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文献,这个古老名词,是二千多年前,由孔子所提出。《论语·八佾》篇里说:“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但是,文献究竟是什么东西?代表的名物范畴是什么?其本质涵义何在?孔子并没有进行解释或作出规定性的描述。多年来,人们在机械地接受和传统地沿用文献概念的同时,也在历史地分析和考查处于春秋时代孔子的文献心态和文献观念,以探讨和研究文献的本质涵义。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文献形态的衍变,文献自身发展的复杂过程以及处  相似文献   

2.
“文献资源布局”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文献资源的布局是国家对有价值的文献搜集的完备程度及其在地理区域上的宏观配置。这里对“文献”一词的概念必须搞清楚。“文献”一词及其原意出于孔子,始见于《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微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微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微  相似文献   

3.
一、文献定义的历史演变 文献一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国内,文献一词最早见于孔子在《论语·八佾》中的一段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能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说这段话的意思是:他懂得夏代、殷代的制度,但不了解杞国和宋国的制度,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对这段话,后人的解释颇多,但长期流行的是汉郑玄和宋朱熹的观点。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文,典籍也,献,贤也。”可见文献的原意是两个概念,即典籍与宿贤。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训为贤,指广博多闻,熟悉掌故的人,因为古人治史,一方面靠文字记载,一方面借助口耳相传的资料,因此“文”与“献”(贤)都被视为史料。 宋元之际,文献概念的含义发生了一些变化,专指有价值的图书文物,其外延有所缩小,贤的意义退化。这个时期的马端临,首次以文献一词命名著作作了《文献通考》一书。他在此书自  相似文献   

4.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的这段话,说出了文献资料的重要性。资料,是历史前进脚步的印记。它不仅是研究历史的基础,也是研究当前现实问题的依据。整理和编修教育史志,尤其要以高度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广泛搜集和深入研究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5.
《论语·八佾》记载:孔子有感于时势,很想发掘夏商二代的礼乐文化传统,“斟酌损益,以为世制”。但他最后终于只能发出意味深长的感叹:“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给历史留下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一、中国文化传统中经典和经典解释的地位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具有传统的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传统的形成,而没有传统,也就没  相似文献   

6.
“文献”本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追溯我国“文献”一词的最早出处,现都以《论语·八佾》篇的记叙为渊源:“夏礼吾能言之,(木巳)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说的“文献”是什么意思呢?长期以来一直成为史学界争论的问题,现在又引  相似文献   

7.
古籍文献资料是一座知识的宝库,在各高等院校都收藏了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料,如何开启这座宝库,是高校图书馆开发文献资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古籍文献资料的范围中国文献历史悠久,从甲骨文算起,已有三千五百年历史。"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径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径也。文献不足故也","文献"的概念在这里是  相似文献   

8.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样一段: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标点均照录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最后一句话,诸家标点有异:故《书》传、《礼记》自孔氏。———曾贻芬、崔文印著《中国历史文献学史述要》4页“追迹三代之礼……《礼》记自孔氏。”——…  相似文献   

9.
歌唱的意义何在? 古人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这段话表明歌唱是人的内心情醇的直接表现,是语言诉说的升华,它比语言更能抒发人的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10.
启发式教学探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发式教学是我国孔子在教育史上的一大贡献,至今兴盛不衰,逐渐形成世界性的一大教学原则,以至一个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众所周知,“启发”一词原出自《论语·述而》,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十三经注疏》何宴(三国·魏)“集解”引郑玄注曰:“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说则举一隅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邢(宋)疏曰:“此章言诲人之法。启,开也,言人若不心愤愤,则孔子不为发明……”①朱嘉在他的《论语集注》里注曰:“愤…  相似文献   

11.
古人说话讲究辞令,写文章讲究文采。子曰:“言之无主席,行而不远”,一部《论语》,不但是儒家思想的源头,其语言之精炼,含蓄,也是十分值得称道的。  相似文献   

12.
体态语言是入的身势语或手势语,它通过诸如面部表情、举止、身段、眼睛、仪表、动作神态等表现形式,使人产生情感或情绪上的体验并引起共鸣。《史记&#183;乐书》记载:“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即可视为体态语言。正确合理地使用体态语言,以弥补“言之不足”的局限性,对教师来说,对课堂教学来说,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宋珂 《考试周刊》2010,(25):233-233
体态语是人类古老的交际形式。人类早就学会了手势、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这一丰富多彩的“语言”。正如《礼记·乐记》所云:“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文,足之蹈之也。”可见,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体态语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现在很多人都以为“三思而后行”是孔子的主张,其实这是误解。恰恰相反,孔子是反对三思而后行的。我们不妨看看《论语》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见《论语&#183;公冶长第五》。)这段话的意思是:季文子要三次考虑以后,才去做某一件事。孔子听到这事,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译文出自人民文学出版社《论语通译》。)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5.
现行高中文言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入文中“异乎王子者之撰”一句的“撰”字,课文注为:“撰,具,才能,指为政的才能。”这个说法来源于魏何晏的《论诗集解》,他在注中引用西汉孔安国的《论语训解》的解释:“撰,具也,为政之具。”宋代邢员对此作了进一步说明,他在其《论语注疏})中说:“撰者,撰具也。未敢言其志,先对此辞言已之所志异乎三号者所陈为政之具也。”对于孔、何这个训释,历代聚讼纷法,王力先生在其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文选注中仍在沿袭孔、河之说:“撰,才具(才干),指从事…  相似文献   

16.
一、古诗词与音乐的关系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古诗词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文学样式。《诗经》三百零五篇,篇篇都可合乐歌唱,所以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司马迁也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毛诗序》云:“诗言志,言之不足,则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相似文献   

17.
《诗经》有云:“言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不足,歌咏之。歌咏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声语言虽然是我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但它也有言不尽情,词不达意的时候。许多语言难以表达的情感就可用“态势语”来表达。所谓的“态势语”,就是用表情、眼神、手势、姿态等交流思想的语言,也有人称之为“体态语言”。课堂教学是人类信息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态势语”和“有声语言”、“文字语言”平行存在。它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条宽畅通道和重要载体。课堂上,教师用微笑的表情和恰当的眼神向学生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在教学中就能收到强化、交流、激励等效果,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释“论语”     
在教读《论语》选文时,经常有学生问:“论”为何要读作“lún”?“论语”是什么意思?这部著作为什么要以“论语”来命名?有些老师对这些问题或者各持一说,莫衷一是,或与学生一样,不知所以。而广西民族出版社《〈论语〉赏析》一书的解释是:“《论语》就是孔子的论和语,论就是议论,语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觉悟。”这纯属妄加揣测,不得不予以辨正。  《论语》之“论”之所以读“lún”,是因为此处它是个通假字,其本字即古体字是“仑(lún)”。《说文》段注:“论者,仑之假借。”“伦、论字皆仑会意。”那么,“仑”又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19.
一、《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所居地位 《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应该说是居于首要的地位。《论语》中有不少孔子的言德之语。他常叹“知德者鲜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最忧虑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因此,他在教学中最重“德教”。并以“君子”的标准要求学生。孔子最称赞子产的君子之道四大品德,这就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些都体现了论语中孔子主张的为人道德至上,育人道德第一的思想。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奉”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人就是孔子所说的“成人”,即“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培其智,修其德,养其勇,习于艺,再加上礼乐之文,就可以成为一个完备的人了。孔子还指出:“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孔子强调“成人”主要是德.德是“成人”的起码条件。  相似文献   

20.
《论语·子罕》篇里有这样一段话: “子曰:吾有知乎能?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端而竭焉。” 对于这段话,旧注只是说到孔子的如何谦逊,对于鄙夫如何的穷尽心力;而至于如何解决鄙夫的问题,则涉及甚少,只是说“终盟本末,上下精粗,无所不尽”而已。 至清焦循,对于这段话作了一番疏证。他在《论语补疏》中说: “此两端,即《中庸》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之两端也。鄙夫来问,必有所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