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中小学校教育中长期存在着"学困生"这个名词,通常被冠以"学困生"的学生在集体中缺乏足够的自信,各方面都很难取得较大的进步.因此,如何培养"学困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素质教育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即"人人学有用的语文",但在实际教学中,几乎每个班级都或多或少有几个学困生。自信心是一个人工作与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了解"自信心"缺乏的成因、培养学生自信心,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更为重要。本文主要从成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有效地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从而让他们也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3.
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天津市第七十九中学丁宝芬,高胜贵经过调查分析确认,造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意志品质差,缺乏自信心。因此,要改变学困生学习状况,就要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增强其意志品质,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这是问题的关键。于是,我们采...  相似文献   

4.
要想转化学困生,应该坚持“维护学困生的自尊心,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培养学困生的上进心”的“三心”原则.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关注每个学生,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学困生,帮助学困生实现转化是我们每一名教师的责任。笔者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以及转化有着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教师应以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学困生”,怎样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如何引导他们感受成功体验这几个方面,详细地论述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7.
只要教师用耐心和爱心去浇灌他们,转变教育方式,多给予学困生鼓励、表扬,我相信,学困生一定会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8.
丁丹丹 《考试周刊》2014,(20):97-98
加强对学困生现象的研究,促进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一直是教育部门重视的问题。要真正认识学困生现象,并行之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援助机制,有两个基本问题要解决:一是揭示和清楚阐明学困生的本质及成因,二是分析学困生转化策略,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9.
王卫华 《考试周刊》2010,(22):221-222
关于学困生的转化问题,许多教育论文是把课内和课外教育合二为一地讨论.本文单独从课堂内谈谈学困生的转化问题,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转化学困生一直是教育战线的工作重点之一,有效的转化方式有利于学困生的身心健康.更能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作为英语教师不要忽视学困生,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充分考虑到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和水平,主动帮助他们,想方设法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要尊重和保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困生的英语水平。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围绕如何带动学困生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学思潮的"特性",即是指只有在"文学思潮"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显现的东西.只有当各种因素的"共同倾向性"呈现出容易被人们感知的"群体"样态时,"思潮"的生命过程才算开始."共同倾向性",既表现为"共时性"的各个完整系统之中的各环节或部分,又表现为"历时性"衍化而成的"家族相似"式的纵向现象异变中."文学思潮"的"群体性",既可以是某一特定时期以平行方式排列的集束"现象",也可以是一种现象以跨时空(指不同文化时段)排列呈现为纵向性的"现象"群体.文学思潮的"扩张性"特点,意味着它总体上不是内敛,而是外扩并具有强大的辐射性.由"点"到"面"的变化过程亦就是由单个的"思"之于群体"潮"的生成过程."点"的重要性在于,它可能最先呈现了某种趋向,潜含了外扩的潜能及被多角度接受的可能性.它首先体现为对存有"小异"的"同质"因素的"吸附",其次表现为对在对抗中日益弱化的因素的"招降"或"改编",同时也相应产生对"传统"因素的"改造"."整合性"是文学思潮"扩张性"特征的重要内涵,也是"扩张性"功能外化的主要策略."整合"中的"呼应性"和"矛盾性"(对抗性),可谓文学思潮扩展历程中最有活力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2.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13.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4.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境界”说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人间词话》中对此问题的表述基本是以实际批评而非理论阐述方式展开,所以要全面把握王国维理论思考及感性体悟到的“不隔”境界,仅追寻他自己的理论思路是不够的。在学本源意义上提出的“境界”说,不仅在理论来源上来自叔本华的“直观”“理念”,在感性体悟上与海德格尔对艺术本源进行探讨的诗学理论亦有相通之处。本主要从这两方面对理论及感悟的“不隔”境界作出较有覆盖力的评述。  相似文献   

15.
在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中,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言志”和“缘情”是两种互相对立的诗歌主张,“诗言志”要求为政治教化服务,“诗缘情”则只求自由抒发性灵,不考虑政治教化。文章表示不同意此种观点。作者认为,“言志”和“缘情”的意思没有根本的差别,“诗言志”是说用诗来表述内心所存想,“诗缘情”是说诗依照内心所存想而作。这两种说法本身都不涉及与政治教化的关系问题。作者还认为,志、情两词的含义原可以兼包所谓偏于理性的思想和偏于感性的情感,因此,认为“言志”偏于理性、多指表达思想而“缘情”则偏于感性、多指抒发情感的观点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6.
社会需要和谐,社会和谐需要道德。道德如何才能为人们所接受?理学家以宇宙的最高本体“天理”为建立社会道德的外在的终极的权威,以人的“本心”为内在的道德源泉,以“天人合一”即人的“本心”与“天理”的贯通,熏陶、约束和规范“人欲”,力图达到社会和谐、民富国强的目的。重新审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对其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考察和现代性的解读,对于今天我们开启道德源泉,构建和谐社会,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传统"六书"说不能适应现代文字学研究的需要.近现代学者提出了一些新说,但仍不甚理想,各说之间分歧也比较大.因之,现拟跳出"造字"和"用字"的框框,提出汉字发生法和汉字构字法理论,主要是汉字发生法的"二书"说和汉字构字法的"四书"说.  相似文献   

18.
“恩怨”问题,是伦理学无法回避的问题。面对“恩怨”有三种价值应对模式,六种价值表现形式。本文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探讨它们各自的特点及其联系。理解和把握对待“恩”与“怨”的价值模式,对于达到人际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龙”和“dragon”两词的词源着手,论证了“龙”被译为“dragon”及“drago被译为“龙”是误译而不是文化意象错位,提出了两词的新的译法。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罗尔斯的《正义论》进行了多视角的解读,但是,很少有人对《正义论》中的“善”进行阐释。“善”是一个古老的基本哲学范畴,早在古希腊哲学中,哲学家们就对“善”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伦理学思考和诠释。但是,他们都没有把善置人于社会关系中来理解。而在《正义论》中,罗尔斯从社会关系中来把握善,把善理解为合理期望的理性善;有词典式序列的基本善和基于社会结构中的社会道德善。当然,罗尔斯的社会道德善仍然没有离开它的抽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