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这里所说的“情”,指的是客观情势;“理”指的是革命理想、目标。人类社会极其错综复杂,凡事必须酌情酌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革命或建设同样要遵循这一道理。领导人在制定和实施一些重要策略时,必须做到合情合理,即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又能根据客观情势的需要,采取灵活、巧妙的策略,否则难以取得成功。情与理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要调和好两者的关系有时是很困难的,关键是看领导者是否具有高度的思想理论水平,高瞻远瞩的领导气魄和坦荡宽阔的胸襟。历史上即有不少人因为阶级的局限性或其他原因,没有完全具备以上素质,处理不好情与理的关系,从而导致其行动的失败。如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所制定的《天朝田亩制》,就是一件合理而不合情的纲领,其要求平均,大同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自我教育心理机制的构建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自我教育的基础。自我教育心理机制包括生发机制、动力机制和调控机制。生发机制是一个从道德认识到自我认识的过程;动力机制的构建是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人本身的需要有机结合,并建立相应的道德情感;调控机制是培养自我思想调节能力、自我行为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对华政策变化不定,但均紧紧围绕着一个出发点,那就是苏联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利益,它带有浓厚的大国沙文主义色彩及深刻的旧沙俄对外侵略扩张的传统痕迹。使苏联在援助中国抗战的同时,作出一些损害中国主权利益的行为,在出兵中国东北帮助打败日本的同时,大肆掠夺我国东北利益。  相似文献   
4.
论训政的失败与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孙中山的理论,国民党要能够承担好“训政”的历史使命,必须具备几项基本条件。然而,对比1927年后国民党的实际状况,由于党组织的蜕变,国民党已经无法具备这些条件了。这是导致“训政”失败及其南京国民党政权迅速垮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一九四九年之前的中国现代化运动,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始终没有具备一个发展现代化所需要的良好的内外环境,没有能够建立起一个统一的、高效的中央政权,以有效地调动和合理地配置中国现代化所需要的资源,致使中国现代化举步维艰,成效甚微。有充分的证据表明:通过革命,确立独立、统一、高效的现代民族国家,是中国现代化必备的前提条件。而所谓革命不如改良好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6.
地方实力派与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实力派与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吴贤辉一导致南京国民党政权迅速覆灭的因素很多,其中,地方与中央的长期不协调、甚至对抗关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试图把南京政权的这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置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的转型期里作上动态的考察,以探讨其迅速覆灭...  相似文献   
7.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国家主权的独立和统一,树立起一个享有崇高权威的中央政府,一套高效率的体制,是中国现代化必备的重要前提。1949年革命成功之前,由于西方列强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合统治,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无能,这一前提条件始终无法具备。事实表明,通过革命,建立独立、统一、自由的新中国,是通往中国现代化富强道路的必然选择,任何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点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发展总是在一定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的,它不以某个人或某个人集团的意志为转移,这  相似文献   
9.
南京国民政府处于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由于社会的转型,各种新生的利益集团纷纷崛起,有着强烈的参政要求,使南京政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它要求南京政府必须适应时代潮流,实现政治民主化以整合各种利益集团以达到社会政治之稳定。然而南京政府始终没有完成向政治民主化的转轨,这不仅把众多的利益集团抛到敌对面去造成社会的动荡,更导致其政权自身的腐败。这是南京政权迅速败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根据孙中山的理论,国民党要能够承担好“训政”的历史使命,必须具备几个基本条件。首先要求必须把国民党建设成为苏俄共产党式的强有力的革命党。其次要求国民党必须是一个具有严明的组织纪律、坚定的革命精神及主义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