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看似被新媒体所冲击以致失去大量受众,但其实是危机与机遇并存,载体的转移使电视机不再是电视的唯一播出平台.作为新兴媒体,手机为电视这一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新平台.从内容提供商的角度讲,电视节目制作者需要根据新媒体特性创造新的产品形态.传统电视节目必须综合手机媒体的特质,找到适当的内容和形式承载手机电视受众期待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手机电视对电视节目形态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手机电视是利用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作为电视节目接收终端的新型电视传播媒介。其最大特点就是可以随身携带。①作为新兴媒体,手机为电视这一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新平台。从内容提供商的角度来讲,电视节目制作者需要根据新媒体特性创造新的产品形态。将传统电视节目简单搬到手机上是不能发挥应用特性的,必须进行改进和重构,综合手机媒体的特质,有计划地为不同平台设计相应环节,从而构成手机电视新的节目形态。这种节目形态,又是以形式、内容及生产三个层面来构建的。  相似文献   

3.
史剑辉  龙耘 《东南传播》2011,(11):18-20
随着技术的进步、运营模式的完善,手机电视传播内容进一步融合化、交互化;传播渠道更具交融性、选择性;接受终端日渐多媒化、便携化;消费群体更具自主性、多元性:进而形成了强大的融合力,必将推动其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激发其传播效能。本文基于媒体融合、媒体生态视野,通过考察手机电视生态环境、技术进展与运营模式,试图探析当下手机电视产业发展的外在动力。  相似文献   

4.
向俊 《声屏世界》2017,(2):20-22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为分析样本,通过对栏目特质的坚守之困、 栏目品牌记者的流失之困以及栏目网络品牌的拓展之困进行分析,在使当前电视调查性报道栏目的诸多困境逐渐具体化和明朗化的同时,进而提出用"调查性报道"凸显栏目特质,栏目品牌与记者品牌的同步打造和栏目网络品牌的文化建设与延伸等策略,以期为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创优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手机电视发展特点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手机电视业务具有比普通电视更广泛的影响力,它可以把各种信息以更快的速度传递到特定的人群中。据预测,手机电视业务将会获得快速发展,并会形成相当大的市场规模,其发展前景非常可观。手机电视技术特点的移动化与交互化手机电视对于所采用的技术有其特  相似文献   

6.
陈斌 《新闻世界》2010,(8):83-84
由于经济类报道的专业性特质,往往造成新闻报道亲和力不够、报道手法单一的现象。本文以合肥电视台为例,提出了一条探索之路——增强城市电视媒体解读式报道,从而实现经济报道的"有用性、实用性、全面性"。  相似文献   

7.
手机电视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输平台,正日益引起各方关注。它不仅仅是传统电视的移动化,而是以便携性、移动性、互动性和个性化服务为特点,成为融“文字、声音、影像”为一体的全息性新媒体。手机电视具备“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以及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可以说综合了传统几大媒体的优点,被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第四荧屏”。这些特点,同时也为手机电视的内容生产规定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项目背景2012年1月,三星双核双网双待i929手机正式亮相,正值澳网进行时,作为李娜代言首款三星电子产品,i929手机的推广突出代言人形象,并结合了大量的网球元素,塑造产品的高端化特质。传漾科技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参与设计研发并执行此项目,缔造数字营销领域首个HTML5精彩案例。  相似文献   

9.
手机电视产业是广播影视业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无线移动技术相互融合的产物,同时具备了电视的直观性、广播的便携性、报纸的滞留性和网络的互动性,其产业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由于是多种技术和多种媒介的融合物,手机电视具有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技术相关性强的产业特征。这些产业特征使手机电视从一出生便宿命般地产生了技术整合和产业整合的渴望。  相似文献   

10.
王虎  李薇 《视听界》2008,(1):38-40
“东方龙”是国内第一家全网运营的手机电视公司。倘用三个关键词来描述2006——2007年中国手机电视的发展状况,可为”标准”,”赛事”和”整合”。其间,国家广电部门逐步颁布手机电视的行业标准,世界杯、亚运会等重大赛事的手机转播报道强力推动了手机电视市场的成熟,央视、上海文广、中国移动、凤凰卫视的资源整合浪潮更是此起彼伏。面对2008奥运蕴含的市场机遇,新兴的手机电视产业可谓暗流涌动、蓄势待发。  相似文献   

11.
首次进行12小时大型电视、网络、手机直播,首次设计推出系列多媒体融合报道,首次实现文字、图片、视频稿件在同一界面编发,首次直接签发供电视、网站、手机、户外屏幕使用的多媒体融合稿件……在刚刚过去的汶川地震一周年报道中,新华社新组建的多媒体中心精彩亮相,呈现给受众新颖多彩的产品形态,朝着多媒体业态方向迈出扎实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2.
手机电视是媒介融合的产品,作为广电业和电信业新的业务增长点,手机电视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手机电视走进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手机电视的出现是又一次技术改变生活的证明,但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手机电视还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警醒,对于任何媒体和技术,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3.
手机电视:媒介特性与内容产品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强 《视听界》2006,(4):52-53
随着2005年3月上海文广新闻集团获得国内第一张手机电视运营牌照,手机电视作为一种新型视听媒介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截至2006年1月,国内手机用户已达3.8亿,可以预期,在手机完成由2.5G向3G的转换、带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以后,手机电视必将会有一个“迸发式”的高速增长。目前,业界和理论界对手机电视的关注多集中于商业运营模式方面,毫无疑问,这一问题是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手机电视今后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但是,手机电视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内容产品——似乎还少有人系统地研究。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不论采用何种运营模式,最终还是要回到…  相似文献   

14.
手机电视最初出现在日本.随后是韩国。我国手机电视业务于2003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首次在国内推出。从2004年起,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先后推出了手机电视业务试验。由于手机电视具有离散性、交互性、实时性、分众性的传播特点.预计到2007年.中国手机电视业务的用户数将达到505万左右.手机电视年收入将达到18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5.
手机电视:非主流的传播特性与内容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手机电视国内外的现实发展状况的剖析出发,通过对其传播学特性的分析,提出手机电视是区别于传统电视的一种大众化的非主流媒体.在内容建设中,手机电视必须充分体现其非主流化的媒体定位,凸显其私密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寻求与传统主流媒体统分有度的差异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们进入了全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三足鼎立的天下早已被打破,网络、手机报、IP电视、3G……传统媒体网络化,网络媒体集群化;移动手机媒体化,固定电视移动化。无界传播,天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和无线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已经从单一的移动通信终端日渐向即时化、个性化、互动化、大众化的图文并茂、视音频结合的多功能媒介转变。以手机报、手机视频、手机广播、手机杂志、手机搜索、手机定制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手机媒体正在快速崛起。作为一种新兴媒介,手机媒体以其独有的媒介特质深刻改变着传统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王绪  王鸣媛 《今传媒》2006,(9):44-45
如果说几年前,用手机来看电视还只是个很不切实际的梦想,那么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视手机现在已经从梦想变成现实,其产业轮廓也日渐清晰。北京、陕西、杭州、广州、江苏等地的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争先恐后地推出手机电视流媒体业务,为手机用户带来新奇的体验。各地广电系统所属的数字移动公司也正在厉兵秣马,筹划推出以地面数字广播为基础的电视手机业务。根据市场调查机构StrategyAnalytics最新预测显示,未来六年内,手机电视产品的销量将超越传统电视的销量。2006年手机电视产品的总收入预计将达到50亿美元,而这个数字到2010年将升至300亿…  相似文献   

19.
陈虹  聂德芸 《视听界》2009,(4):56-60
新媒体从本质上说无非是新的内容发行平台和分销渠道。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手机电视不论采用何种运营模式和技术标准,最终还是要回到内容产品上来。未来的手机媒体上承载的真正有商业价值的内容一定是为它们量体裁衣的独特内容。未来内容提供商的较量在很大程度上将是制作优秀新内容能力的较量。本文从手机电视的生产方式、内容特点及内容建构三个层面来探讨手机电视的内容产业链。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三网融合的不断推进,新媒体在体育赛事报道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主要探讨了手机电视、手机微博、手机发帖跟帖在2010年的世界杯、亚运会等重要赛事中的表现,并指出手机媒体在体育赛事报道中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