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我系现有3个本科专业,一是图书馆学专业,在几次国家教委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均未改动过,比较稳定;其次是图书出版发行学专业,这次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将其与编辑学专业合并,学校在最近的院系调整中,按照新目录的隶属关系,准备划归中文系。因此,我系教学计划修订重点放在信息学专业上。信息学专业在最近两次的专业目录调整中变化比较大。1993年本科专业目录修订,将社会科学情报学等4个专业合并成一个信息学专业.  相似文献   

2.
专业目录调整后信息学本科教育走向浅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专业目录调整后 ,信息学本科教育必须重新构建。从保持教育层次的延续性和理顺新旧专业关系的角度出发 ,由信息学专业发展而来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教育的重点应暂放在信息管理方面 ,并由此出发去确定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设计课程体系。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并重 ,才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一新专业的发展方向。参考文献 7。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早创办编辑出版学专业高等教育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办学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因此,总结、回顾俄罗斯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办学历史,比较研究俄中两国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的现状,有助于发现我国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进而促进其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4.
出版产业变革呼唤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年前,我国编辑出版学教育在胡乔木同志的建议下拉开序幕,1985年首先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建立编辑学专业,开始招生。其后的十多年间,坚持常年办学的院校由几所到十几所稳步发展。教学层次由大专、本科到研究生不断提高,教学课程体系由不完备到逐年走向成熟。1998年,国家教育部调整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在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之下,将编辑出版学列为二级学科。从此以后,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2004年9月,全国高校设立编辑、出版、发行等专业的院校已有131家,这个增长速度是许多人想象不到的。  相似文献   

5.
积极推动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1984年在我国高等学校中设置编辑学专业到现在已经二十年了。这二十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也是我国编辑出版教育初见成效的二十年。在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共同召开的这个座谈会上,我代表教育部对编辑出版学专业二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对长期以来辛勤工作在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领域的广大教师以及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这个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6.
198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之后,我留校担任了该系辅导员和团总支书记。1986年因创办档案学专业需要,由政工干部转为专职教师,并到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进修一年。1987年下半年即从事档案学本科专业教学工作。1994年11月担任博学院副院长,主管行政和成人教育。2001年6月随档案学专业并入信息管理系(原图书情报学系),担任副主任,主管教学和成人教育,兼管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7.
文书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书学是文秘专业、档案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对于文秘、档案专业学生而言。办文能力是培养目标中的一个基本能力要求,而办文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文书学课程的学习获得。文书学主要讲述文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常用公文的写作、公文的处理程序和文书归档整理的方法。但目前文书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军事记者》2004,(2):33-33
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蓝鸿教授主编、有30多位教授、高级编辑、记等参加修订和撰稿的《专业采访报道学》第二版,最近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9.
正1986年,河南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招收了国内第一批编辑出版专业硕士生。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目前,专业已成长为河南省级特色专业,河南省重点学科,高教新闻传播学会编辑出版分会会长单位。专业现有学科成员13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博士7人。成员中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另聘请业界兼职导师14人。拥有编辑出版学和出版硕士两个硕士学位点,编辑出版学和新媒体编辑两个本科专业方向,在校生近200人。专业重视学术交流,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联系紧密,与牛津国际出版研究中心、英国龙比亚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以  相似文献   

10.
如何做好图书馆专业资料室工作蒋锁荣(辽宁省图书馆我馆图书馆专业资料室是由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成果汇集而成的,是对图书馆学研究和图书馆工作实践起指导作用的信息总库。在图书馆学研究日益繁荣、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的今日,如何做到快捷、便利、高效、有序地充分开发...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04,(1):76-76
作为“2l世纪新闻传播学术系列教材”之一,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蓝鸿文教授主编、有30多位教授、高级编辑、记者等参加修订和撰稿的《专业采访报道学》(第二版),最近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2.
一、建立学界与业界的互动关系,实现学科建设发展的前瞻性 现在,有些新闻出版单位主管认为,非编辑出版专业毕业生对于编辑出版业务,最多一年就可以熟悉了,因此在人才招聘时录用其他专业人才而拒绝录用编辑出版学专业毕业生.这对于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建设产生了极大冲击,在课程设置上也出现了跟着市场转的局面,有些院校根据毕业生在寻找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需求来改动课程.这无形中贬低并且动摇了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教育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胡乔木同志倡导在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编辑学专业已经二十多年了。现在,编辑学专业(后定名为编辑出版学专业)已由一株幼苗成长为枝叶茂盛的大树。它的诞生、发展到壮大的事实,雄辩地说明,创办这个专业是完全正确的。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建设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里讲一点我所了解的情况。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这个专业曾经走过一段非常艰难的历程。经过几年创业,当时一方面逐步显示出大学办这个专业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专业建设得到相当的发展,教育层次和学制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在短短的几年中,向出…  相似文献   

14.
王灿 《出版视野》2005,(3):21-22
一般而言,自然科学类图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图书(包括教材和供专业人员参考的学术理论专著及技术专著等),一类是科普图书。专业图书的读者对象很清楚,即直接从事该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专业人员,本、专科学生,研究生等。科普图书的读者对象主要由某一专业的业余爱好者和部分专业人员构成,即有一部分非爱好者难以成为某一科普图书的基本读者。如一部介绍兵器知识的优秀科普图书,除专业人员会酌情翻阅外,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高校图工委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合作举办的第三期图书馆学专业研修班于2010年11月5-8日在安徽大学逸夫图书馆举行第一次面授。这次面授开设了《文献交流学》与《信息科学原理》两门课程。《文献交流学》由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主任陈雅教授主讲,  相似文献   

16.
南研 《中国编辑》2007,(3):84-84
近日,教育部有关部门批复,同意南京大学在该校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立编辑出版学的博士学位授权点。这是华东地区第—个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博士点,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编辑出版学博士点之一。南京大学是国内综合性重点高校,该校在编辑出版学的教学和科研方面成果卓著,与国内外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国内外的出版机构和研究机构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刘璇 《图书馆论坛》2007,27(1):53-53
2006年9月16日至23日,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与东莞图书馆合作主办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学高层开放论坛”在北京大学召开,该论坛计划每两年举行一次,此次为第一次。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共计60余人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18.
在“频道专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的电视改革中,地方台专业频道应运而生,比起综合频道来,新生的专业频道在开播之初确实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无论是频道包装、片头设计、栏目设置、节目编排都有其可圈可点之处,然而没过多久,专业频道的个性特征渐渐淹没,“似曾相识”的感觉油然而起,特别在新闻节目里重复雷同的现象更加明显,专业频道的新闻该走怎样的路子成了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新闻教育的四大缺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据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教授介绍。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编辑出版学专业和传播学专业统称新闻学类专业点)开始了“超常规”发展。据统计,1994年以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1995年~1999年。5年共增加58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10个左右:2000年~2004年,5年又增加335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170个;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的中、高等教育中,除了档案管理的专业教学外,有些非档案专业也不同程度地开设了栏案专业课程,或在相关的专业课程中涉猎了档案专业知识。也有的在非档案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将《档案管理学》课程单独开课,也有的是将《秘书学》与《档案管理学》合并开课.还有是在行政管理类等相关课程中概要地介绍档案管理的知识。这样一来,常常会出现教学课时少的情况。[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