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谈大学新生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新生教育不仅是思政队伍的责任,也是普通课任教师的责任.普通课任教师应在新生教育过程中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来占领课堂这一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云班课教学对SPOC课堂教育的运用,将有效提高高职思政教育总体水平,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云班课构建体系,提高思政课堂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高校思政课的智慧课堂建设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通过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建设的技术媒介理论研究,探索智慧课堂建设对于高校思政课的名师示范教学、扩大课程受众范围、分教学场所远程直播互动交流、同步保存教学视频资料供学生重复学习以及教学资源共享与传播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文章从坚持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建设的指导思想、夯实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建设的理论功底、构建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建设的话语体系、助推高校思政课传播能力提升的动力机制、提升高校思政课传播能力的智慧课堂建设等五个方面探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智慧课堂提升高校思政课传播能力的对策路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高校要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政课,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需要通过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形成思政课质量提升长效机制,建设形成思政课的良好生态。构建良好的高校思政课生态,提升教学质量是本体圈层,加强顶层设计是基础圈层,营造良好氛围是条件圈层,提升服务水平是保障圈层。在构建高校思政课良好生态的过程中,要树立“大思政课”的系统观念,坚持“跳出课堂看教学”的辩证思维,贯彻“围绕教学抓落实”的战略举措,切实解决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落实中央要求不力、课堂监管流于形式、教师业务能力提升不畅、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其他课堂不能与思政课堂形成合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源头培养。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相关专业建设,适度扩大招生规模,优化课程设置,改进培养方式,提升培养质量,培养一大批合格的思政教育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加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源头储备。为了回应新时代的呼声,做好思政课教师培养的源头工作,全国各类师范院校积极探索思政学科师范生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师范生科研知识成为关注的重点。思政学科师范生科研知识及训练作为师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是学生学习新时代思想的重要教材,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相互补充,共同承担着新时代培根铸魂的使命。从《读本》与思政课在教学内容的融合、教学策略的融合和教学评价的融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探讨《读本》与思政课(道德与法治)的融合策略,以提升思政课堂的有效教学,切实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7.
持续提升思政课教师课堂引领力和教学效果,将思政课课堂打造成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既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旨所在,又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文章通过对思政课教师引领课堂的发生之本和发展之源的解读,探索引领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和关键环节,按照引领力生成的三大基本内容,给出提升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保证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提升中等专业学校思政课堂教学质量,既是教育界热议的重点话题,也是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的重要抓手。中等专业学校思政课教师应追求思政课堂的有用、有趣、有效,达成“三有”课堂教学目标。“三有”思政课堂通过优化教学策略,让思政课堂“有用”;通过激趣教学,让思政课堂“有趣”;通过融入实践展示,让思政课堂“有效”。“三有合一”,可以有力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对青少年开展宪法教育,提升其宪法意识和综合法治素养,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课题组基于统编思政课教材开发《中小学宪法教育读本》,丰富法治教育学习载体;研制中小学宪法教育实施指导意见和课程方案,为教学提供基本依据;利用全国“学宪法、讲宪法”平台,为宪法教育在中小学落地提供实施策略。基于以上方面总结出宪法知识和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丁坤  王培均 《四川教育》2020,(13):44-44
当前,学校思政课存在课堂教学效果尚需提升、教材内容不够贴近学生生活等问题。经调研,我们发现此类情况在偏远山区尤为突出。笔者基于所在地区民族特色鲜明和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把思政课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探索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出台以来,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进步和成效,同时思政课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的问题也成为制约提升思政课历史地位、发挥人才培养功能的瓶颈。为此,就思政课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及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等主要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找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双减”背景下,落实新课标精神,切实提升小学思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议题。文章从活用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活动、精准作业训练、有效教学评价等方面探析建构小学思政课堂教与学的新模式,为课堂提质增效,从而更好达成铸魂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思政课实效性。思政课堂中,亲和力主要来源于思政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主要从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丰富合理、教育方法艺术等层面,探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堂贯通大中小学的各个学段,是时代新人培育的主渠道,思政课堂教学实效的成败与思政课教师整体的课堂驾驭与引领能力密不可分。思政课教师的课堂引领力是站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基础上去强调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并在二者的有机统一中以推进实现良好的教学实效。思政课教师的课堂引领力强调要立足学生主体,紧紧围绕铸魂育人的使命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着力提升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力、政治引领力和价值引领力。反思并应对思政课堂出现的种种问题与消极现象,我们须以提升教师的课堂引领力为突破口,从思想上强化对课堂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握思政课堂各学段的特殊性要求,及时开展思政课教师网络课堂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紧抓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建设,由此带动思政课堂教育实效的改善与提升。  相似文献   

15.
"劳模"精神中蕴含了独有的精神财富,彰显出强大的精神育人力量。在当前创新职业思政教育方案时,要充分发挥"劳模"精神在职业教育、思政引导等领域的示范作用,使其成为推动学生全面成长的精神动力。为此,面对新的职业教育环境,要将"劳模"文化、"劳模"故事与职业思政教育紧密融合,通过塑造新的"劳模"精神育人机制,为做好职业人才培养工作注入新力量。由鄢显俊所写的《高校思政课教育实验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8月版)一书从"大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思政课"出发,通过设置相关实证实验来检验思政教育问题,从教育规律、心理认知规律和人文关怀等视角提出了思政教育"新模式"。同时,作者结合2005年3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思政"05方案"),采用问卷调查、教育访谈和课堂观察等多种评估手段,对思政教育新模式进行验证,为当前有效开展思政课堂管理提供了重要指引。综合研究该书内容,主要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6.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课堂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掌握当前高校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现状,分析其形成原因,进而采取建设性的举措来提升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发挥其对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现实困境从根本上表现为作为供给方的教师和作为需求方的学生之间难以同频共振。在思政课教学中开展对分课堂的实践,通过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内化吸收,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达成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和拓展,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相似文献   

18.
"四史"教育与高职思政课存在着内容契合、目标一致的相似之处.对高职思政课而言,"四史"教育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提升教学理论深度、激活课堂活力."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堂仍存在着系统化教学资源缺乏、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内容把握能力欠缺等问题.为了切实推动"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应打造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教材、发挥思政课教师主观能动性、用好红色资源、打造"四史"虚拟仿真平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诉求要求高等教育创新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教育要素的深度融合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睿智选择。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新型教育形式和全新教学形态构筑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全方位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驱动力。近年来,随着高校数字化校园、智慧课堂等的建立,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逐渐系统化并日趋成熟。但是,依然存在诸如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运用能力欠缺以及信息安全意识不够等方面的现实困境,亟待破解。只有进一步激发思政课教师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内驱力、完善思政课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保障机制并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和能力,才能使思政课教师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20.
高校《纲要》课是承担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门重要思政理论必修课。基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视角积极探赜《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理路,对于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我们须要准确界定“《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之科学内涵。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赜《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之主要内容并深刻把握其意义归置,以期构建一种立体化、开放化的《纲要》课“大课堂”教学模式,合理统筹并整合校内外有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组织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实现最大化教育合力和最优化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