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娱乐新闻当然要有八卦,但绝对不应止于八卦.《广州日报》近几年提出并不断探索“大娱乐”的新闻理念,跨界审视娱乐话题,从“跳出娱乐做娱乐”到“穿越娱乐”,对娱乐新闻背后的社会伦理、经济事件、心理真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探究,大大拓展了娱乐新闻报道的宽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2.
于都  胡舜文 《军事记者》2005,(10):12-14
近年来,我国新闻界深入开展了抵制新闻低俗之风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仍有一些媒体陷于低俗泥潭难以自拔,巧打低俗“擦边球”以遮人耳目.新闻娱乐化就是其中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这些媒体把贴近受众与媚俗的“娱乐化”等同起来,将新闻娱乐化当作争夺受众的新法宝,视为取胜市场的灵丹妙药。报纸纷纷争“软”,电视竞相比乐,电台抢着搞笑……新闻娱乐化,  相似文献   

3.
在目前我国电视发展中,出现了以娱乐选秀为代表的电视娱乐热潮,也引发了人们对“电视娱乐化”趋向的思考与探讨。本文从社会文化的多维视角对“电视娱乐化”现象作一探析,以期促进业界的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以报道的力度为标准,2006年的娱乐新闻榜上,注定将有“王菲生女”事件的一席之地。从争论王菲到底有没有怀孕到确定怀孕后的全方位报道,一场分娩引发的大戏在争议声中,拉开了帷幕。其后,这条标准的娱乐八卦脱胎换骨,进入社会新闻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娱乐化”不忘媒体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丹锋 《新闻实践》2006,(10):56-56
近两年以来,国内各地新闻以及省内各档新闻,都有一种“娱乐化”倾向。要不要“娱乐化”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什么是新闻“娱乐化”?有的把社会新闻的增加归为“娱乐化”;有的把民生新闻增加归为“娱乐化”;有的把奇闻逸事增多,叫做“娱乐化”;也有的把报道方式的“剧情化”叫做“娱乐化”。以我的理解,娱乐化应该是,“用多种娱乐方式,侧重选择一些非传统题材,为增加报道可看性的新闻报道倾向”。它把新闻从以传递信息为目的要求,向以观赏性、娱乐性目的为主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2006年的夏天,属于世界杯足球赛,也属于黄健翔和随之而起的“网络恶搞”——黄健翔也许做梦也没想到,他的片刻疯狂会成为网上娱乐的“星星之火”,并在顷刻之间就肆虐地燎烧了“网络”这片“新兴媒体之原”……这也使“网络恶搞”真正成为2006年备受瞩目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娱乐资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闯入受众的感官世界。在这众多的娱乐新闻中,有关娱乐圈的各种“绯闻”、“轶事”、“官司”、“黑幕”,加上由此而引发的“调查”、“更正”、“辟谣”,漫天飞舞在几乎所有的媒体上,真是一片“繁荣”,令人目不暇接。媒体费尽了心机想营造一个热闹非凡的娱乐世界,却让娱乐新闻之种种怪现状在人们面前一览无余。看到娱乐新闻上充斥这么多花样繁多的明星绯闻和名人隐私,人们自然会想到“狗仔队”。“狗仔队”,西方称之为“帕帕拉齐”,此词为意大利文,指专门追逐名人偷拍照片的摄…  相似文献   

8.
刘天娇 《新闻世界》2010,(12):62-63
近年来,“电视娱乐化”开始进入中国的媒介研究领域并日益成为一个热点。本文分析了电视娱乐化现象的本质,研究了应当如何解读和使用“电视娱乐化”概念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所谓“娱乐新闻”,就是能引起受众兴趣并使之产生愉悦之情的新闻。一般说来,“娱乐新闻”有如下几点特性: 其一,娱乐新闻具有娱乐性,因其属于软新闻,而软新闻大都具有娱乐特性,尤其是那些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奇人趣闻或自然界的异物怪事的消息,其娱乐性表现得特别突出。...  相似文献   

10.
程茂苏 《声屏世界》2011,(12):68-68
广电总局的“限娱令”出台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一些观点认为。“限娱令”看上去是限制电视台,其实限制的是观众的选择权。因此认为广电总局没有必要限制电视娱乐。广电总局的“限娱令”限制了大众的电视娱乐吗?我认为没有。“限娱令”针对的是省级卫视.也就是说,大量的省级非卫视台、市级台并不在限制之列。以江西南昌为例.省级台有8家,市级台有5家,除了江西卫视,  相似文献   

11.
当前,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由此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使很多人深感忧虑,本文试图通过列举体育新闻“娱乐化”对体育媒体、观众和社会的积极意义,解释体育新闻“娱乐化”现象大行其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媒介文化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娱乐作为媒介的一种功能,出乎意料地急剧膨胀。作为一种媒介景观,“粉丝”群体在不断壮大。而“职业粉丝”的出现更是这个“娱乐至死”时代的突出表现。本文就“粉丝”的自我性、群体性和商业化,以及“粉丝”文化的过度娱乐化等几个方面做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今年1月16日的上海某报,在一篇关于巴切莱特“有望成为智利首位女总统”的报道中,用了这样一句话“:巴切莱特一生都是一个社会主义战士”。无独有偶,仅仅隔了13天,即1月29日晚,北京某电视台的一个娱乐类节目中,主持人在谈及一位目前仍在写作并兼当某大学教授的著名作家时竟称“:××一生写了××部武侠小说。”这两家媒体对“一生”的乱用,令人不寒而栗!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一生”的释义是“:从生到死的全部时间。《”辞海》对“一生”的第一项释义是:自生至死为一生。亦称一世《。晋书·阮孚传》“:孚性好屐……或有指阮,正见自…  相似文献   

14.
“电视娱乐精神”的人文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休 《视听纵横》2009,(2):15-17
当下电视娱乐热的兴起与泛化,既是电视回归平民趋向之使然,也是大众娱乐文化强力驱动的结果。电视娱乐运动似乎已成为当今一种引人注目的电视文化现象。随着电视娱乐节目风靡荧屏,社会对娱乐热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负面效应给予了很大的忧虑和关注,从而也引发了媒界对电视娱乐精神的研究和探讨。因为电视娱乐精神的缺失正是导致目前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问题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胡焱 《记者摇篮》2009,(3):44-44
在中国国内的几乎所有电视台里,有关这种“脱口秀”节目都是由新闻评论部门或者社教部门来制作。与国外不同的是,许多电视谈话节目是由娱乐公司来制作的?但是,“脱口秀”到底是新闻评论节目,还是娱乐节目?笔者认为,“脱口秀”节目分为两大类别:一种是新闻评论节目,另一种是娱乐类节目。两者在性质和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覃辉 《声屏世界》2004,(7):51-52
2003年的“皇马中国行”热遍华夏大地,媒体之问也展开了近乎“疯狂”的竞争。多数的媒体都采用了娱乐化的报道方式,但在竞争中也凸显出某些新闻从业者缺乏职业素养的现象,本文从娱乐化的报道方式中,探求记者在媒介事件中角色迷失的原因,并提出新闻从业者在新闻娱乐化冲击下的职业道德应对。  相似文献   

17.
“泛娱乐化”已经不再是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来的一个耸人听闻的空洞概念。而是目前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盛行的一种形态。其中.电视媒体以其强大的娱乐功能成了泛娱乐化现象的最佳载体。2012年8月27日,由央视综合频道与唯众传媒联合制作。被称作“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的电视栏目《开讲啦》横空出世,节目一经播出就创下央视综合频道跨零点时段最高收视,被舆论赞为“一股吹过荧屏的清新之风”。  相似文献   

18.
毛高杰 《新闻界》2012,(7):49-52
政务微博在应用中存在“娱乐化”的问题,主要由于微博自身的娱乐化特性、政务微博的定位模糊,以及缺少明确的政务微博相关的系统化制度标准.“娱乐化”问题影响了政务微博应用的实际效果,需要从公共参与的角度进行实证调查,准确定位政务微博的功能与价值,并通过系统的制度加以维护,使政务微博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9.
赵黎刚 《新闻界》2006,(2):59-59,26
“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己是不争的事实,并深刻影响着社会大众的感知方式乃至精神价值判断。因此,透析“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动因、深层机制和效应后果,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娱乐新闻已成了大众传媒的宠儿,其“娱乐性”给受众带来更多的消遣性,在紧张压力之下,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不容忽视的是。娱乐新闻为了取得更佳的效果,木惜以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为代价,不惜以以假乱真、真真假假为手段,标题上也是花样翻新,标题与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客观上讲,一部分娱乐新闻的新闻性慢慢缺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失了分寸的、乱了套路的娱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