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论赞是司马迁创造的史论形式,其逻辑性、概括性、形象性和抒情性向为历代史评家所激赏.司马迁的史论,博大思精,笔势纵横,说理形象,补纪传之未备,阐深微之旨义,抒个人之感慨,对后代史论产生了深刻影响.欧阳修的史论<伶官传序>弘扬了太史公论赞传统而又有所创新.对此,清代不少评论家都谈到这篇史论与<史记>论赞一脉相承的关系.沈德潜称:"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转引自<唐宋文举要>)刘大魁称:"跌宕遒逸,风神绝似史迁."(<古文辞类纂>)吴楚材、吴调侯称:"两扬两抑,低昂反复,感慨淋漓,可直与史迁相为颉颃."(<古文观止>)应当说,这些文评家是极有识力的.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作的这篇传论,得<史记>风神而不袭其貌,不仅具有卓越的史识,而且以其大气包举的史笔叙事明理,堪称史论之"千年绝调"(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相似文献   

2.
教学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晏殊<蝶恋花>)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科学怪人">是苏教版一篇人选较早的课文,讲述英国化学家开文迪许(也译作"卡文迪什")几件生活琐事,表现了开文迪许默默无闻、潜心科学研究,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的牺牲精神.该文语言平白如话、事例简单、结构清晰、文字干净.从1994年至今,我先后执教三次,每一阶段都因教学理念的不同而产生迥异的教学效果,它就像一个个脚印,见证着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真实地记录了我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征途中走过的蹒跚步履.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有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和杜甫<阁夜>两首诗.关于"荡荡空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通'影',月光."(教材第19页)关于"日暮阴阳崔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影,日光".(教材第43页)这两种解释,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殷鸿炜 《职教论坛》2004,(29):57-58
一、对诚信及诚信意识的理解 顾名思义,所谓诚信即诚实和守信的统称.诚即真诚、诚实,"开心见诚,无所隐伏."(<后汉书·马援传>)信即守信,讲信用,信守承诺,真诚可靠,做到"敬事而信","谨而信."(<论语·学而>)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国民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肖亮 《语文新圃》2008,(2):14-16
导语   美酒芬芳,醇醪味厚,曾吸引历代多少文人墨客畅怀痛饮,尽情吟咏."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青青陵上柏>)--少饮薄酒,尽兴欢娱,这是古诗的风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饮酒长歌,慨叹时光易逝、岁月难驻,这是曹孟德的诗韵."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名都篇>)--设宴饮酒,庆祝出猎凯旋,这是曹子建年少时的襟怀.   ……  相似文献   

6.
张永庆老师在与李震老师"对话"时,曾明确说道:"语文课堂对话不能脱离文本,要从文本出发,从词语出发,从句子出发."(<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6期)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登高)教学实录>中,有一处"对话"与此说似乎并不相合.为呈现"本真",兹谨录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思想.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这里的"和",一义为"适合",但亦可作"和谐"解.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礼"与"和",是互相作用的."礼"的作用,是"和",而"和"也是维系"礼"的重要手段.儒家的思想不仅是道德的哲学、生活的哲学,还是政治哲学."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子贡评价孔子说:"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论语·子张>)这里的"动之斯和",就是能让公众团结一致、同心协力.  相似文献   

8.
曲词鉴赏之疑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知识短文<古代戏曲鉴赏>谈到元曲对仗形式时举例道:"<长亭送别>中的[滚绣球]句句对仗."(183页)事实果真如此吗?<长亭送别@滚绣球>如下(加点的字为衬字):  相似文献   

9.
<孤独之旅>,曹文轩教授敷衍的一个少年在"孤独"的牧鸭生活中成长的故事. 孤独,很大程度上是对人心灵的一种惩创."孤,独也."(<广雅·释诂三>)孤与独互释."百姓有不理者如豪末,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荀子·王霸>)这里说的是幼而无父和老而无子.孤独,还有其他的义项,如:孤立无所依附;独自一个人、孤单;不合群、不喜欢跟人来往,等等.无论是哪一种解说,都是人所难以承受、难以忍耐的情感之痛.  相似文献   

10.
<新会县志>(新会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人物传介绍陈白沙弟子区越:"他善撰诗文,诗风清逸刚健,著有<见泉诗集>十卷."(<新会县志>第1123页)笔者以为有误.  相似文献   

11.
腌(a) 1.副词太. "断不了诗云子日酸风欠,离不了之乎者也腌穷俭."(贾仲明<萧淑兰>第1折)  相似文献   

12.
曹权 《现代语文》2006,(1):109-109
王安石在其<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对此句的翻译是:"……常常是在险阻偏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2000年11月第2版,第159页)在本课"课文说明"有关"词类活用和句式"部分的解说中,也有这样的解释:"险远,险远的地方."(2000年11月第2版,第156页)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关于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的主题,历来是众说纷纭.下面,对众多观点作一描述. 1.朱自清写作<荷塘月色>时,正值蒋介石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黑暗笼罩全国之时.作者自述:"这一年的变动,是人们意想所赶不上的."因而"心中常觉有一点除不去的阴影","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参<教师教学用书>第一册,2003年6月第一版)  相似文献   

14.
"性格在人的个性中起核心作用,它是一个人对待客观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有机结合."(<中学生心理诊断>吴阳昌)  相似文献   

15.
汉代四家诗在解<诗>用<诗>的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功能,这是汉<诗>经学特点的重要表现.这一特点又以齐诗为最,齐诗明确把"匡扶邦家"做为诗学传播的主旨,并将<诗>广泛用于劝谏.然而这一经学化特点渊源何在,一向众说纷纭.文章认为,齐诗的这一经学特征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并肯定了孟子在汉<诗>经学化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汉语教材对词组、"结构"是这样称谓的:"在古代汉语里,表示比较的介宾词组放在形容词的后面(‘苛政猛于虎')"(王力<古代汉语>第455页);"有时候‘者'字用在主谓结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王力<古代汉语>第361页);"(五)关于介词结构的位置……一般地说,以‘为'与'组成的介宾结构以前置为常,(朱星<古代汉语>第148页)"‘于'作介词,组成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形容词的前后作状语或补语,多数用作补语."(大学专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古代汉语>第168页)"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全国自学考试教材古代汉语>第469页1现代汉语早已把词组、"结构"改称短语,可古代汉语这样的称谓一直不变,而且不统一,造成古今汉语的称谓不一致,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7.
"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白居易<庭槐>)相较于政治观点,情感更加普遍而且更加容易令人接受.但对学生的情感的培养却恰恰是两者中较难的.  相似文献   

18.
呵护心灵     
"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的教育."(奥地利教育家布贝尔语)诚哉斯言!教育应该对人的身心给予全面关爱,对人的性灵给予全面滋养,对人的境界给予全面提升.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对教育作过这样的诠释:"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因此,教育首先关注的应是人的品格.  相似文献   

19.
我曾在一篇随笔中指出: "长期以来,在学科研究领域,电大教师似乎集体患'失语症':在各学科的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学术杂志上,电大教师的学术声音非常之微弱."(<学科研究的'失语'>,<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第8期)写这篇随笔是有感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决定在全国电大开展学科论文征集活动,表达一名教师对学科研究的重视的热切心情和期盼.  相似文献   

20.
"阅读是自由的梦."(萨特)相比较于必修教材的散文阅读,<现代散文选读>的阅读就是更为自由的活动.但是,这也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观看完梅兰芳的表演后所感叹的--"中国京剧是有规则的自由运动":现代散文的选读还应该是这样一种有"规则"的"自由"阅读. 选修教学中,<现代散文选读>的阅读指导当然要遵循必修教材散文阅读指导的共同"规则":注重培养整体阅读、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散文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