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提到藏书楼很多人就会首先想到各式各样楼的形状,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事实上藏书楼只是一种古代藏书处所的泛指,它包括一切古代官方的、私人和各机构收藏图书文献的地方,而且早期的藏书建筑均未冠名,"楼"、"阁"等名字是明、清以后的事,一般只要有藏书作用均可以认为是我们所述的藏书楼范畴.  相似文献   

2.
所谓复本量是指重复收藏同一种文献的具体册数。复本问题与藏书的外借有直接联系。古代的藏书楼主要是贮藏图书供主人阅读,不须要复本。个人藏书不需要复本,只有为成千上万读者服务的图书馆才有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图书馆是中国古代藏书楼的发展和继续,它的母体是中国古代藏书楼,它的根在中国,绝不是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的产物。中国古代藏书楼由于受到小农意识、宗法制度、科技落后、图书数量少及没有足够的读者群等因素影响,具有很大的封闭性,"书藏"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它并非绝对地封闭保守,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具备近现代图书馆收藏图书与提供使用的基本功能和本质属性。中国古代藏书楼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孕育、产生和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李鹏 《兰台世界》2012,(19):24-25
我国藏书楼事业源远流长,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封建藏书楼,这些藏书楼的主要职责是收藏、保管、校勘图书,一般仅供王公贵族或少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阅读或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藏书楼因其封闭性,已日益阻碍了图书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在一些有识之士中"图书开放"的思想逐渐萌发并身施力行,如明末清初曹溶著有《流通古书约》,希望藏书家开放藏书,清初周永年更是撰写了《儒藏说》,建立了"籍书园",提出了"天下万世共读之"的鲜明主张。但这些"共读"的思想与实践,更  相似文献   

5.
在长春伪皇宫的建筑群中,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建筑,这就是伪皇宫的藏书楼,它是1936年修建于同德殿后的一座两层楼的水泥建筑,通称"小白楼"。在这里收藏的大部分图书是溥仪藏于天津静园的全部古籍。这些图书是清王朝遗籍中分流出的一部分,也是我  相似文献   

6.
在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中,图书收藏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间,私人藏书楼起了重要作用.浙江海宁自古文风盛茂,藏书家代有闻人,至清代达到鼎盛时期.王国维在<敬业堂文集>序中叙述海宁藏书时说:"固文献之邦也.康雍之际,他山先生得树楼与马寒中道古楼,并以藏书著闻东南.至乾嘉间,吴氏拜经楼、陈氏向山阁之藏.  相似文献   

7.
聊城杨氏海源阁初建于1840年,因藏"四经四史"等诸多珍卷善本而名扬天下,以其收藏宏富精善而被誉为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文章论述了杨氏海源阁由来及其主人、收藏方式、特色及藏书方法、劫难与新生。  相似文献   

8.
宋代有为皇帝建阁收藏图书和档案等物品的传统与制度,对于这些皇帝殿阁的认识,学界按照今天的观念多称之为藏书楼或档案库。本文通过对宋代皇帝殿阁进行系统深入的梳理,从而认为宋代皇帝殿阁并非简单的藏书楼或档案库,而是整合了图书收藏、档案管理、纪念先人以及嘉奖功臣等功能的综合性纪念馆。  相似文献   

9.
一、新技术革命与图书情报工作的关系1、从图书情报工作的发展历史看图书馆事业是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进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诞生之日起,它就为人类积累、继承和利用知服务。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图书情报工作的革命。纵观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从它诞生到目前为止,大约经历了三次大的革命。第一次是随着生产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变革,应运而生了古代的图书馆事业。它的主要特点是图书的收藏。封建社会里,王公将相及许多私人藏书楼的存在与勃兴是其标  相似文献   

10.
严遨、严谷声父子毕生以古籍文献收藏为己任,搜求、收藏古籍文献30余万卷,其中善本5万余卷,其藏书楼"贲园书库"被誉为"成都天一阁"、"抗战时期的文化客栈"。严氏父子痴爱古籍文献,苦心孤诣地对古籍文献进行搜访、校勘、补正、辑佚、注释,完善古籍文献,创造有效的保护管理方法;以学术传衍为使命,利用藏书刊刻古籍文献;慷慨无私,将私藏古籍文献捐奉国有。他们取得了突出的文献学成就,成为我国近现代重要的文献学家。  相似文献   

11.
李军 《图书馆学刊》2002,24(Z1):41-42
当前,图书情报单位收藏数以万计的文献资料,它是人们脑力劳动创造的成果,是巨大的知识财富.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些文献资源,是摆在我们图书情报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藏书楼是华夏文明的一枝奇葩,虽然具有很大的封闭性,"书藏"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它并非绝对封闭保守,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具备近现代图书馆"收藏图书与提供使用"的基本功能和本质属性。它作为社会和时代的产物,自然无法离开其母体的遗传基因而呈现出一个强健的开放形态,我们绝不能因为它的封闭性,就否定它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3.
图书情报工作与著作权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1年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开始实施.著作权是一项与图书情报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产权,因为图书馆是文献信息的收藏使用中心,所收藏的文献大部分是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图书馆在收集、整理、利用这些文献时,必然涉及到文献的版权问题,所以图书情报工作者必须了解《著作权法》,依法办事.我国《著作权法》实施以来,图书情报界对著作权法的学习、研究正逐步深入,在某些问题上引起了较大的争论,本文试述一、二.  相似文献   

14.
近三年来在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杂志上发表的有关图书分类学的文献大约400余篇,相当于1949——1980年期间发表的图书分类学文献篇数的总和.现分四个方面综述如下.对于诸家之言若有引错或误解之处,笔者致歉在先,并请谅解. 一、关于图书分类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关于图书分类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它的研究对象是图书馆收藏的文献的分类问题”;另一种意见认为:图书分类学的研究对象是图书文献分类原理、方法和历史”.近年来又出现了两种新的见解:一种意见认为“图书分类学是研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国优秀的外交家曾纪泽以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历,为后人所留下了藏书楼"归朴斋",是中国近代当之无愧的私人藏书第一楼,这座珍贵的文化遗产,收藏文献达10万余卷,且种类丰富,价值突出,特色显著,令后人受益无穷,今人正在加强对其研究与保护.  相似文献   

16.
管理图书与管理档案有些近似,所以人们常常将这两项工作视作同类工作,有时就统称"资料管理"、"资料工作",现在又有了更富现代色彩的新名词--信息资源管理.但是,在具体做这两项工作时,不同之处还是很多的.比如,图书馆收藏的图书往往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单元,图书在出版发行时都是成本、成册的,每本(册)图书又多有较好的装帧,因此在保管和借阅时即可以一本、一册图书为单位独立进行.  相似文献   

17.
在湖南省双峰县,有一座晚清时代建筑,这就是近几年才被人们关注的曾国藩故居"富厚堂藏书楼".经确认,富厚堂藏书楼总计藏书达39万册,以藏书数量之多,内容之精博,成为清朝最负盛名的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江南最大的藏书楼.从对曾国藩家藏书籍史料的研究中,可以看到曾国藩在治军、治学、治家的同时终生致力于收藏的另面人生,可见曾国藩藏书思想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8.
科学化和标准化是一切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文献分类工作也是如此.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的文献分类工作是收藏单位各行其事,当时全国并行几个分类法,收藏单位见仁见智,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在文献分类上不统一.这种状态客观上给文献开发和资源共享带来许多不便.进入70年代,国家有关部门认识到这个问题,采取了措施,抽调有关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编制了<中国图书分类法>,于1974年出版了第一版,要求文献收藏单位使用.以后又不断进行修订,至1999年已出版了第四版.又依此分类法形成了"期刊分类表",出版部门以此分类法对出版的图书进行在版编目.由于这一分类法的产生,使中国大陆对新产生的文献分类,在分类法上得到统一,使文献开发和资源共享有了很好的基础,文献的生产单位、收藏单位、使用单位都尝到了甜头,认识到了统一分类的好处.但是,在我国现存文献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文献在使用的分类法上没有统一,即古籍.  相似文献   

19.
宋代私家藏书业大盛,其中不少人属于博学多才的学者型藏书家。他们藏书的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保存和鉴赏的阶段,而是为了研究学问和进行著述。他们对家藏图书进行校勘、编目、辑佚、注释等一系列整理工作,提高了图书质量及其学术价值,促进了图书的流传及其文献价值的充分利用,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典籍。他们总结和丰富了中国传统图书馆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理论,对后世学术产生重大影响。此外,他们开始大规模地收藏和研究金石文献,开辟了图书收藏的新途径,形成了专科之学——"金石学"。  相似文献   

20.
何萍 《兰台世界》2013,(13):124-125
<正>浙江宁波天一阁,是国内外知名的一幢建于古代的藏书楼。该藏书阁的人名曰范钦,明朝嘉靖时期进士,最高官职是兵部右侍郎(等同于当前国防部副部长职务)。天一阁建造于嘉靖四十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四百多年了。因为范钦比较喜欢图书,遂将其集中起来的七万册图书全部收藏在该藏书阁里。天一阁有大量藏书,特别是明朝时期的刻抄本比较多。里面收藏的明朝地方志有271种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