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网络时代政府与媒体沟通的总体特征表现在沟通渠道与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沟通对象多元化与国际化、沟通姿态平民化等方面.而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于:新媒体传播工具使用效率低下、沟通方式简单呆板、沟通效果监督考评机制欠缺、危机预警系统不健全、危机公关意识与媒介素养欠缺等.为此,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与媒体沟通的策略应该是:传统沟通方式与新媒体方式有机结合;尊重新闻规律,加强互动,构建和谐的政媒关系;完善信息公开与新闻发布绩效考评机制;培养公职人员的公关意识和媒介素养等.  相似文献   

2.
张超 《东南传播》2010,(8):36-38
风险社会的到来对政府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危机潜伏期的预警传播,对政府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及成功处理危机事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密切关注危机预警系统及传媒动向,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同时应该增强危机意识,建立畅通的危机信息传播渠道,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3.
对于危机传播.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但综合来看.“所谓公共危机事件传播(简称‘危机传播’),是指针对公共危机事件,运用大众传媒及相应手段,对社会进行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传播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干预和影响,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不管是危机前的信息预警,还是危机爆发后的新闻发布和公众沟通.抑或是危机后期的形象修复等,无一不需要调动一切信息传播手段来进行处理。因此,英国学者迈克尔·里杰斯特一针见血地指出,“只有进行有效的传播管理,才能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这是对危机传播本质特征的精准把握。  相似文献   

4.
徐文强 《今传媒》2016,(2):58-59
良好的政府舆论形象是政府权威、公信力和执行力的重要保障.公共危机管理对政府舆论形象的塑造根据政府控制危机的能力呈现出完全相反的趋势.为保证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能够有效塑造良好的形象,政府必须拥有并充分协调和发挥六大机制,即完善的法律体系机制、有效的预警机制、优秀的危机管理人员机制、明确的权责体系机制、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和良好的沟通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5.
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崛起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提高危机公关应对能力,建立良好的危机沟通机制,才能合理解决危机,塑造良好形象。本文通过对河南兰考火灾事故中当地政府的危机沟通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在应对危机事件时存在着信息沟通不畅通、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危机公关意识缺乏、新闻发布绩效考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地方政府应当从以下方面完善危机沟通机制:危机潜伏期做好危机预警、危机爆发期积极应对媒体与社会舆论、危机扩散期与媒体积极沟通引导舆论、危机消退期进行自省并重塑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6.
《信息公开条例》与危机传播的磨合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某种程度上讲,危机管理其实就是信息传播的管理,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具有"预警功能,协调功能,稳定、反思功能",但这些功能的依赖基础是信息公开.我国危机事件与信息公开之间的关系,从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旧闻、无闻"报道原则,到后来的"统一管理,统一口径",到逐步"开闸放水",再到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和汶川大地震的及时透明报道实例,说明我国在危机传播上逐步迈向了开明与科学.  相似文献   

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网络舆论表达及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玮 《新闻世界》2011,(9):143-144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并在网络舆论上引起重大反响。网络舆论表达既起到了信息及时传播与监督作用,也带来了诸多“谣言”式负面效应。政府等公共部门预先沟通机制与预警管理水平非常关键,应加强与大众沟通以及建立起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应对制度。同时媒介在社会责任、引导方式与途径等方面应承担正确引导舆论的重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政府面临的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越来越多,流言的传播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健全完善的政府信息发布机制,是有效遏制流言与谣言传播的关键措施,对于减弱危机事件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力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试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应用相关传播学原理,分析政府信息公开对流言传播产生的重要控制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鹿奶粉事件"反映了媒介对突发危机事件预警责任的缺失.媒体作为人类社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信息感应系统,应该及时对公众履行它最基本的信息告知功能.建立媒介预警机制,促进媒体信息公开,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崛起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提高危机公关应对能力,建立良好的危机沟通机制,才能合理解决危机,塑造良好形象。本文通过对河南兰考火灾事故中当地政府的危机沟通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在应对危机事件时存在着信息沟通不畅通、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危机公关意识缺乏、新闻发布绩效考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地方政府应当从以下方面完善危机沟通机制:危机潜伏期做好危机预警、危机爆发期积极应对媒体与社会舆论、危机扩散期与媒体积极沟通5I导舆论、危机消退期进行自省并重塑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1.
赵秋杰 《今传媒》2012,(7):50-51
我国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往往与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加之新媒体的出现和应用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模式,政府更应该重新审视自身的信息传播观念,在依据公共危机事件四阶段理论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和应用新媒体,建立和巩固与大众传播媒介的联系,保障公共信息的公开透明和及时全面,才能最大程度上提升政府自身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网络危机事件由于全媒体的互动性、瞬时性和广泛参与性而变得爆发迅速,影响深远。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政府应当加强对网络危机事件的政务公开,及时、准确发布网络危机事件信息;建立有效的网络发言人机制;完善对网络危机事件的引导机制,以期对网络危机事件的舆论管理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3.
突发事件中的政府新闻发布效果评估是目前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全面提升新闻发布绩效的重要环节.西方学者在风险社会与风险沟通、危机传播与政府危机公关、政府绩效评估等诸多方面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分析思路和理论框架.不同的理论架构相对于现实操作层面而言分别具有不同的关切点,风险社会与风险沟通理论着重于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警、预防与应对准备,危机传播与政府危机公关理论着重于事件进程中的危机应对与处置,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着重于事件结束后的恢复与学习效能.三个层面的相关理论共同为建构政府新闻发布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提供导引.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社会,如果发生社会危机事件,一旦政府、媒体失语,谣言就会出现并迅速增殖,绑架公众,破坏社会稳定。然而谣言止于公开。政府、媒体有责任为危机事件辟谣,在事件传播中要及时公开告知公众事实,更要与公众制造共识。  相似文献   

15.
田瑞敏 《传媒》2015,(14):76-78
新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的海量性、互动性、即时性和复杂性直接考验着新时期政府信息发布的权威性、政府的执行力与公信力,以及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它迫使政府重新审视自身的社会常态治理能力、危机公关能力及与公众的位置关系等重要问题.落实政务公开,加强公共参与,建立政府与新媒体的良性关系,建立政府的新媒体回应机制,以及构建科学立体的网络舆情应急体系,是新媒体语境下政府形象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李云雯 《青年记者》2012,(17):10-11
政府网络传播是政府利用网络媒介进行的公共信息传播,是政府与公众之间一种双向沟通的信息传播方式.①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政府传播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一元走向了多元,由宣传走向了传播,政府传播的目标也逐渐指向了政府信息公开、电子政府建造、公共关系建构,社会危机处理与政府形象建设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马玉宁 《新闻世界》2013,(10):319-320
近年来我国的突发事件频发,从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SARS)、2005年黑龙江省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2011年广东乌坎事件、2012年宁波Px项目等等,这些突发事件不仅屡次检验政府在突发事件中的危机公关能力,也促使政府建立新闻发布机制与社会大众沟通。本文通过梳理我国突发事件中信息公开与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针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制度提出政府新闻发布策略。  相似文献   

18.
网络的飞速发展,对危机传播的信息公开机制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时代危机传播的信息公开机制主要包括:信息的即时公开、真实公开、深度公开、多渠道公开和制度化公开。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汶川地震中信息公开的状况及其传播效果,并在动力机制的层面上分析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外动力。SARS与汶川地震这两大公共危机促成了信息公开的跨越式发展;信息公开是公民制度化参与民主的新渠道及机制;政府信息公开可促成信息资源的有效使用,更是政府危机管理中话语权的所在;信息公开制度是能满足个体理性并最终达成集体理性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社会有关公共危机的事件频繁发生,这对政府服务功能的提升提出了严峻挑战。当前通过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信息传播体制与信息传播环境之间出现了不想适应的问题,由此不断构建和完善政府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机制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一方面,通过构建完善的危机信息传播机制有利于政府应对危机管理谣言的传播;另一方面能够有效传递信息,帮助政府在短时间内控制事态的不良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