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稿子总是要改的”,这是我们当编辑的常说的一句话。但是编稿、改稿是一门艺术。如何在不损害原稿事实、内容的基础上,在保持作者风格的原则下,把来稿编得文字通顺、精练又中心突出、主题鲜明,这便是对一个编辑基本功和责任心的考验。目前新闻单位的编辑人员一般工作都很紧张,每天要处理大量来稿。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容易忽略对原稿应有的尊重,在大删大砍之中,出现伤害原稿、造成失实的差错。新闻当然要求快,但更要注意真实、准确。因此,编辑在动笔删改一篇稿件  相似文献   

2.
一、树立语法修辞观念,用规范的尺度去衡量原稿作为一个编辑,他的主要任务是审读原稿。审稿要注意政治思想性,注意科学内容,注意篇章结构,自然也应该注意文字的表达。语法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要求用词造句符合这种规律。修辞是在语法正确的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要求作品文字准确、鲜明、生动有力。因此,可以概括地说,语法讲的是结构对和不  相似文献   

3.
编辑成天跟语言文字打交道,过硬的语言文字功夫是他们应该具备的最基本条件。对语言文字缺乏驾驭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做好编辑工作的。新闻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述的。新闻语言相对文学语言、外交语言、文牍语言、科学语言、宗教语言而言,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和要求。一要准确、鲜明、生动。新闻语言以准确为基石,要求笔下写出来的与实际存在的形神毕肖。但  相似文献   

4.
袁辉 《大观周刊》2011,(23):152-153
虚假报道不仅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还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新闻编辑工作者需要理清真实与失实的准确界线,对稿件来源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对稿件所载事实的真实性进行判断,编辑修改要尊重原稿或原始素材的真实性,编辑评论措辞要对稿件的真实性进行评估,多措并举,捍卫新闻的真实性,防控失实新闻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编辑的点子     
编辑工作是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作为新闻编辑,不仅仅是在原稿上删删改改,更重要的是要有编辑意图,有编辑的点子。没有点子的编辑不是一名称职的编辑。 编辑的点子要新,要有创意。一条新闻线索、一篇新闻稿件或一封读者来信到手后,编辑要反复阅读,反复掂量,想得更远一点,看得更宽一点,联想更广一些,要想到原稿中重要新闻价值的内容。一篇稿件刊出后,不只是告诉读者一件事情的解决或一个问题的存在,而是进一步启发读者由此及彼地联想,  相似文献   

6.
前段时间,我有幸参加江西抗灾救灾任务,亲眼目睹了《人民前线》报编辑李根萍编辑稿件的全过程。那天晚上10点多钟,正在房间写稿的李编辑收到江西省萍乡军分区一名报道员传来的稿件。阅后,李编辑觉得是一篇很有新闻价值的稿件,但中心不突出、语言不精炼,又有不少错别字。经过李编辑精心提炼,编辑成了一篇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新闻。我拿着原稿和定稿进行对比,心里不禁为李编辑甘为他人做嫁衣的行为所感动。  相似文献   

7.
漫步新闻书林,谈论新闻写作的书籍不少。新华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却别树一帜。书中每篇评析文章都另附有“作者原稿”和“编辑后的见报稿”。作者原稿大多是记者采写,也有记者与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或通讯员采写的。这些稿件经过编辑修改、加工后,均见诸报端。评析文章是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分析原稿的优缺点,着重谈不足之处和编辑修改的理  相似文献   

8.
不少写新闻的同志不留稿子,象猴子搬包谷搬一个丢一个。我认为留底稿对写新闻、特别是对初学新闻的同志益处不浅,我的体会是: 一、稿件如被采用编辑部就不退原稿:若有底稿,可以对照,看编辑修改的高明之处。这是自己学习的一个极好机会。  相似文献   

9.
报纸的编辑,每天要面对来自社会四面八方的稿件。编辑在整理、加工稿件时,显然要受到原稿内容、风格等方面的限制,不能撒开原稿另起炉灶。但这并不等于说,编辑的劳动完全是被动的。在尊重原稿,不扭曲其本意、伤害其风格的情况下,编辑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能动作用。一篇稿件,经过编辑的加工,往往可以像埋在沙里的金子那样,被淘出来提炼后,发  相似文献   

10.
本刊开辟的“编辑手记”专栏,通过通讯员寄到编辑部的原稿、见报稿和编辑的体会,让通讯员了解编辑的思路和要求,了解“毛坯”是怎样“脱胎换骨”变成见报稿的;领悟如何选择新闻素材,如何从原材料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挖掘新闻,如何选择生动的新闻表现手法,进而提高新闻的采写水平。  相似文献   

11.
编辑与校对:分工不分家吐尔逊·阿布都拉编辑和校对是出版过程中两个紧密相连的重要环节,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和补充,两者分工而不分家。校对员根据原稿进行校对,但如发现原稿有误,也应提出来,由责任编辑负责处理,不能认为这是作者或编辑的事,就可以听任不管...  相似文献   

12.
用原稿和见报稿对比着看,是提高新闻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这种对照阅读,可以细细品味编辑修改、润色之处的高妙,找出自己的不足;通过这种对照阅读,我对如何写好文章几个方面的认识加深了。  相似文献   

13.
所谓深化主题,就是记者、编辑通过对新闻素材的深入挖掘与合理取舍,通过对新闻价值的准确判断与充分把握.以最佳角度和最简洁的语言来集中、鲜明、准确地表达重要信息,较好地提升新闻主题。深化新闻主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在新闻出版工作中.作为报纸的编采人员必须具有新闻意识,而新闻校对人员同样也应具有新闻意识。众所周知,校对是编辑后、付印前最后一道报纸综合质量把关工序,因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新闻校对不仅是校字,更重要的在于把共有人说:“校对就是字对宇,比照原稿校异同,要求校对人员校原稿中的其他差错是不现实的。”这种说法对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在报纸出版过程中,编辑和校对虽然是任务不同、性质有别的两项工作,但又是一个共同的、紧密衔接的整体,二者唇齿相依,相辅相成。校对和编辑有着许许多多共同点,都应该成为博闻…  相似文献   

15.
面对一篇稿子,编辑既要尊重作者,又要心里装着读者,可谓是“一手托两家”。尊重作者,你才能细心体会出他要表达什么;不忘读者,你才知道如何让稿子上版面。1994年3月28日,笔者通过对江城日报《农村经济》版上两篇新闻原稿的编辑,从中获益匪浅。 原稿:富路弯弯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新闻采编系统已经被各家纸质媒体广泛应用,电子原稿取代纸质原稿,这使校对的性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校对已成为过去时,即那种对原稿负责,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疑问的"校异同"模式转化为"校是非"为主的模式。由于校对客体、方式及功能的转换,新闻校对工作也呈现出再定位的趋势——向编辑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是《新闻与写作》杂志的老读者和订户。我在阅读《新闻与写作》中深切感到“来稿评析”专栏办得好。这个专栏主题鲜明,既有评析作者的精辟评析,又附有被评析的稿件作者原稿和编辑后见报稿样,读者看了原稿后看编辑见报稿,再细读评析,尤如上了一堂生动实际新闻刊授课。评析作者入情入理、恰如其分的评析就像一个大夫给病人把脉一样,号到了原稿的“病源”,开方恰当,切中要害,使人折服,读者看了的确受益匪浅。“来稿评析”不仅对广大通讯员起到了最好的业务指导作用,给通讯员提高新闻写作水平帮助极大,对专业新闻记者、编辑也有很…  相似文献   

18.
原稿磁盘化与校对定位□钟联一、问题的提出原稿实现磁盘化后,校对何去何从?这是近年来对校对工作研讨中出现的一个热点问题。有的人认为,一旦原稿实现磁盘化,就不会出现因录入原稿而产生排版上的差错,至于原稿存在的问题则完全可以由编辑解决,不需要校对员进行“字...  相似文献   

19.
随着报纸出版手段的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在报纸出版流程中的广泛应用,校对工作自然而然地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从报纸产出的流程体系里:采写———编辑———电脑组版———(值委、编辑、校对)———电脑改大样———校对———印刷,我们可以看出,每个环节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同时,又在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形成互动。于是,每个环节都会毫无疑问地产生制约校对质量的不利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就此进行一些探讨和总结,找出相应对策,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我们的新要求。本人作为报纸校对的从业人员,在此就新形势下影响报纸新闻版校对质量的几个因素及对策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一、新闻要素是否准确是采写环节影响校对质量的基本因素由于新闻讲究的是时效,再加上采访手段的现代化,目前新闻稿已很少原稿,对于那些“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等新闻要素,校对已无原稿可查,传统意义上的忠于原稿“校异同”已演变成“与事实的异同”而非“与原稿的异同”。由此可见,“校是非”便成了校对新闻稿的主要内容,如果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出现新闻要素方面的错误或遗漏,校对是无法校正和补救的。如某报2001年10月24日的“同德中路”应为“同福中路”;12月21日的“人均国内...  相似文献   

20.
杜蕾 《新闻窗》2012,(5):72-73
电视新闻,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通过电视屏幕,形象地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手段,既传播声音又传播图像。电视新闻编辑即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协调采编人员整合新闻资源,同时基于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进行新闻判断,并根据所作的判断去取舍新闻、整理原稿、制作标题、编辑画面,以求再现新闻真实、落实编辑政策、吸引观众收看、承担社会责任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