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国庆  张丽宏 《记者摇篮》2004,(9):63-63,36
传统的电视制作者与接收者的关系是单一的.电视是积极的、主动的影响者。观众是消极的、被动的接受者。而当电视发展的脚步进入到二十一世纪时.市场经济正成为全球范围内一股主导力量.商品作为一种普照的光投射到各个角落.电视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变为一种工业产品出现在人们面前。这时.观众与电视的关系更像顾客与自助餐  相似文献   

2.
袁玲  李蔚 《新闻前哨》2004,(6):47-48
随着电视市场化的转型,中国的电视文化由宣教文化逐渐向娱乐文化转变。一时间,电视的娱乐倾向越来越严重。哪家电视台的娱乐节目做得好,哪家电视台的收视率就高。 于是,电视这个媒体面临着一种尴尬的局面:为了迎合、取悦观众,电视的内容在文化品位上不断降格。但是,可以看得到的结局是,它的尴尬最终会让  相似文献   

3.
浅析大众文化背景下的电视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文化被认为是继印刷文化之后的又一种新型的人类文化形态。它具有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的特征,因此被认为是大众文化的代表。电视制作人正在以大众文化的视角为观众提供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  相似文献   

4.
李兴仁 《新闻知识》2007,(10):74-75
长期以来,舆论界和学术界对电视这一客观的文化存在及其文化身份给予了种种感性或理性的界定:"电视文化是通俗文化"、"电视文化是消遣文化"、"电视文化是娱乐文化"云云。但是,任何一种单一的说法都不足以定义电视文化。同时,对于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弹幕"俨然成为了国内的一个热门话题,在ACG视频网站平台上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青年亚文化后,又将"弹幕之火"燃烧到电视媒介的平台上。但是电视究竟能否成为下一个弹幕文化的生产引擎,仍值得存疑。本文从网络视频弹幕的文化内聚力谈起,分析了视频弹幕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并分别对应电视的受众特点和媒介特点,浅析了弹幕文化在电视媒介上寻求落脚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2011年,“网络春晚”喷涌式地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电视台、青海电视台集体亮相.这一方面是电视传媒在观众对传统“春晚”出现审美疲劳之后为了争夺收视率和影响力而采取的一种应对举措,另一方面也是在网络影响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电视文化与网络文化互通、共融的结果.本文从“网络春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网络文化与电视文化...  相似文献   

7.
吴健 《新闻前哨》2005,(5):54-54
电视理论界、电视工作者如今对电视观众的研究日益兴盛,纷纷从收视率、观众审美心理等不同的研究视角与思路,揭示出电视观众特性的不同层面。那么电视节目与电视观众之间的纽带究竟是什么?现有研究成果大都承认电视的首要功能是文化功能。就本质而言,电视节目与电视观众之间是种文化关系。  相似文献   

8.
电视镜头将生动的、具体的、典型的画面形象展现给观众,使观众从中获得新闻信息、科学文化知识和“美”的享受。本文结合笔者从事电视新闻报道的工作实际,就如何利用电视镜头宣扬传承古城的灿烂历史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9.
电视社教节目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多数体裁都可以在这个空间施展本领,多种叙事手法都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展示魅力。近几年,电视荧屏上时代意义鲜明、立意深刻、艺术精湛、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社教节目佳作越来越多,丰富着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面对缤纷绚丽的电视荧屏,怎样才能创作出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吸引观众收看的电视社教节目,契合观众的需求,提高收视率,不仅是电视记者生存的需要,更是一份责任。  相似文献   

10.
王澍 《声屏世界》2000,(6):33-34
电视综艺节目自八十年代初出现以来,其文化定位始终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是阳春白雪呢,还是下里巴人?定位的不确定性使得电视综艺节目的创作者无所适从,难以突破整体构架上的局限和美学追求上的偏狭,也难以满足观众日新月异的口味。一八十年代初,人们刚历经十年动乱的阵痛,文化生活非常贫瘠,电视这种新的传媒一出现,就吸引了众多的注意力,不约而同地对电视综艺节目存在着一种神圣、高尚、精英的认知,认为其内容、结构一定是能登上大雅之堂的“雅文化”。在这一时期,电视综艺节目几乎等同于电视文艺晚会,也就是“用先进的…  相似文献   

11.
赵民 《新闻记者》2007,(6):81-82
英国学者古德温与惠内尔编著的《电视的真相:电视文化批评入门》,被编者自称为“第一本介绍有关电视机构、文本和观众全貌的电视入门教材”,也是欧美许多新闻传播专业的指定教材。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文化,究竟有哪些特性与特征?如何认识与运用它们,以推动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呢?这里,试从六个方面予以概括与论述。1.传播范围最广、受众人数最多的电视文化电视是当代所有传媒中效应最广泛、最普及的载体,它的视野无界,受众人数最多。电视文化是通俗文化,且俗中有雅,深入浅出;不论文盲文豪,不分年龄性别,不管你是平民百姓,还是国家元首,在电视荧屏面前,人人平等,个个均为观众;不分上班下班,无论私人卧室或者公共场合,电视文化都能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据外电与新华社20世纪90年代初的分别报道,美国70…  相似文献   

13.
娱乐是电视文化的四大功能之一,通过收看电视获得休息和消遣,这是民众普遍的一种生活方式。电视给人们带来娱乐的这种广泛性,决定了电视节目必须从满足观众多层次.多方面的要求出发,努力做到丰富多彩,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电视文化仍处在不成熟期,这普遍反映在传播的非自觉性和眼光的短浅上,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不深入探索观众潜在的深层需求和新的节目形态。电视传播应该在顺应当下的社会文化心理的基础之上,走人性化传播的路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地方电视节目在特色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电视节目只有依托本地特色文化,充分发挥电视媒介手段,才能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并在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社交电视:传统电视的社会化生存及其网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媒体形塑观众的收视习惯,也造成观众对传统电视的疏离,但传统电视媒体又借助网络社交视频重聚电视用户.“社交电视”通过社交网络重建电视观众群,其“弱关系”的“信息桥”功能为电视从业者积累社会资本与职业声望,也使电视观看行为不再孤立和封闭,为电视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收视选择、收视体验与技术应用平台.  相似文献   

17.
周笑 《视听界》2010,(4):37-41
当人们日渐习惯无区别地对待任何一块电子屏幕,无论背后联接的是电视、电脑或手机,这意味着传统电视受众迟早将转变为视频用户,成为推动三网融合不可抗拒的内在动力,实现从电视技术、电视内容到电视市场的全面拓展和深刻变革。本文多角度探讨了视频用户的内涵及其对电视业的深刻影响,它促使着传统电视向视频媒体进行全面转换。电视机构的最佳策略是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双向适应过程中不断创造机会,因地制宜地理解并应用“免费使用”和“用户中心”两大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刘奕 《新闻窗》2009,(2):98-99
电视作为传播现代信息和文化知识的有效载体,通过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直观而生动的形象表达,使观众在短时间内接受到更多更新的内容,看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主持人作为电视连接观众最直接、最能沟通情感的人物,要想在电视栏目中表现自己的才华、气质和语言特色,使之产生的艺术魅力更能吸引观众,其现场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电视主持人的现场意识主要包括主持人形象设计的定位、主持风格的定位及主持人的角色意识。  相似文献   

19.
当下.电视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文化形态.成为改造社会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力量。然而,电视对文化的影响并非只有积极作用。许多有识之士早就指出,收视率、销售量等市场营销术语引入“电视文化生产”.其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异化。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相似文献   

20.
吕鑫 《采.写.编》2022,(6):170-17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视行业受到较大冲击,观众市场被短视频以及网络视频软件冲击,为了重回市场,增加竞争力,更多电视台开始转型,开始策划拍摄纪录片记录生活和祖国美好河山,重新吸引观众的兴趣。电视纪录片的拍摄不但需要硬件支撑,还需进行总体规划和布局,不但需要策划总监设定创作场景,还需摄影师技巧高超,本文将从电视纪录片创作技巧和摄影技巧两个方面进行展开介绍,为提高电视纪录片质量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