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为什么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叫"独占鳌头"?因旧时皇宫的石阶前刻有鳌(大鳌)的头,考中状元(科举考试的第一名)的人才可以踏上。所以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就是"独占鳌头"。2.为什么说一个人不知变通或不能通融说"版版六十四"?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祝福》通过记叙祥林嫂悲惨的人生遭遇,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读完这篇文章,心里生起一个疑惑,鲁迅先生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的记叙祥林嫂,而是穿插一个“我”呢&经探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我”是一个见证人。全文由“我”回鲁镇过年引起,以“我”的视觉观察鲁镇的变化;以“我”听到的传闻追忆祥林嫂人生片断;以“我”的心灵来感受封建制度下的肃杀气氛。“我”是连接读者与祥林嫂间的一根纽带。二、“我”是一个探索者。“我”回鲁镇受到四叔的接待,虽然并不隆重,但也表明“我”是一个有一定身份的人,“我”深切同情最底层的…  相似文献   

3.
正当读到叶尔德林"生着棕红色头发"的时候,我听到有些同学笑出了声,我觉得这是解读叶尔德林的好机会。1.为什么叶尔德林"生着棕红色头发"?生:染的呗。生:哈哈,外国人本来就长黄头发、红头发。师:嗯,可是为什么不写成"黄头发"?还有肖像描写大多写什么?生:眼睛,鼻子,嘴巴等。师:为什么不描写成"大眼睛""高鼻梁"?大家想想"红色头发"给人什么感觉?  相似文献   

4.
问题:1.图画书浅显吗?2.朗读图画书会使儿童阅读能力停滞吗?3.为什么说图画书不是"蝌蚪的尾巴"?4.为什么说朗读图画书也是语文教师的必须?5.为什么阅读图画书不必拘泥于意义的探究?6".图画书就是图画书"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引导学生分析《祝福》中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时,设计了以下几组思考题。第一组,祥林嫂是不是一个好吃懒做的女人?她花钱是不是很阔气?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第二组,祥林嫂识字吗?她的姓名是什么?她的身价如何?她为什么要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  相似文献   

6.
【对话1】师:怎么读"1/2"这个分数?生:读作"一分之二"。师:为什么?生:因为是把1个饼平均分成两块,就是一分为二的意思,当然读作"一分之二"。师:……(哑然!)【对话2】师:你认为最小的自然数是"0"还是"1"?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2.理解作者的感情,探究文章的主旨。3.品读文中的优美语句,培养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写作兴趣。教学重难点1.重点: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体验。2.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破题导入:标题中的"绿"是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囚绿"?  相似文献   

8.
司强 《华章》2007,(7):144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杜丽娘这一形象一直被认为是"为爱而生,为爱而死"追求爱情自由的典范.然而,换个角度来说,我们不禁要问:她为什么死去活来?为什么是她死而非柳梦梅?为什么从死到活还需要一个个"拯救者"?本文试从女性视角出发回答上述问题,揭示隐匿于后台的强大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威慑.  相似文献   

9.
《祝福》中涉及祥林嫂的"经济账"有五笔: 第一笔是祥林嫂来到鲁镇鲁四老爷家里打工,鲁四老爷给她开出的"工资":"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这笔"经济账"提供我们如下信息:一是工钱通过面试定下.文中写道:"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这"看"字用得颇耐寻味.在"看"之间,鲁家综合祥林嫂的品相和身体健康程度,决定收留她.从中可"看"出,祥林嫂的端正相貌和柔顺性格,与鲁家开出的工钱肯定有关系,也为她日后被婆婆雇人劫回,逼迫改嫁,埋下伏笔.二是,肯定了祥林嫂工作态度和劳动能力,譬如勤快,力气大,抵得上一个男子等.从以上分析可知,祥林嫂是综合素质比较好的一位打工者,尽管"她是一个寡妇"(按鲁家的说法,身份不祥,来历不明),然而鲁家不嫌不弃,予以容纳,这并不是他们动了什么恻隐之心,而是捡到一个便宜的劳动力.  相似文献   

10.
《祝福》写"我"在祥林嫂"穷死的"前后,五处用了七个"说不清",耐人寻味.从痛苦中挣扎着过来的祥林嫂,对封建社会支柱之一的神权断然怀疑起来,向"见识得多"的"我"询问"究竟有没有魂灵"?为不增添末路人的苦恼,"我"该怎么回答呢?"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两个省略号,蕴涵着"我"的踌蹰情态.为安慰祥林嫂而说"有罢",又怕因此于她有些危险.惶急之中吐出"全翻过先前的话来"的"说不清",既表现"我"对祥林嫂的同情和关心,也说明"见识得多"的"我"并不能帮她精神上得到解脱.旧历年底回故乡暂寓鲁宅的"我",属于革命党人和拥护革命的新派人物,虽不顾忌鲁四老爷大骂新党是借题骂自己,但是话不投机,何必招惹麻  相似文献   

11.
初二学生对功这一章中"机械效率"这个概念不能正确掌握,原因是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不是十分清楚,"机械效率"是一个什么样的物理量?为什么它的值总小于1?如何提高"机械效率"?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等问题都是初二学生必须掌握但又难弄清楚的问题,这篇文章对他们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本文笔者针对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的称呼,探究了为什么不叫"贺六嫂"而叫"祥林嫂",剖析了"祥林嫂"这一称呼在文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初二学生对功这一章中"机械效率"这个概念不能正确掌握,原因是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不是十分清楚,"机械效率"是一个什么样的物理量?为什么它的值总小于1?如何提高"机械效率"?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等问题都是初二学生必须掌握但又难弄清楚的问题,这篇文章对他们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5年是一个"坎" <教育与职业>:在"2006中国首届职业教育博览会校长高峰论坛"上,您曾做出两个基本判断.第一个是5年之后,我国有30%甚至更多的职业学校将面临生存的威胁.您为什么还会做出那样的判断,难道5年是职校发展的一个"坎"?  相似文献   

15.
"办人民满意教育",是党和政府向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一个新命题.为什么不提"办满意教育""办优质教育""办人民优质教育"而偏偏提"办人民满意教育"?其内涵是什么?笔者的理解是:  相似文献   

16.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一系列大问号常在脑海翻腾:为什么远古文明之前的人类悠哉游哉?为什么后来奴隶成了"会说话的工具"?为什么封建独裁者能够"金口玉言"?  相似文献   

17.
带着问题读书已成为目前课堂教学的普遍现象.从每年所听的180多节随堂课来看,带着问题读书占到85%以上.这些课遵循这样一个通行模式:教师在要求学生当堂默读或朗读前,总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出示两到三个思考题,然后要学生带着问题读完全文;当读书结束后,教师开始针对思考题提问,学生根据要求回答.如教<丑小鸭>一课,教师在学生读书前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这个童话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丑小鸭受到了哪些打击?在打击面前,丑小鸭的态度是怎样的?3.这篇童话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教<山中访友>,教师设计的读前问题是这样的: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这两题来自教材后的练习.  相似文献   

18.
<正>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简练流畅,形象鲜明,韵味深厚。对于这篇小说,学生读懂一般的意义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我们应该以崭新的视角来进行审视,读出一些小而真切的东西来。一、小人物身上的大智慧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鲁迅文章的高明的手法,感受于细微处见真功夫,让我们共同来思考几个问题:1.贺老六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后来祥林嫂会接受他?2.阿毛这一个形象是否可有可无?如果没有阿毛,祥林嫂最后将会怎样?  相似文献   

19.
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主人公为什么必须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失事飞船为什么取名"落日六号"?主人公的"眼睛"游历之旅为什么以看日出未果作结?这些颇具匠心的设计,正是科幻探险的悲剧内核.从形象的设定、飞船的命名、情节的安排等角度,诠释悲剧,感悟悲情,能获得美的熏陶,提升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素养和能力.  相似文献   

20.
只"小猪"嘛,最爱自作聪明,"猪妈妈,的叮嘱,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早上临走前,妈妈千叮咛、万嘱咐,说:"昨天天气预报说下雨,记得要带好伞,一定要穿套鞋!"可我不在意地说:"哼,天气预报每次都不准!"(为什么把自己称作"小猪"?为什么称妈妈是"猪妈妈"?没有交待清楚,令人费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