“读者—平台”的付费行为逐渐替代了“读者—作者”的模式,消解了付费阅读以“内容生产为王”的粉丝化阅读语境。破除本末倒置的平台方的垄断与强势地位,构建平台方与作家群体方互惠共利的平等地位,明晰网络文学产业定位,找寻商业性与文学性共...  相似文献   

19.
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媒介融合化和智能化环境加剧了一直就存在的浅阅读现象,由此在积极发挥数智技术优势提高全民阅读率的同时,如何促进国民数智阅读逐步走向深入,是新时代阅读服务工作的使命。文章认为图书馆是推进深度数智阅读的主力,并在以往的数智阅读服务工作中作出了积极贡献,未来应继续加大数智阅读服务力度、提升服务效果,推进数智素养和深度数智阅读素养教育,拓展、创新深度数字阅读推广。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新闻生产智能化转型成为必然趋势,但如何通过数智赋能新闻生产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其赋能的内在逻辑仍不清晰。本文基于数智赋能的视角,结合新闻生产的内涵,从流程再造、场景重塑和价值共创三个层面探讨新闻生产智能化的内在逻辑。数智技术主导新闻生产流程从线性转向全程一体化,用户需求主导新闻场景叙事精准、生产场景“全息化”和体验场景“超时空”,生态主导新闻生产行动者在多层次嵌套的生态系统中实现新闻价值共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