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多元文化社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国家的公民构成多样化不断冲击着民族国家原本稳固的社会情感基础。这些文化群体在相互碰撞、融合过程中发生的冲突和对抗加剧了人们对于国家秩序和团结的担忧。在这样的国内外环境下,对于国家认同和归属的情感显得有些复杂。现代民族国家需要公民教育的整合功能,以强化公民的情感联结;现代民主国家需要公民教育的民主化功能,以实现公民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因此,现代国家必须找到一条与它们的新角色相一致的社会团结和凝聚的新途径和基础。多元文化主义思想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下,传统中国基于儒家文化之上的王朝国家观念被完全突破。以梁启超、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大背景下,试图重新建立对于现代中国的理解,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观念开始形成。辛亥革命的意义则在于,它不仅在形式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更在于它从社会制度和观念文化层面,实现了中国人国家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初步转型,并由此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从辛亥革命开始,民族国家的建构始终是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处于社会变革与转型的历史时期,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新兴的工人阶级在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逐渐成为变革的主力军。对工人阶级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在国家建设中曾经起到的历史作用进行剖析,其目的在于揭示工人阶级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好地发挥工人阶级的潜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政治的角度而言,现代化进程就是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亦即民族国家建构和民主国家建构的过程。民族国家建构需要公民教育,通过培养公民的民族认同来对分散的社会加以整合。公民教育则通过与公民教育直接相关的公民科等学科的教学以及民族语言和民族历史的教学实现这种整合功能。民主国家建构,不仅意味着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而且还包含着民主观念的传播与民主意识的塑造。公民教育则通过公民科等学科的直接教学和课外实践、社区参与等途径,实现其民主化功能。各国公民教育的功能取向取决于各自现代化过程中民族国家建构与民主国家建构之间的关系演变。  相似文献   

5.
从宪法角度解读国家认同有三个维度:认同主体、运行机理和认同客体。公民是国家认同的主体,其公民身份是国家认同的起点,国籍是现代公民的静态标准,独立自主与平等参与是其实质内涵;认同是联系公民与国家的纽带,其运行机理是国家认同的关键。认同的本质是对人际关系的认知、选择和赞同,包括自我认同、集体选择以及赞同与奉献国家三个面相。现代政治国家是国家认同的客体,它是区别于古代国家的现代国家和区别于民族国家的政治国家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6.
国家认同是现代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价值多元化、民族问题多元复杂,国家认同教育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国家认同教育根植于一定的国家民族和政治语境当中,具有民族性和境遇性。基于我国现实语境的国家认同教育,一方面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基础上的多元统一的民族认同教育,另一方面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平等、法制基础上的公民教育。在国家认同教育的方法上,我国应该从灌输式的抽象说理走向对话式的话语叙事,立足于个体的生活世界,直抵受教育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西方民族-国家、大学和社会科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西方民族-国家与社会科学之间是一种共生共缘的关系。民族-国家是大学兴起的动力因素,大学是民族-国家建设的手段,大学是在现代民族-国家中取得合法化地位的;大学自身存在一个民族化过程,大学进行着社会科学的民族化研究。作者认为,大学在社会科学制度化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是对社会科学结构产生影响的因素,各社会科学在大学中得到建立,大学在当代社会科学的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九四九年之前的中国现代化运动,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始终没有具备一个发展现代化所需要的良好的内外环境,没有能够建立起一个统一的、高效的中央政权,以有效地调动和合理地配置中国现代化所需要的资源,致使中国现代化举步维艰,成效甚微。有充分的证据表明:通过革命,确立独立、统一、高效的现代民族国家,是中国现代化必备的前提条件。而所谓革命不如改良好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9.
国家构建过程就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完善过程,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完善则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西方民主政治建立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基础之上,我国国家权力的民主化也需要民族国家形成的基础。现阶段,我国一些基本国家制度还没有建构好,过分强调国家权力民主化会导致社会政治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
近代国人的现代国家认同既是近代中国融入世界过程的应有之义,也是甲午战后新生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产物。从戊戌到辛亥,维新派与革命派两大政治派别先后领导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前者打破了王朝国家的坚冰,将现代国家认同的价值取向第一次引入了国人的视野;后者则径直推翻了王朝国家,创建了民主共和的新国家。如果说民国建立是近代国人现代国家认同的里程碑,那么其奠基则应追溯至戊戌时期。两派各有所见,各有所蔽。前者主张共和革命,顺应了时代的走向;但其倡“排满”与“种族革命”,却不免有封建种族主义的偏见,而与民族建国初衷相矛盾。后者抵拒共和,失去了曾拥有的时代弄潮儿的资格;但其反对“排满”与“种族革命”,主张以四万万人“组成一大民族”共御外侮等等,在处理中国多民族关系的问题上,表现了较前者更为理性的精神,应乎了民族建国的历史大趋势。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形成了历史张力。“五族共和”显然是扬弃了双方的“所蔽”,而包容了彼此的“所见”:“大民族主义”与共和革命,即体现了民族建国的应有之义。中华民国的建立成为了近代国人实现现代国家认同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彰显了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1.
工农联盟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这个“农民国度”里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过程中不得不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在找到并确认“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这条中国革命新道路之前,“城市中心论”是全党的共识,毛泽东也曾受到“城市中心论”的影响。中国革命发生了从城市到乡村的重心转移后,毛泽东辩证处理中国革命实践中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城市与乡村的相互关系,中国革命新道路得以开辟;也正是在探索这条革命新道路上的实践,给予了毛泽东工农联盟思想植根的土壤。  相似文献   

12.
政治宽容:国家与公民社会良性演进的理性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政治生活中最具根本性意义。中国传统国家与社会合二为一的关系表现出政治的本质特征是政治不宽容。国家与社会的适度分离,遵循政治宽容的原则分别建构自己的内在规则和价值,是现代性成长的必然。由中国进入现代生活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境遇所决定,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需要依靠国家生活的主动“范导”,在宽容的基础上锻造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国家与社会互相承认对方的合法性,互相支持与互相授权,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不再是此消彼长而是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13.
成功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毛泽东的卓越贡献。中国革命从城市中心向农村中心的转移的认识,首先是毛泽东独立思考的结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在其中起了杰出的历史作用。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武装斗争的重心转向农村,创造了发展农村根据地的完整经验,而且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作出了说明。贯穿这条独特道路及其理论的基本精神,就是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正是坚持这个基本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中国革命就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的领导者洪秀全在宗教神学世界观的指导下带领贫苦民众,进行了反封建、反名教的革命性运动。宗教在组织、发动群众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本质为唯心主义最终起了分裂革命的作用。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洪秀全无法走出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圈子,建立的政权仍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政权。在内讧和外压下,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15.
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富农属于农民的范畴,是农民阶级的一部分,但有其自己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对富农阶级的认识及政策的制定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富农阶级的性质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政策,由限制富农、到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财产、再到中立富农、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探索求真的精神,从而正确地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中一个难题——富农问题。  相似文献   

16.
灾难事件中公民与国家之间的互动以最密集、最激烈、最具不确定性的方式呈现。相比西方灾后的多元公民参与,中国公民对灾难事件的参与除了与救灾文化、公民定位不清晰、强势政府等有关外,其间政府是否回应,回应的诚意、效率和到达率如何都是可能的影响因素。如果公民能理性参与救灾和灾后重建,且政府能做出积极、高效和专业性的回应,那么灾难在引发自然、社会和文化变迁的同时,也能促成公民与国家之桥的架通。  相似文献   

17.
多民族国家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要求地方性知识和国家整体观念的结合培养,兼顾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现状,并进行民族历史教育,树立民族整体观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以及强化公民意识和国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8.
丁嘉慧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5):41-44,89
笔者认为《民法通则》第121条将职务侵权责任界定为一种民事责任是值得商榷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侵权责任与民事责任存在本质的不同,相对于民事责任的私法责任性质而言,国家赔偿责任属公法责任,两者在理论层面与程序操作层面都是有区别的,廓清两者的界线既有利理论意义,对实践亦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厘清国家、民族、公民三个支点间的逻辑关系来把握爱国主义的内涵显得尤为必要。爱国主义中的国家概念是民族性和政治性的统一,民族是爱国主义的族群栽体,加强公民教育是现代爱国主义的理性诉求。  相似文献   

20.
农民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邓演达和毛泽东都提出了各自解决农民问题的方案。本在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农民问题主要是土地问题以及如何保障农民利益三个方面,对邓演达和毛泽东的农民观作一番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