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说说词牌子     
阅读古代诗词,经常会见到“词牌子”这个名称。所谓词牌子,简单地说,就是词的曲调的名称。词刚兴起时,一般都是配合乐曲演唱的。乐曲部分是曲子,文字部分就是词。所以又称为“曲子词”。犹如现在的歌曲中有歌词和曲谱一样。作词,一般就是按词牌子(曲调)的固定格式配上文字。因此,写词又常称作“填词”。  相似文献   

2.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来唱歌,有的按词定制曲调,有的依据曲调来填词。后来主要是依调填词,词牌名和词的内容不一定有联系,只是取其文字和音韵结构等方面的固定格式,而且大多数词也不再配乐歌唱。词牌的来历有很多种:一种是源于历史典故的词牌名,主要是异域的民族曲调,中原的民歌乐曲,民间乐工歌妓们自创或改制的曲调,宫廷音乐的词曲家根据古曲改制,以及文人创作的曲子。如《念奴娇》这一词牌中,念奴为唐玄宗天宝年间一著名歌妓的名字,玄宗时常诏见命其歌舞,故命此名。另一种是没有什么历史典故的(也许有,但已无从考证),取自前人的某个著名词句或…  相似文献   

3.
词是隋唐时兴起,两宋空前繁荣的一种合乐歌形式,又称“长短句”。在古代词不是读的,而是唱的。要唱,必须有曲调,词牌便是用来规定词的曲调的。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渔歌子本词牌由张志和创制,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唐代长安设左右教坊,掌管乐技、教练歌舞),也叫《渔父》。据载,张志和退隐江湖后“,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描绘了春江水涨,鸟飞鱼肥,人悠然垂钓的图景,抒发了诗人隐居生活的乐趣。如梦令曲调本是五代时唐庄宗创制,原名《忆仙姿》,后嫌不雅,又因词中有“如梦”,故改此名。李清照的…  相似文献   

4.
唐宋曲子中的“和声”,《辞海》的释有误,宋人沈括、蔡宽、朱熹的有关字也有问题。唐宋曲子中的“和声”实际上是歌唱时主唱与“歌伴”递接而唱的歌词词句。和声往往是具有标志曲调意义的定语,亦即为该曲调的特征部分。它可以出现在曲首、曲尾,也可以出现在章首。自韵是和声的突出特征。据此规律对今传曲于和律词进行探索,可以发现不少作易存在的“和声”。  相似文献   

5.
从讲唱学这一样式来看,诸宫调与唐代变又是一脉相承的;而从音乐体制来看,诸宫调与曲子词则是“血肉相连”。诸宫调基本上是将曲子词直接“搬进”自己的结构体制中来演唱,或说,宋金诸宫调所“唱”的部分就是曲子词的有机组合。因此而言,曲子词对诸宫调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  相似文献   

6.
词的浅说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诗歌。词的全称为“曲子词”。“曲子”是曲调,即乐谱;“词”则是与曲调相和谐的唱词。词牌(曲调名称,如“浣溪纱”、“满江红”等等)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也不同。稍微具体地说,词牌规定是单调还是双调(有的词牌如“忆江南”有单、双调两体),全词字数是多少,所押之韵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词原是供人们歌唱的。所以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它音乐性的调名,也就是曲谱名,后来人们称之为词牌。换句话说,词牌就是表明这首词是用什么曲谱来歌唱的,犹如我们今天所说的"京调""黄梅调""越调"。如标有《菩萨蛮》词牌的词,它的句式、字数、声调、平仄、押韵等都必须符合《菩萨蛮》这个曲调的规定;歌唱时,用《菩萨蛮》这一曲调来歌唱。 那么词牌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产生主要见于以下五个方面: 1.产生于边地或外域 唐代时西域音乐大量传入,它的曲调也随之到处流行,渐渐被采作词调。例如,在唐代最  相似文献   

8.
程艳 《初中生之友》2011,(31):36-37
<正>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名称,它规定某一词牌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词的曲调大约有一千多个,因此,词牌的名称很多,其由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来自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这些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来自宫廷。词刚兴起时,曲调大多来自民间。唐、宋两代,民间制谱相当多,有些曲调为文人所爱好,因而据此填制新词,后来得到了广泛流传,例如唐代的《竹枝》和《杨柳枝》,原来就是长江中上游一带的民间歌曲,后来白居易、  相似文献   

9.
三、词(一)词的分类词是上承唐诗,下启元曲,能够代表宋代文学的一种别具一格的诗歌形式。这种文学形式,在最初出现的时候,称为曲子词,是和音乐有密切联系的。当时先是有曲调,然后根据曲调的长短和节奏填上词句,供演唱用,所以写词叫“倚声填词”,也就是依据一定的声律填上歌词的意思,简称“填词”。到了后来,又把曲子词的曲子两字省掉,简称词。以后词逐渐和音乐分离,不再供演唱用,这才形成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10.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新诗体,是音乐和文字相结合的产物,当时称“曲子”或“曲子词”。它萌芽于隋唐之际,成长于中唐时期,成熟于晚唐五代,大盛于两宋。  相似文献   

11.
词牌是填词时用的曲调名称,它规定某一词牌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词的曲调大约有一千多个,因此,词牌的名称很多。其由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2.
词作为配乐的歌词,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史书上泛称与胡乐进入中原有密切关系,即受胡乐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所谓“胡乐”,其中主要成分,是源自西域各民族的音乐。源自西域乐曲的词牌曲调有多少?现存唐宋词牌有哪些是源自西域的?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数字难以历数,这些问题也难以回答清楚。但是,追溯历史化发展的轨迹,仍然可以大致梳理出来。章试图从隋唐大曲中廓出西域传入的乐曲与词牌的雏形,以此说明诗词之变,其中西域音乐化的因素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华词曲学具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读词常识     
一、词及其异名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初起时称“曲子词”,“曲”指音乐部分, “词”指文字部分。词的异名较多,有称“乐府”的,苏轼  相似文献   

14.
“类”、“音”、“令” “花儿”的曲调通称为“令”,有时也把它叫作“曲令”或“令儿”。“花儿”的曲令,约有近百种。唱“花儿”,先要问唱一个什么“令”,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令”最初由酒令而至词牌小令、曲令,多见于文人填词、度曲。由于词、曲原都是能够歌唱的,自然“令”也进入了音乐领域,成为词牌、曲牌的曲调称谓。但是,历代民歌都是用  相似文献   

15.
词名叙论     
本文论述词的种种别名和含意 ,以及应用情况。词所以产生众多别名 ,是由文人的随意性造成。由于名称众多 ,以致造成混乱 ,往往使人难以分辨。本文在论述各别名含意和命名原因时 ,都举有不少实例 ,以证实该别名被应用的情况。词本与音乐密切结合 ,所以各别名均与音乐相关 ,因此可知 ,别名虽是文人随意命名 ,却也不是胡言乱语。现在一般都知道词的主要名称有 :词、曲词、歌词、曲子、曲子词、诗余等 ,但这些名称也常有时代性。如唐、五代时 ,多称词或曲子词 ,宋人则多称曲子 ,至于称诗余云云 ,则又是后来的事了。  相似文献   

16.
表示现代汉语的“唱”义,文言一般用“歌”。在现代汉语中两词都是用来表示按照音乐曲调发出声音的行为,但略有不同。从词汇史的角度观照,大致可以描写出“歌”与“唱”历时替换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基本概念给孩们写歌,首先应弄清少年儿童歌曲的基本概念。含糊其“词”请勿动笔,混同其“曲”也别抄谱。我们大家十分熟悉的《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李幼容词寄明曲)一歌,是写给大孩子唱的,叫“少年歌曲”。其文学语言(歌词)和音乐语言(曲调),都能为十二、三、四岁的孩子所理解、所接受,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演唱;受到小学中低年级学生欢迎的《咱们从小讲礼貌》(刘风词李群曲)一歌,是写给不大不小的孩子唱的,称“儿童歌曲”。其词意生动,曲调明快,刻划了八至十岁孩子的言行举止,表露出这个年龄段儿童的爱美向上的风貌,…  相似文献   

18.
文言坊     
大家好,考试结束了,也该轻松轻松了吧!这回思骐请大家一起来赏词。词又称曲子、曲子词、琴趣、诗余、长短句等。聪明的你从这些别名中一定已经看出词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了吧。实际上,词最初便是根据曲调填写的,好的词不仅能意味深长地写景抒情,读起来也琅琅上口。你是否愿与我结伴,到词中去体验古人的爱恨情愁?  相似文献   

19.
一、打破创作的神秘感 让学生心中有感而发的音乐流淌出来。一次课外活动时,初一(3)班的几名女生在跳皮筋,口中念念有词,跳念协调统一,很有节奏感。轮到陈平,她却是边唱边跳,把别人念的词都唱成动听的曲调。原来她嫌念的单调,就随心所欲地唱了起来。我听后把她唱的曲调加以记录整理,写在黑板上,署以“作曲陈平”并让大家唱。这下子可使同学们都大大震撼,神秘莫测的作曲竟然如此简单!我就此因势利导,告诉学生,音乐是人心灵的直接语言,是最情感化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
袁新 《语文知识》2006,(12):13-13
沁园春.词牌名.又叫“寿星明”“东仙”“洞庭春色”等。这种词牌属于双调,由上下两阙组成,共114宇,上阙13句56宇,下阙12句58字.曲调舒展大方,格调宏伟奔放.宜于抒发壮阔豪迈的情感,寄托光明磊落的胸怀,为豪放派词人所喜爱。据说,沁园本是东汉时期汉明帝刘庄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