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彝-汉语四方方位词的理据同中有异,其理据性的差异与参照物的选择密切相关。汉语四方方位词是一个自足而完整的造词系统。"东"的主要理据是"日、木",而"日、木"的取象则准确全面地表达了汉语四方方位词系统而整体的原始理据。在理据上,彝-汉语"东、西"方位词的差异性相对较小,而"南、北"方位词的差异性较大,并且彝语四方方位词的理据性参照物之间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如汉语强。  相似文献   

2.
词汇中大量词语的意义和形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联。汉语作为强理据性语言,词义透明度大,规律性强;而英语任意性强,其理据性质与汉语差异很大。受汉语思维定式的影响,中国学生会感到英语词汇繁杂无序,难于掌握。本文从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三个方面对比了英汉理据的主要特征,并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力图帮助学生从规律的高度,系统有效地学习英语词汇。  相似文献   

3.
《语言理据研究》全书共十一章,分别从理据和理据研究、理据的内部形式、理据性和任意性、语言系统内部的句法理据研究、语言系统外部的句法理据研究、理据的分类、探究语文理据的基本方法、探究文化理据的基本方法、理据的基本特性、理据研究的普遍性意义、理据学视角下的若干汉语现象等角度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了语言的理据.该书在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绩.  相似文献   

4.
从起源上看,汉字属于自源文字,因而和拼音文字有着本质的不同,具体表现为汉字有着天然的理据性,它是认知汉语乃至客观世界的工具.汉字的理据性表现是有层次的,仅仅用传统的"六书"难以完善地体现这种层次性.汉字理据及其层次性为汉语教学等应用领域带来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文章针对现代汉语中"反身""返身"混用现象,分析在表示"转身、回身"意义上,二者具有相同的理据性、系统性,但"返身"通用性更强,且无歧义,因此建议在此义项上以选择"返身"作为书写形式为宜。  相似文献   

6.
词的理据对于加深汉语词汇的理解、扩大词汇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词的理据类型,对现代汉语双音节名词的词内理据和词外理据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留学生双音节名词的教学提出了若干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7.
由于"玉"作为"字素"(构字部件)或"词素"(构词部件)具有多义性,汉语以"玉"作为范畴标志的"玉"词群在语义类别上,又可分为不同的小类,这些不同的小类是认知的产物,也是范畴化的结果。本文结合概念隐喻理论,对汉语"玉"词群进行范畴化研究,并对其意义理据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日语使用和语、汉语词、外来语、罗马字进行"造词",其缩略形式看似灵活多变,实则有章可寻。从言语认知角度对日语缩略语的构词理据进行梳理得知:在认知范畴,日语缩略语的简缩理据突出表现为熟知度、联想度、凸显度三方面的内容。正确理解日语缩略语的简缩特点,将对缩略语的语义获取及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汉语能性述补结构中,否定式呈现出异乎寻常的强势。本文以普通话与方言作比较,讨论了“V得C”与“V不C”在使用频率、结构形式、语法意义上的不对称现象,并说明了产生这种现象的理据。  相似文献   

10.
从汉代许慎以降1800多年来,汉语汉字的教学一直存在很大误区:即脱离了汉语语词确立的理据和文化背景,脱离了汉字音、形、义结合的规律。笔者研究发现,汉语语词的音义结合是具有内在的逻辑理据的,而作为记录汉语语词的可视符号,汉字不仅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的认知、思维模式,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信息。本文结合"辰"字的古音、古形、古义,将辰字蕴涵的认知、思维模式,以及文化信息和文化哲学意蕴揭示了出来,对于今天汉语汉字教学方式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外来词在汉语常用词语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慕课""晒XX""草根"等,在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丰富并影响着汉语词汇。对汉语外来词,尤其是对现阶段汉语新外来词的构词理据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和掌握现代汉语中外来词的构词理据,完善汉语构词理据的体系框架,而且可以促进人们对这些外来词汇的正确理解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由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外来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汉语。与以英语为代表的表音文字相比,汉语词语在构词方式和语义特征上具有很独特的文字理据性,这种文字理据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汉语对待外来词的态度和采取的吸收方式。本文针对越来越多的外来词语经过翻译进入到汉语体系这一现象,分析了汉语对外来词采用的音译、音译+意译和意译等不同的吸收同化方法,进而指出外来词的翻译要认真考虑语言文化因素,不论采取何种方法都应遵守汉语文字理据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当前对外汉字教学大体可以分为"先语后文"、"语文并进"、"语文穿插"和"单独开设汉字课"四种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可以利用汉字构形知识来强化教学效果。由于现阶段我们对现代汉字构形理据度缺乏总体认识,因而利用其进行汉字教学势必会受到局限。对外汉字教学现状要求我们对现代汉字的构形理据进行定性、定量研究。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2098个形声字为研究范围,选取可以统摄10字以上的51个部首及其下辖的1781个形声字为研究对象,进行汉字构形理据度分析,得到的理据度接近0.8。这样高的理据度若不在对外汉语字词教学中加以利用,是忽视了汉语、汉字的特色,也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4.
董琳 《现代企业教育》2014,(24):481-482
英语词汇极其丰富,用来表示事物、现象、现念等。然而,人们用词给事物命名时并非都有依据。只有一部分英语词汇的形式和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具有逻辑上的解释性,即词的理据。本文旨在分析词的拟声理据、语义理据、逻辑理据及词的理据与文化历史的关系,以期对英语词汇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汉语有表音的假借用字法和纯表音的连绵词,这使得外来词直接以音的形式进入汉语既有理据,也有现实可能,尤其是双音节外来词。双音节是现代汉语词汇构成的主要形式,它对外来词进入汉语产生了很大影响,双音节外来词也因此显现了其进入汉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中"爹"的意义已有变化。从"爹"到"X爹"意义都已有所拓展,出现了明显的虚化、泛化倾向,导致"X爹"语义虚化的认知理据是隐喻,当然也有社会不公、道德失范、潜规则盛行等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7.
语言符号除了任意性之外,还具有理据性。汉语在理据性上主要表现为汉字的可释性,词汇产生发展的理据性以及词义的理据性。  相似文献   

18.
汉语学界传统上注重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分析汉语的反问句.本文从认知理解和话语功能角度首先对反问句进行了概略式分析,然后重点讨论了"不是X"反问句的主观性及其功能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中,我们常常见到"从……以来"、"从……算起",但很少见到"从……以来算起"这样的结构。这是一个居于正误之间的中介结构。一方面,"以来"的时段意义与"从……算起"的时点意义明显不合;另一方面,它的复合又不缺生成理据。从组合特征上看,共用介词"从"的同音合并,是复合结构的句法基础;从语义关系上看,汉语中时点时段的相对性,是复合结构的语义依据;从表达倾向上看,语句凸显计量意义是复合结构的语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东南西北"是常见的汉语词组,然而四个方位词之间的顺序不是随意排列的,例如"北东西南"或者"北南西东"这种词序不可行。对于"东南西北"的排列问题,以往学者主要从文化、习俗等角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认知语言学观点,从转喻、象似性和构式语法角度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的顺序问题进行综合对比研究,以期发现汉语表达四个方位顺序的理据,意在指出汉语方位词"东"、"南"、"西"、"北"的顺序具有理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