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人与海鸥     
那是一个普通的冬日。我和朋友相约来到翠湖时,海鸥正飞得热闹。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了契诃夫小说的特点。作者认为:契诃夫小说具有对白性、人物语言行动性、场景舞台性等戏剧特点,这是其作品写得短小精悍的成功的秘决。  相似文献   

3.
1890年的库页岛之旅是契诃夫思想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开始质疑自己一直以来信奉的"托尔斯泰主义",其作品也由先前的幽默讽刺变得沉重严肃起来.《第六病室》里描写的仍然是契诃夫一贯热衷刻画的知识分子形象,但却因其透着绝望和阴冷的气息而在契诃夫的创作中尤显独特.小说中的拉京医生凝聚着契诃夫对自己早先信奉的"托尔斯泰主义"的思考,从拉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契诃夫思想的摇摆和对自己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樱桃园?是一部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的四幕戏剧。契诃夫将俄国社会各个阶级的矛盾压缩到樱桃园中,每个具体的人物形象都是俄国社会各阶级的象征符号,反映了当时各阶级对俄国封建农奴制度的态度,表达了作者对俄国社会未来发展坚定的信心。  相似文献   

5.
浅谈西方文化对曹禺话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话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对外国戏剧的学习和借鉴。综观其话剧创作,基督教文化、希腊悲剧、易卜生、莎士比亚和契诃夫等西方文化和戏剧家的创作对曹禺的话剧影响最大,曹禺的话剧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拥有"加拿大契诃夫"和"当代最伟大小说家"的美誉。在40余年的文学生涯中,门罗始终执著地写作短篇小说。本文通过分析《激情》来探究门罗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世界文学长廊中,有两位杰出的作家,一位是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俄国作家契诃夫(1860~1904),另一位是孕育和创造中国白话文小说的鲁迅(1881~1936)。二者都是文学大师,在短篇小说创作上,成就非常瞩目。笔者仔细梳理了二者的部分短篇小说,并对文本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从多个角度解读两位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异同。从相同性上来说,二者在小说结构安排上都遵循"幸福—转折—拯救—死亡"的写作模式,而且在主人公的选取上以及从人物自身往往会反射出来一种戏剧的"荒诞性",这种"荒诞性"使小说看似有了结局,往往又留给人无尽的想象。从相异性上来看,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以及思想情感的融入与表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在《北京人》的创作中,曹禺成功地借鉴了契诃夫戏剧创作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一、不再用奇特的事件去写悲剧,而采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写了一部讽刺喜剧。二、成功地塑造了几个本性善良却不能适应生活的喜剧人物。三、人物之间的外部冲突明显减缓,人物内心的冲突得到强化,内在戏剧性有所突出。在借鉴外来经验的同时,仍保留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戏剧中,剧作家在剧本中通过控制观众以及角色之间的视角发展剧情,带动戏剧冲突。在舞台上主要表现有三种戏剧视角:"多变式"视角、"聚焦式"视角和"聚合视像式"视角。它们借用台词,构建戏剧的叙事结构,表现复杂的戏剧情节,以此建立舞台与观众之间的联系,形成戏剧的内外交际系统。角色之间构建的内交际系统与观众与舞台形成的外交际系统经由视角的引导,被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剧作家引领观众观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戏剧是"道德判断的试验场","寻找"是戏剧的基本母题,剧作家的伦理思考往往具体化为作品中主体对客体的寻找,并借以探索各种善与恶的可能性."寻真""寻根""寻路"是"新时期"戏剧"寻找"母题的三种显在模式,"寻找"的意义呈现出从社会批判到文化思考再到哲理探索的递进,赋予新时期戏剧多方位、多层面、丰富复杂的伦理内涵.  相似文献   

11.
《伪君子》与《哈姆莱特》作为古典戏剧,虽然分属喜剧与悲剧,但是在三角叙事、戏剧结构以及台词信息传递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三角叙事作为戏剧叙事的基本单位,引出环环相扣的剧情,并对戏剧结构产生直接影响,而台词作为联接三角叙事与戏剧结构的桥梁,通过隐藏、暗示、显示信息引发悬念并推动戏剧发展、冲突以及高潮。  相似文献   

12.
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后一位伟大作家,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契诃夫在早期的作品中就显现出他的创作天才;中期的创作题材范围不断扩大,体裁和风格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后期的创作大都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艺术上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戏剧常常以梦来表达现实,而佛教干脆将现实也定义为梦。在佛教思想影响下,古代戏剧中写梦的用意渐渐由"追逐梦"到"破除梦",解构人们常以为然的生活价值,期冀归止于生命中没有任何修饰的生命本然。"梦"成为戏剧中追寻生命本真意义的重要方式,写梦,本身就成为生命觉醒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4.
虽然戏剧与电影同根同源,但是电影比戏剧表现人物和情节的手段更多。把戏剧改编成电影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创作形式,在戏剧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戏剧的情节转化成电影的情节,必须对戏剧的故事情节进行解构、建构和重构。该文以“开心麻花”将话剧《夏洛特烦恼》改编成电影为例,从表演方式、时空与情节、视觉化表达等三个方面探析话剧改编成电影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西方文化批评将边缘群体的精神困惑和生存困境作为研究的焦点,致力于颠覆和解构所谓权威的话语霸权,为被剥夺话语权的"他者"正名,积极探寻他者的"身份认同"策略和途径。美国黑人戏剧文学生动、真实地呈现黑人的生存境况和精神迷茫。采用西方文化批评理论来研究美国黑人戏剧将有助于我们在解读黑人戏剧中的身份探寻主题的同时,更好地了解黑人群体的文化身份诉求。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戏剧的本质,西方学者众说纷纭,汉娜·斯克尔尼柯夫的《模仿镜像复象》通过史论结合、实例分析和引述名家观点,介绍了"模仿"说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分析了莎士比亚戏剧作为集体记忆方式的"镜像",并阐释了安东尼·阿尔托眼中的作为剧场"复象"的现实。本文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介评,对其中的一些未加详细阐释的观点展开阐发,以期加深对戏剧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王培喜 《美育学刊》2021,(4):106-112
戏剧化教学法,是将戏剧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用戏剧的方式来开展其他学科教学,如语言教学、文化理解、传统教习、技能训练等,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全面育人的教学方法。其内涵是指戏剧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定性,戏剧的基本原理、要素,戏剧的育人理念,教学的普遍规律;其外延是指戏剧化教学法的应用措施和适用范围,既包括戏剧化教学法运用到的具体教学范式,也涵盖戏剧化教学法的教学原则、教师素养、教学效果测评等,还包括戏剧化教学法所适用的领域。结合Drama in Education在国内的实践,戏剧化教学法提出遵循双重教学目标、学生全员参与、教师引导支持、贫困戏剧实践、课后反思评价等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8.
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戏剧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和美学的和谐思想。他的十部剧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我和谐、人与家族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有机整体。依靠戏剧艺术形式,威尔逊超越性地实现了"社会应该是和谐的"理想境界。威尔逊戏剧对恢复人性的完整以及建成和谐的世界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18世纪晚期第一批华人移民、华人矿工的大量迁移至美国,带来了具有东方特色的中国传统戏曲,这些戏曲文化在美国不断上演翻译、改编,再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掀起的东方文化热潮,到七八十年代在北美大陆这些文化逐渐的成功,美国华裔戏剧中的文化话语权完成了对"东方主义"的解构,成为美国戏剧和美国少数族裔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美国华裔戏剧的历史嬗变中论述其文化话语权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契诃夫短篇小说《文学教师》中的尼基丁是一个从追求爱情、享受安逸生活的普通教师,蜕变为一个具有怀疑和反抗意识的知识分子形象,在庸俗生活与知识分子个性碰撞过程中,体现出一个兼具典型和非典型知识分子特征的知识分子形象。通过对尼基丁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充分展现了他的知识分子个性由潜伏状态向觉醒状态的演变,并预见俄罗斯知识分子曲折前进的未来,表明契诃夫对此乐观的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