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德内化中的主体张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要化解这种紧张关系,就必须使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并成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个体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内化,它不是被动吸纳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而是能动地选择、建构个体道德系统,充分体现了个体道德建构的主体性;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终生努力的事业;它不是既成不变,而是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所以,道德内化的主体张扬过程就必然内含着道德创新机理,从社会方面看,即要给个体道德活动以充分的自由权利;从个体自身方面看,个体只有具备相应的道德建构能力,才能有力推进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从而实现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要走出困境,必须重新认识道德的核心内核,只有将道德公正作为道德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准则,建立公平的社会道德机制,将道德落脚于个体的现实生活,使道德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能满足个体的道德需要,促进个体的发展,才能使个体真正感受、服膺并践行道德价值,道德教育才有可能焕发勃勃生机,真正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3.
自律是反映人自身本质的一种主体性活动,它是指人们通过对外在制度、伦理、规范的认同,并将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内在认知模式来指导自身行为。道德弘扬主要是通过人们内心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等驱使主体作为来实现的,是道德主体理性的自觉、自愿行动。道德需要自律,道德自律是个体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中的个体为实现自身的自由和幸福而为自己设置的必然性规则。在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度变迁时期,道德失范现象加剧,道德规范重建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毋庸置疑,在道德规范重建过程中,自律优于他律,因此要强化个体道德自律心理生成,使社会个体基于内心的道德需要而自觉遵从社会道德规范,并经过持续的认同行为逐步形成一种道德自律心理机制,进而优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4.
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互为影响。在微观上注意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还需从其外在的影响因素入手。青年个体道德的运行机制和主体性的发挥有着自身的特点。结合这种特点,在动态和关系的视阈里探讨其同社会道德运行之间的矛盾,寻找阻止青年个体道德主体性实现的社会因素以及形成的原因,针对性地探求缓解、解决之道,有助于提高青年道德培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道德内化是指通过教育、灌输、示范、引导等方式,将外部道德规范、道德准则等转化为个体道德认知、道德信仰和道德自觉的过程。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地位、作用等本质力量。道德内化与人的主体性有着密切联系,只有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实现道德内化目标。因此,应从人的主体性出发,深入分析其对道德内化的重要作用,探究以人主体性促进道德内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道德为人所独有,从本质上说,道德是人作为类存在物的生存经验和智慧的结晶。道德之理是研究人的道德需要的前提。探究个体道德需要益于弥补传统的单一的道德社会本质论思维模式所导致的伦理体系建构中的逻辑缺损,为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抵御商品拜物教和日渐滋生的非道德主义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7.
道德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和社会生活所要求的,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个体道德的存在.道德需要是人所独有的,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之一,是道德之由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其内在的自律的依据.个体道德需要是来源于一般需要又高于一般需要的高级需要,是个体成其为完整和谐之人的必然要求,是人获得幸福生活的手段和条件.道德教育应关注个体的道德需要,走出"规范式德育"的误区,提升受教育者的需求层次,培养个体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8.
道德敬畏:个体道德养成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敬畏是一种道德情感,是社会个体在对道德产生崇敬和畏怯的基础之上,面对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而建立的"人心秩序".在现实环境中,对道德敬畏的回归,不应该只是外界强加给个体的善恶标准、行为规范、伦理标准等,而应该是基于主体内心的道德需要,把外在的道德法则逐步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在当代中国,重塑个体道德养成中缺失的道德敬畏,唤起道德主体对道德法则的敬重和惧怕之心,并予以自觉地遵从,同时经过持续化的自律行为,形成一种内在的心理机制,才有助于个体道德的成长和整个社会道德价值秩序的维系.  相似文献   

9.
道德不仅是社会调控的特殊方式,而且还是个人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只有在充分发挥道德对个体自我完善与发展作用的前提下,把道德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内在地统一起来,才能为道德接受找到可靠的人性基础和自觉的道德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0.
宋晶  周同 《现代教育》2012,(1):27-30
社会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遭遇了主体性的挑战,现代学校德育必须对此作出回应。主体性道德人格体现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克服传统德育被动灌输、追求道德乌托邦、泛道德主义弊端、实现道德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情感因素,提升学生的道德需要层次,进而形成可普遍化的道德基石。  相似文献   

11.
“片面强调服从”是学校德育的误区,理论和实践中都有所反映。学界对它进行深刻反思,得出了道德规范与人际关系的全新理解,我们提出以道德选择为前提,提升学生在道德接受中的主体性:注重道德内化,促进社会道德要求向个体道德需要转化。试图把这种新理解贯彻于实践,最终实现道德生活主体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道德内化中的主体张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张关系,即个体不愿将社会道德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所实际遵循的道德规范与传统整体道德相去甚远,社会道德越来越外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漂浮于现实层面的无根的浮萍。要化解这种紧张关系,就必须使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成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个体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内化,它不是被动吸纳既定的社会的道德规范,而是能动地选择、建构个体道德系统,充分体现了个体道德建构的主体性;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终生努力的事业;它不是既成不变,而是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相似文献   

13.
道德内化与道德教化——论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内化和道德教化作为道德教育的两种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对道德需要,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之间的紧张关系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整合道德教化和道德内化,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4.
道德自我反映出个体道德心理的成熟程度,构成道德形成的内在根据。在现实的道德活动中,道德自我呈现出人生定向性、主体性与整体一致性的特质。通过个体精神、意志中功能的发挥,道德自我达成个体德性完善之实现。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信息多样化,个体主体性的凸显,选择范围不断扩展,个体道德选择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个体道德选择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疏理,即:从不同学科视角个体的含义表征了个体的特征,然后突出探讨了个体道德选择的意蕴。  相似文献   

16.
个体道德的发生和发展是有规律的。首先,个体道德依赖自然生理、社会和个人自身的主客观条件。条件效应对个体道德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客观可能性,只有通过个体道德主体与社会和他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这种客观可能性才能实现。其次,个体道德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量的积累的过程,充分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质量工变规律。最后,个体道德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以旧易新的辩证否定的曲折上升的前进过程。  相似文献   

17.
试论道德内化的主客观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内化的涵义是指社会道德由外部的教育、灌输、示范和引导,通过个体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社会道德转化为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品质,实现向主体自觉的道德行为实践升华的过程.实现道德内化的外部条件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要有人民性和可接受性;社会道德教育方法要有科学性;社会道德的传输者和教育者要有良好的人格示范;社会应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和风气对人的行为以规制、约束和习染.实现道德内化的内在条件主要包括:道德主体的主体意识和自组织能力的升华;道德主体的道德移情能力的形成;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能力的强化;内化向外化的再转换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个人品德建设",而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和道德个体的大学生,他们的道德状况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应从重视家庭的基础道德教育、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构建学校道德建设和管理机制、提升大学生个体道德主体性四个方面共同努力来实现大学生个体道德的养成。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个人品德建设",而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和道德个体的大学生,他们的道德状况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各高校要加强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应从重视家庭的基础道德教育、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构建学校道德建设和管理机制、提升大学生个体道德主体性四个方面共同努力来实现大学生个体道德的养成.  相似文献   

20.
移情培养可以激发个体的道德需要,促进道德信念的形成,有助于道德情感的产生、发展,从而加深道德内化,引发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成为道德教育的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