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许立权 《学周刊C版》2014,(7):233-234
“吾丧我”是《齐物论》中的关键词,前人的阐述中有不同的理解.然鲜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阐释。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齐物”是与何相齐.及“吾丧我”与深层潜意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着重分析了《齐物论》文中所提出的"吾丧我"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在全文中的作用,力求从"吾丧我"的角度来解析《齐物论》一文的内在理路。认为,"吾丧我"概念中虽然包含了形、心两个方面,但《齐物论》一文主要侧重阐述的是"丧心"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齐物论》是《庄子》内七篇中最重要也最难解的一篇。自古以来,对"齐物论"三字的理解和读法就存在歧异,有认为"齐物"连读的,有认为"物论"连读的,有认为"齐物"而兼"齐论"的,莫衷一是。显然,"齐物论"的读法取决于如何理解,而如何理解取决于全文的主旨要义。如果把《齐物论》置于内七篇的思想整体中来探究,会发现物我关系是《齐物论》行文的基本线索。物我对立是庄子力图要超越的,庄子追求的最高境界不是"万物齐一",而是从根本上做到"吾丧我",以臻于"未始有物"的至人之识度。经由"吾丧我"而来的,是根本无"物"可言。因此,"齐物论"只能理解为"齐同物论",相应地只能是"物论"连读。  相似文献   

4.
"吾丧我"是《齐物论》中的关键词,前人的阐述中有不同的理解,然鲜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加以阐释。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齐物"是与何相齐,及"吾丧我"与深层潜意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齐物论》以"吾丧我"开篇,理解它是把握庄子"齐物"思想的第一关键。如何理解"吾丧我"会涉及两方面问题,一是语言层面,包括从语法角度分析为何在同一句话中使用两个不同的第一人称代词,从语义角度分析"吾"和"我"在含义上的差别。二是思想层面,从《齐物论》的逻辑脉络、内在体系理解"吾丧我"的意义。通过二者结合才能真正把握"吾丧我"的内蕴。  相似文献   

6.
"三籁"与"吾丧我"两者间看来似乎毫无关联,《庄子》研究者均未注意到这个问题,实则三籁之喻正是庄子对于"吾丧我"情况之解释。本文尝试根据《齐物论》文本对"三籁"与"吾丧我"关系做以梳理。  相似文献   

7.
庄子·齐物论》篇主要表现了"吾丧我"和"万物齐一"的主题,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吾丧我"是"齐物论"的前提,其本质是"万物齐一",至高的追求是"逍遥游"的无待境界,它启示人们摒弃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自觉遵循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8.
姚海涛 《文教资料》2005,(33):157-158
要把握《齐物论》的主旨不能仅仅限于此篇章的文字说明,而要透过文字表面达到与庄子思想的契合,用一种整体的观念对庄子哲学全幅的把捉才能真正契会得此篇的真意。庄子哲学是寻求人的精神满足,达到与道冥合,物我两忘,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寻求人的精神家园的学问。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要表达的主旨不是对万物、物我齐与不齐的认识与论断,即不是一认识论的问题;而是站在一个道的高度,以道观之,抛弃物我、彼此、是非的对立,超越人是人非的立场的前提下,实现臻于“吾丧我”之精神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9.
《齐物论》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相对主义。简单地说,相对主义就是先承认事物的相对性,但立即加以取消,以抹煞事物所赖以产生的矛盾,来否定事物本身。很明显,这种理论的结果是要毁灭客观世界的。《齐物论》有一段话对以上所谓理论作了具体说明。它先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这些是说,事物的产生没有不是彼与是的对立统一;彼有待于是,是有待于彼,彼与是是同时出现的。这些都很正确,是相对主义当中所包含的辩证法因素。可是接下去却说:“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  相似文献   

10.
《齐物论》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相对主义。简单地说,相对主义就是先承认事物的相对性,但立即加以取消,以抹煞事物所赖以产生的矛盾,来否定事物本身。很明显,这种理论的结果是要毁灭客观世界的。《齐物论》有一段话对以上所谓理论作了具体说明。它先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这些是说,事物的产生没有不是彼与是的对立统一;彼有待于是,是有待于彼,彼与是是同时出现的。这些都很正确,是相对主义当中  相似文献   

11.
要把握<齐物论>的主旨不能仅仅限于此篇章的文字说明,而要透过文字表面达到与庄子思想的契合,用一种整体的观念对庄子哲学全幅的把捉才能真正契会得此篇的真意.庄子哲学是寻求人的精神满足,达到与道冥合,物我两忘,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寻求人的精神家园的学问.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要表达的主旨不是对万物、物我齐与不齐的认识与论断,即不是一认识论的问题;而是站在一个道的高度,以道观之,抛弃物我、彼此、是非的对立,超越人是人非的立场的前提下,实现臻于"吾丧我"之精神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12.
"自然"一词在郭象的诠释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郭象在《齐物论注》中,通过对"吾丧我"的自然诠释,展现了物自然其所然的形态;用物的自然之境来观照人,强调人的自生自是;用自然来诠释名教,强调人应"各当其分";用自然来批判社会文化现象,否定社会文化上的是非纷争;用自然来诠释"道",强调"道"之自然"独化于玄冥"。郭象对《齐物论》的自然诠释,是其自然哲学体系中的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13.
《齐物论》在整个庄学思想中至关重要,对"齐物论"这一范畴的理解不但要从"物"、"论"着眼,而且还应该重视"言",即庄子的语言思想。事实上,"与道偕游"不但要物我齐一、是非混同,还要取消语言对人心的撄乱,因为彼是莫得其偶,言论无疑鷇音。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齐一观集中体现于《齐物论》一文中:“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是宇宙齐一的结论;“是亦彼也,彼亦是也”是彼此齐一的结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是非齐一的结论。在庄子看来,无论客观世界的实体,还是主观世界的实存,都是齐一的。这种齐一观是如何形成的呢?本文试图就庄子及其后学在齐一观的认识根源方面作一些探讨,以就正于研究者。以道生物、以道观物是《齐物论》的两个重要体系,而这两个体系的建立,则为庄子齐一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历年注《庄》者对《齐物论》的题解 ,按照注者理解的角度不同将其分为三大种六小类 ,然后分别分析“论”、“物”、“齐”三个字 ,认为庄子“齐物论”之本义应为 :以“道”齐物  相似文献   

16.
《乐记》与《齐物论》为儒道思想精华,分别提出“和”与“齐”的治世之方,表达了实现自我超越通达自然之境的诉求.同时《齐物论》的“齐物”思想还影响了《乐记》“和乐”思想,具体表现在“齐万物”思想对“乐同和”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二者对于社会的思考之上,更表现在实现自我超越通达自然之境的诉求之上.  相似文献   

17.
袁茂雄 《河西学院学报》2010,26(3):12-14,47
本文在考察了以往各家对庄子"吾丧我"的注疏后,通过对上下文结构和庄子设计的对话场景的分析,并参考庄子面对的时代问题及言说对象,认为"吾丧我"中的"吾"、"我"是不同的,"我"是一种役于物的身心境界即形躯和心智都陷溺于物的样态,"丧我"包括丧"形躯我"和"心智我"两个方面,"吾"是一种"齐同万物"、"虚明"、"大通"的逍遥境界。  相似文献   

18.
《齐物论》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物论》以“齐”为主题,从逻辑上说,其中包含“齐物”论与齐“物论”二重涵义。“齐物”论指向世界万物,后者虽呈现千差万别的形态,但从“齐物”论的角度看,则最终可以分而齐之或不齐而齐。齐“物论”之“物论”直接所指,涉及关于“物”的不同观点,但在宽泛意义上则关乎一切是非之辩,“齐”广义论域中的“物论”,意味着消解是非的分辨和是非论争。总起来,“齐物论”以“齐”为视域,既要求超越存在之域的分别,也试图消解观念之域的是非之辩。就哲学的层面而言,扬弃“道术为天下裂”的形态、通过以道观之达到统一的存在,这一进路无疑不无所见的。然而,从现实的形态看,世界既呈现关联和统一之维,又内含多样性和差异性,所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以否定和拒斥的立场对待“分”与“别”,在逻辑上很难避免对存在的抽象理解,与之相涉的分而齐之,也容易疏离于真实、具体的存在,引向思辨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在庄子的齐物之论中,以道观之与抽象齐之二重取向交错而并存,呈现了多方面的理论意蕴。  相似文献   

19.
《庄子·齐物论》之旨并不在于抽象的思辨,而是指向人自身的切己生存本身。开篇的“天籁”与“吾丧我”,是对于超越性、外在性整体与无主体性存在的双重绽放,真实的个体既不能将无限的整体性世界观念化,也不能让自身消解在无限性整体世界之中。由此,齐物论拒斥理智执持的凝固实体,而领悟于无根流变本身;而无根流变的领悟,即是生命存在展开于对于虚妄的领悟及其克服之中,由之昭示出生命存在本身内蕴着痛苦与悲哀的幽深性;切己生存基于无根性与虚妄性的领悟,如此领悟是一种明,但是,如此之明牵拽而出的却是无边深邃的幽暗性,生命存在之明,即是明于生命存在绽放在幽暗不定之中;每一个如此领悟而明的生存者,在其与他者的共在中,转而更进一步领悟于必须拒斥独断论的超越真理论,而返回于无数个体自由、有序生存其间的多元性意见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20.
庄子认为,心身认知的最大障碍是"我",要超越这一障碍,就必须对"我"这一障碍进行彻底的消解--"吾丧我".本文从庄子的<齐物论>出发,依据他的"彼"、"我"和"真宰"等范畴表述,对"我"这一范畴做了自我、本我和真宰等三个层次的区分,论述了三者的心身认知的不断超越关系及因不断超越而具有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