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发生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一向被史家称之为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交战双方,一方是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袁绍:汝南袁氏一族,自袁安以下,四世五人位居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并且袁绍当时已拥有冀、幽、并、青四州之地;而另一方则是阉竖之后的曹操:他机警过人,应变无方,能断大事,并且已据有豫、兖两州之地,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地位.就交战双方力量对比来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认为,曹操以“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以“至弱当至强”(袁众十余万).对于这种说法早就有人提出过怀疑.笔者通过读史,对此也有不少疑点,现将曹操同袁绍当时的军事力量作具体分析,以澄清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2.
袁安字邵公,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任楚郡太守。岁余调任河南尹,在职十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建武八年(公元83年)迁太仆。旋代第五伦为司空。后又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称制,外戚窦宪兄弟专权。他多次弹劾外戚专横,被时人赞誉为忠言直谏一代贤相,名扬汉世。其子敞为司空,孙汤为太尉,曾孙逢为司空,隗为太尉,四世居三公位,人称“四世三公”。又袁逢之子有袁绍、袁术称雄汉季。有关袁安的乡里,《后汉书·袁安传》记为“汝南汝阳人”但汉代的汝阳故城究竟在何地?  相似文献   

3.
东汉末期,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争权,导致董卓专权乱政。董卓被大将军何进召入洛阳后,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献帝,自为相国。他凶暴淫乱,杀戮成性,纵兵为虐。初平元年(公元一九○年),各地以袁绍为盟主,联军兴师讨伐董  相似文献   

4.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  相似文献   

5.
城门校尉在汉代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军事力量。它于汉武帝时初置,职掌京师城门守卫。东汉光武帝沿置之,且在东汉之世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从史料记载的东汉历任城门校尉来看,此职多为外戚宠贵所把持,然仍不乏德才兼备者。城门校尉、执金吾与北军中候之间相互牵制,互不统属,共同组成了东汉中央宿卫系统中的城卫军。  相似文献   

6.
苏州虎丘山东面山塘街上有座“五人墓”,是明代为反对魏忠贤阉党而仗义捐躯的五位壮士之墓。“五人之墓”四个大字是当时八龄童韩磬所写。公元1626年(明天启六年)初,浙江官吏魏大中因触犯奸贼魏忠贤而被捕,在押往京师途中经过苏州,曾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的吴县人周顺昌,在盘门水滨置酒相迎,欢叙三日,并将季女许配魏大中之孙。魏忠贤得知后大为恼怒,即派旗牌官捕捉周顺昌。苏州百姓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版高二册语文教材《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缙绅”,课本注曰:“亦作(扌晋)绅,指一般做官的人。”这里讲的是“缙绅”的本义和一般用法,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即属这种用法,用作名词。《五人墓碑记》中指的是一种动作,  相似文献   

8.
秦统一前后,羌人分布在陇西塞外的黄河与湟水流域,世代生息。西汉建国初,羌人各部相继臣服于匈奴。文景之世,军事战略以防御匈奴为主,对于羌人各部,无暇顾及。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西汉势力进入羌区。西汉王朝对羌人的管理实行郡县属国与护羌校尉并行的双轨制。郡县属国与护羌校尉的设置,是西汉中央政权对河湟羌人行使有效管辖的开始。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时期的湖南是比较贫穷落后的地区,但因社会风气的不同——湖南之士皆有“用世”之志,在曾国藩、骆秉章倡率之下,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中,前仆后继,死亡数万人,官至督抚者22人,官至提督者35人,使湖南富贵,被人高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秦晋淝水之战,曾被毛泽东赞为“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它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很值得深入探讨。 在这次战役中,曾在秦军的阵后大呼:“秦兵败矣”的朱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河南信阳人,《晋书·朱序传》记载:“朱序字次伦,义阳(今河南信阳)人也”。序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父朱焘很有才干,曾任西蛮校尉、益州刺史等职。朱序本人亦世为名将,曾任鹰扬将军、江夏相,予州、青、襄州刺史等,东晋孝武帝宁康初年,拜使持节、监沔中诸军事,南中郎将·梁州刺史、驻镇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孝武帝太元三年(三七八  相似文献   

11.
1.所谓“士”,许慎《说文解字》云:“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段玉裁注云:“士,事,叠韵,引伸之,凡能事其事者为士。”可见,“士”为处事有才能者。所谓“知己者”,即是被士认为与己相知深者,对己礼遇厚者,亦即礼贤下士者。《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引侯赢语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何况知士乎?《吕氏春秋》卷十六《观世》篇记越石父语曰:“吾闻君子屈乎不己知者,而伸乎己知  相似文献   

12.
英国的货币有:半便士、一便士、二便士、五便士、十便士、五十便士。纸币(notes)面额有:半英镑、一英镑、五英镑、十英镑和二十英镑。£是英镑的符号,英文是pound,此词源于拉丁文的“Librapound”一语,原义是“一磅重”,英国人摘取后一词写成pound,既表示一磅重,也用来指一镑币值,至于符号则摘自被省略的词的第一个字母L,写成“£”。英语中“金钱”称之为money,在贸易上称为“curren鄄cy”,即所谓的“通货”。papercurrency顾名思义是指纸币,相当于banknote(钞票)。一般小面额的钞票习惯上称为smallnote,而大面额的钞票都有一个特别的名称…  相似文献   

13.
官渡之战是关系袁曹双方决定胜负的一场大战,在这场战争中袁绍兵多势众,是进攻的一方;曹操兵少势弱,是防御的一方。战争的结果,曹操成为胜利者,奠定了他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是失败者,导致了袁氏集团走向崩溃。现将这场战争的前后经过叙述如下。一、双方之战略建安四年(199年)春天,袁绍灭了幽州的公孙瓒之后,据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占地最广,有众数十万,“骄心转盛”。袁绍企图借消灭公孙瓒的余威乘机消灭曹操,统一中原,建霸王之业。于是他挑选精兵十万,骑万匹,准备进攻许都,消灭曹操。  相似文献   

14.
“为之”辨     
“为之”在古汉语里常是固定结掏。只因“为”的词性不固定,意义更灵活,“之”或实或虚甚至或省,故“为之”情况较为复杂。 (一) “为之”后出现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之”即为介宾词组,充当状语。例如: (1)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二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为,介词,引进行为对象,相当于“替”,或不译。之,代词,代孙权。“为之”是动词谓语“用”的状语。为之用,替他效力。 (2) 时人为之谚。(《通鉴·晋纪》) 为之,替他们或给他们,作“谚”的状语。“谚”用如动词,义为“编谚语”。 (3)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 为之,替他(即周顺昌),作“声”的状语。“为之声义”直译为“替周顺昌伸张正义”。 (4)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疱丁解牛》)  相似文献   

15.
(一)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市西南)人,后迁家至金城郡令居县(今甘肃永登县西北)。他生于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一三七年),殁于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五二年),历经武帝、昭帝、宣帝三世,终年八十六岁,谥号“壮侯”,是我国汉代著名的军事家。汉武帝时,充国以六郡“良家子”身份,充当骑士。“善骑射,补羽林。为人沈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天汉二年(公元前九九年)五月,以假军  相似文献   

16.
“三句半”是一种流传民间的滑稽诗体。因其前三句每句五字,最后半句二字,故亦称“十七字诗”。也因“三句半”似有站立不稳之势,有瘸脚之嫌,故又称“吊脚诗”“瘸脚诗”。它不但可以吟诵,而且可以供舞台演出,由四个人敲锣打鼓走上台去,甲、乙、丙三人各念一句,丁最后念半句,这最后半句可谓“点睛”所在,滑稽而又可笑。“三句半”诗源于元末明初。据古今笑话集《笑笑录》载,元末张士诚在江浙起兵抗元并建国,其弟士信为丞相,宠信奸臣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人们讥讽为“黄菜叶”。后来朱元璋扫荡天下,诛杀了这三个坏蛋,将其尸首挂在竹竿上让…  相似文献   

17.
有一个人,宋神宗称之“学宗孔孟,教行苏湖。有体有用,斯文范模。诚斯文之模范,为后世之钦崇”;明嘉靖帝封之为“先儒胡子”.范仲淹赞其为“孔孟衣钵,苏湖领袖”;王安石尊之为“天下豪杰魁”;苏轼推之为“章为万世程”;司马光颂之为“苏湖之教,造士有术”;文天祥敬之为“一代瞻仰,百世钦崇”.米芾赞之为“宽厚纯诚,躬行力践”……  相似文献   

18.
《五蠹》选自《韩非子》一书,是韩非的代表作品之一。全文共十七小节,洋洋洒洒七千余言,蔚为大观。按内容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第一至四小节为前一个部分,第五至十七小节为后一个部分。所谓“五蠹”,是指当时的“学者”(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国君左右亲近的人)、“商工之民”五种有害于国家的社会蠹虫。这篇文章依据古今社会变化的实际情况,用充足的论据阐明了法治的合理性、重要性和必要性,严厉斥责了那些不利于法治的“五蠹之民”,并提出了养耕战之士的主张。  相似文献   

19.
董仲舒,广州(今河北省景县)人,约生于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卒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他是汉代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董仲舒生活在一个田连阡陌,牛马成群,藏书万卷,诗书断世的大地主家庭里。他一生学习十分刻苦,全部注意力都为经书所吸引,简直达到如痴若愚的程度。由于他一心一意钻研儒家经典,学识渊博,被时人推为“群儒之冠”,有  相似文献   

20.
张天如之《五人墓碑记》,议论风发力透纸背,诚为碑记精品,然其叙事,多有与史实未尽密合处。1、五人之死,去“墓而葬”,为时非为“十有一月”;2、周公之逮,非毛一鹭“主使”;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敛赀财”非送周公之行;4、毛一鹭“匿于溷藩以免”,此系谣传。爬梳多日,卒有此篇,期为教学《五人墓碑记》提供翔实史料。——题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