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谷桂林 《青年记者》2008,(10):77-78
媒介融合的内核就是媒介之间相互借鉴对方的传播方式,丰富媒介形态,拓宽信息传播的渠道,旨在整合传播技术和功能,进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在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台借助新媒体建立广播网,拓展报道方式和丰富节目样态,克服了广播媒介的传播局限性,实现了传播功能的延伸。在2008年的雪灾报道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中国广播网,紧紧围绕大局,共享新闻资源,这种“台网一体”的媒介运作模式在报道突发事件中发挥着多层次的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与生俱来的特性,契合了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需要。在“新媒体时代”,微博、手机已经成为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借助于这些新兴媒介,突发事件的传播渠道实现了个体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融合。面对新媒体,党报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作为呢?  相似文献   

3.
魏渲 《东南传播》2018,(1):47-49
国家"软实力"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具体表现是经由媒介实现国家民族文化在全球的自发延伸。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目的是减轻不同文化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障碍。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历史发展,现实情况和未来展望使得此课题的研究着眼于实践层面。本文着重探讨中国国家"软实力"在跨文化传播上的现实困境问题同时探索媒介融合时代所带来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已经成为最常见的一种媒介手段,丰富的媒介传播渠道,也方便了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接受。对于新闻传播来说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使得新闻的传播有了新的传播方式以及相关内容的融合。然而在媒介融合下,也给新闻的传播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也需要传统的新闻媒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方式创新等等,才能更好地在媒介融合下进行新闻信息的传播。本文将从媒介融合的发展,媒介融合新闻的现状、问题、变化,媒介融合中新闻传播创新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5.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的作用与传播信息无关,而只与延伸人体及其功能相连。换言之,媒介不是传播信息的渠道,而是延伸人体的器官……,凡具有延伸人体之功用的东西都属于媒介。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80年代,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的“媒介融合”,仅包含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当时,人们还无法想象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会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只有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的膜拜者坚信“媒介即人体的延伸”,翘首企盼信息技术带来的连连惊喜.  相似文献   

7.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格局,使得新闻传播出现了新的传播特征,主要体现在传播内容、方式、形态和对象上,这种改变对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媒介融合的现状,分析了媒介融合时代我国新闻传播的特征和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发展时代,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前媒体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此时微博作为网络时代媒介融合的代表,它的发展给新闻传播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文章从微博的传播特点出发,重在对媒介融合下微博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我们迎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过剩或信息膨胀时代———网络传媒时代。新媒体与新的信息网络技术息息相关,是信息时代大众传播媒介实现信息化的必然结果,它融合、涵盖了所有传统媒介的传播特征,延伸、拓展了以往各传统媒介的范畴及功能,深化、升华了以往人类传播活动的意义和境界。网络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媒体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电视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观念,因而被称做是一场“革命”。虽然全世界使用互联网的人数与传统电视的普及率、覆盖率相差甚远,从技术的纯熟程度、信息的可靠程度及理想传播形态的现实程度等方面来讲,也远不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传媒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使得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的信息传播形态开始从原先的泾渭分明逐步走向有机聚合,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正从预言变成现实。“媒介融合的出现标志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三网融合给中国广播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本文以iPhone为例,提出了广播通过智能化数字媒介终端进行传播的策略,阐述TiPhone:i.g..种智能化数字媒介终端的优越性,分析了广播基于iPhone的传播模式。提出了在三网融合时代广播产业发展的四项策略:广播要对智能化数字媒介终端使用者进行理性研究;广播要创新节目形式,力求贴身定制传播内容;优化传播渠道,提供通路保障;智能广播与传统广播应当“战略协同,资源共享”,发挥合力。  相似文献   

12.
张李锐 《中国出版》2023,(11):13-17
随着媒体融合不断走向深入,党的理论传播面对的整体环境、平台媒介、传播方式、话语体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理论传播面临更激烈的注意力争夺和圈层受众突破,传统媒介时代“橱窗式”的信息展示和“严肃说教”的基调日渐式微,急需一种沟通叙事来占领认知高地。另一方面,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为提升理论传播速度、广度和热度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使得理论传播赋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具想象空间。因此,本研究融合建设性理论与政治沟通理论,从3个方面阐释媒体建设性沟通策略如何赋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以“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议程设置迎合主体的多元协同,以“解释性”叙事与“解决性”叙事建构信息框架,以“非理性”因素实现情绪动员。  相似文献   

13.
关于网络传播的一些理论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网络传播并不是人们所说的“第四媒介” ,而是人类传播和精神交往的第二世界。网络传播使人类传播活动出现了新的飞跃 ,赋予人类传播规律许多新的特点 ,并使传播规律本身有了新的延伸和发展。网络传播带来的理论挑战 ,主要还不在于大众传播理论的调整和更新 ,而在于传播理论总体性的开拓、提升和创新 ,并把广义传播学切实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4.
李兴亮 《新闻界》2004,(5):40-41,39
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登上历史舞台,不仅延伸了人们的传播空间,而且改写了人们许多的传播观念。但网络传播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信息流通的真实性、传播活动的严肃性、网络传播的理性行为等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无疑是媒介研究者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近期网上的热点话题“甘德怀北大考博事件”为例,就网络讨论非理性行为的表现作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15.
赵亮 《新闻传播》2023,(23):61-63
在互联网技术得以普及的背景下,媒介融合也迎来了巨大的契机,以往的新闻传播方式早已无法满足当代的新闻传播发展需求,因此应当弥补新闻传播工作的弊端,积极迎合时代发展脚步,了解媒介融合发展的体制、特点以及形势,进而针对性地进行传播方式与内容的优化,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丰富的新闻信息。本文就基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工作带来参考。  相似文献   

16.
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创新报道方式促进了媒介的融合发展。本文借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的冷、热媒介以及“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试析新华社“融屏”系列作品与央视的数字主播小C在“两会”期间出彩的原因,同时,笔者结合融媒体时代背景,总结了该研究方式的优势与不足,旨在为从新闻传播视角研究融媒体技术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石焱 《青年记者》2020,(5):82-83
媒介与技术的融合一直是媒介史上最本质的发展规律。在技术发展相对迟缓的第一媒介时代,少数精英和意见领袖操纵传播链条,普通大众作为纯粹的信息接收者而存在,形成自上而下、人在“媒介外”的一对多传播格局。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介生态系统呈现出崭新面貌:不存在权威性的传播中心,普通大众成为掌握主流话语权的社会阶层,“自媒体”“大众媒体”等新词汇迭代更新,人由“媒介外”侵入“媒介内”。美国学者马克•斯波特将这种媒介系统称为第二媒介时代。在多数人的思维还停留在第二媒介时代之时,以浸媒体作为主流媒介的第三媒介时代已经悄然来临①。  相似文献   

18.
钱增 《网络传播》2007,(8):50-51
“媒介融合”是当下新闻理论界讨论比较热烈的问题,除了“媒介融合”之外,还有“融合媒介”、“融合新闻”等诸概念也甚嚣尘上。笔者认为其核心的观点即是“融合”:以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前提,以网络传播迅猛发展为背景,曾经泾渭分明的几种媒体、报道形式、传播形态正悄悄地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式进行着融合。  相似文献   

19.
米惠惠 《新闻世界》2014,(4):129-130
在网络传播时代,多元化的传播者代替了传统媒体中专业化的传播者,对于一些社会敏感议题的以“人肉搜索”为主要方式的逼视给报道对象甚至传媒业本身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何在网络传播时代规避媒介逼视,建构媒介伦理,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谭雁 《今传媒》2023,(10):41-44
随着媒介融合发展,新闻报道从电视延伸到了PC、移动端。媒介形态的转变给活跃在各大屏幕上的出镜记者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文章通过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出镜报道的变化,提出在这种变化中记者不仅要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还要加强亲和力、应变力等方面的锻炼,即“四力+”,旨在为出镜记者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