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坚守和创新这一路径。坚守,是坚守广播的特性和长项,创新是指理念的创新,以互联网指导实践。广播如何创新?本文结合广播电台的实际运营案例,通过对广播节目的观念、定位、内容和人才等四个因素的分析,对广播节目如何实现有效创新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各种新媒体平台的异军突起,新媒体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在媒介市场抢占了一席之地,也让信息传播的渠道和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广播媒体受到新媒体带来的冲击越来越大,广播节目的整体收听率普遍下降,尤其地市级广播媒体的生存发展处境更加堪忧。因此,广播媒体必须寻求创新,利用媒介融合发展潮流带来的各种利好,加快广播节目的转型升级,切实提升广播节目的质量,重新树立广播媒体的行业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深入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其发展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方式,尤其是互联网技术融入媒体后,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改变了包括广播在内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广播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新媒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因此,为了适应传统媒体自身生存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必须加强传统广播市场传播效果的分析研究,发挥广播媒体"权威性与公信力"优势,秉持多元化理念,积极引入新媒体技术,主动探索和创新广播节目形式、发展模式,不断深化传统广播节目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本文结合传统广播的发展历程、广播在传递社会信息的重要性,广播在媒体融合中转型升级的方向,以及如何发挥广播节目的独特魅力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李宏杰  山丽娟  王曦 《今传媒》2012,(7):133-134
在媒体充分竞争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广播节目编辑工作内容和形式不断拓展,在常规节目编辑之外,还包括了广播联盟、报刊、电视及新媒体内容整合编辑任务。广播编辑要适应媒体竞争转型新要求,提高自身技能实现跨界融合,提升政治素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主动策划积极创新,强力整合新闻资源,做优做活节目编排,及时跟踪新闻热点,做强广播评论。通过编辑技能提升和业务突破,打造符合时代要求,彰显广播特色和传媒影响力的广播节目。  相似文献   

5.
陈戈 《新闻知识》2012,(12):33-35
根据媒介营销的三次售卖理论,广播要想抓住受众、广告主,就需要在受众市场、广告市场和自身的品牌推广方面做出努力,而媒介融合为这些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本文首先论述了广播产业媒介融合的必要性,接着从广播节目的创新、广播广告市场的开发和广播媒体自身的推广方面出发,运用实例阐述了广播应该加强与其他媒体的合作与融合,从而能更好地进行广播媒介营销。  相似文献   

6.
吴涛 《新闻传播》2023,(16):140-142
在移动互联网和信息科技,特别是4G/5G网络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的背景下,广播等媒体加快了对移动互联网技术利用的进度,提高了广播媒体的传播效率,使广播媒体传统的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以及受众的接收习惯和兴趣爱好都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广播媒体以及广播节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趋势,广播媒体要与时俱进,加强广播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贴近受众,为受众生产出更多优质的广播节目精品,从而提高广播节目的整体收听率,促进广播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前,网络、博客、播客、手机等新传播手段正在改变着广播媒体的边界,新的技术和传播方式为广播媒体的资源整合、聚合提供了新平台。在新一轮媒体融合变革中,如何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提高广播节目的互动性,成为广播节目制作的重点。本文对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如何结合新媒体技术丰富广播节目的互动方式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手机、互联网等新兴移动端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的地位正在发生着改变.广播节目可视化是当前广播搭乘融媒体快车,摆脱单一表现形式束缚的有效措施.如何使传统广播与新媒体在融合中凸显优势发挥最大效用是媒体发展的方向,本文将寻求如何打破广播工作单向固化流程,探索广播慢综艺与融合媒体的新思路,打造全新可视化广播节目.  相似文献   

9.
童云 《中国广播》2012,(3):13-16
广播节目形态包括节目的主要构成形式、方式和播出状态,与节目类型是不同的概念。广播节目形态的演变受传播理念、传播机制、技术条件、受众需求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节目创新与这些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生态发生了变化,受众收听收看习惯和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利用新技术条件开发新节目形态成为必然趋势,节目形态的衍生和创新是推动广播发展的不竭动力,有利于广播节目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广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代表的中国广播媒体曾一度是我国的中心媒体,但是随着电视媒体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广播媒体因为其视觉形象感缺乏的媒介特征而逐渐淡出中心媒体的地位.但近些年来,由于受众生活方式的转变为广播事业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面对机遇,唯有冷静面对、坚持创新、找寻特色才能为广播节目保持新鲜度,才能持久的吸引受众,使得广播节目能够在受众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1.
自媒体的发展和崛起催生传统广播快速变革,许多广播节目主持人增加了一个身份——广播自媒体人,他们不仅肩负电台节目的工作,还开设微信公众平台或签约某网络广播平台,将自己的有声产品投放在这些集成平台上。传统广播节目和自媒体广播节目虽然存在相互占据收听市场份额的情况,但是两者并不冲突相悖。本文将探讨在互联网、自媒体等新的传播语境下,广播节目传播方式的创新和主持人在其中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体的局限性。创新是事物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广播节目创新是广播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创新的结果决定了媒体的成败。为此,本文从广播节目的现状分析入手,结合地方广播电台的具体创新实例,在广播节目方面、节目受众方面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媒体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各大媒体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新媒体的出现为传统媒体的创新带来了更多可能.作为一种比较传统的媒体,广播在新媒体时代受到的冲击是巨大的,广播编辑业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的是广播节目的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广播编辑业务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异军突起的时代,以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媒介竞争中寻求突围之路。广播节目可视化作为一种生存策略,以媒介融合为基础,顺应媒介发展规律,为广播媒体带来了一线生机。本文通过对广播节目可视化策略的浅析,旨在引起人们对于这种媒介现象的关注,也为广播媒体运营者提供一种新的改革与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罗丹  王丽 《新闻前哨》2010,(10):94-96
满足老年人日益增加的文化娱乐的需求,广播媒体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广播媒体要求受众有闲暇的时间,还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去收听。这也正好符合老年人的年龄特点。本文从武汉地区老年广播节目入手,探讨武汉地区的广播媒体如何应对老龄社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做大老年广播节目市场,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广播媒体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时晨 《新闻世界》2013,(11):62-63
在三网融合的传播大环境下,传统媒介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趋势必须调整自己的战略方针,以便求得更大的发展。经过几年的探索,广播媒体发现长久保持竞争力的有力方式之一,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和其他多媒体技术对广播节目形态进行丰富和创新,使得广播这一传统媒介在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中找到方向和出路。本文将以"魅力897电台"为例,分析当前我国音乐广播节目形态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王欢 《声屏世界》2014,(9):62-64
"传统广播+互联网"模式 "传统广播媒体+互联网"模式是指传统广播媒体自办网络电台,主要表现为传统广播媒体开辟网络站点,通过互联网传送广播节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台网融合"。我国网络广播的"传统广播媒体+互联网"模式经历了传统广播网络版和传统广播自办的纯网络电台(Net Radio)两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张亮  戴婷 《中国广播》2011,(12):66-67
面对媒体市场的激烈竞争,广播节目的生命力越来越依仗于自身的创意与创新。在全媒体时代,广播节目如何发挥自身媒体优势不断更新创新?本文以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爱微博》栏目获得第四届“赢在创意”全球华语广播栏目大赛原创组金奖为案例.阐述和探讨广播节目创意与创新的趋势和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一、 融合新兴媒体, 实现取长补短 新媒体的兴起给广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传统广播必须与网络等新兴媒体进行多方位的融合, 从而实现广播节目和广播产品的再产品化, 可以使资源由多个载体共享为核心内容, 打造不同的载体模式, 共同发挥作用. 这样既能扩大受众覆盖、 提高传播效率、 满足听众需求, 同时还可以融合网络资源, 与新兴媒体保持密切的关系, 长期保持粉丝极高的黏合性和忠诚度, 从而形成网络广播, 以弥补传统广播不能自由选听节目的缺憾. 广播媒体与网络进行有效的合作、 价值的整合, 最终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20.
孙江永 《视听界》2011,(3):97-98
在媒体融合变革中,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提高广播节目的互动性,是广播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