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边疆开发的重要时期,为我国辽阔疆域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人口迁移作为边疆开发中的重要现象,是衡量开发程度最重要的指标.根据史料估算出了清末归绥城市的人口数量,分析了城市的人口构成,在整体上认识了清代归绥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2.
归绥城在清代边疆内地化背景下建立的蒙、汉、慢3座文庙,不仅是重要的祭孔设施,而且从意识形态的层面加强了对蒙古地方各族官民的统治,为边疆内地化提供了文化支持.清廷修建文庙更多地是基于教化各族居民的需求而非理性的城市建设,加之塞外多民族杂居,文风欠佳,归绥城的文庙不论在择址上,还是在规模与空间布局方面,多没有达到规制要求.蒙、汉、满3座文庙作为归绥城空间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归绥城的文教区、城市天际线以及街道名称等人文环境起到了一定的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3.
清代,大量汉人涌入内蒙古地区,为了方便管理,清廷开始在今天的呼和浩特设置新的管理汉人的政府机构,归绥道由此诞生。随着机构的不断发展壮大,其管辖范围由最初的一个归化城厅,发展到清末的十二个;行政级别由归化城理事同知,发展到归绥道;归绥道下辖的各个厅之附属机构、职权范围都不断拓展完善。归绥道在其变化过程中,虽然复杂曲折,但是其总的历史趋势是不断进步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清代是我国边疆开发的重要时期,在边疆地区,特别是城市空间内中出现频繁的民族交往。民族交往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运动过程,由多层面共同构筑,并且在交往过程中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有必要从不同层面上细致考察。本文以清代的蒙古地区的归绥为例,尝试着对多民族汇集的边疆移民城市空间内的民族交往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剖析,从而对民族交往过程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有清一代幕府盛行,对社会各个方面影响深远,它既是一种政治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于清代幕府的研究,海内外学者颇为关注,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清代幕府即进入了学者的研究视野.截止目前,对清代幕府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起步阶段(1930-1978年)和发展阶段(1979-现今),每个阶段都体现出不同的研究特征.对清代幕府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和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泉州在历史上的"温陵"、"刺桐城"、"葫芦城"、"鲤城"等别称均可看作城市意象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后两者明显地体现出了取象比类在城市意象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目前,关于城市意象的研究多集中于对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等元素的研究,然而从泉州城的案例来看,中国古代城市别称作为城市意象的特殊表现形式也不能被忽视,尤其是像"取象比类"这种隐藏在文化现象背后的思维方式更应该得到注意.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现状及与融城意愿、社会排斥感知的关系,使用《儿少主观生活质量问卷》和城市生活感知问卷,以贵州省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调查发现,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不高:一半以上的流动儿童不愿意融入城市,三分之一的流动儿童感觉受到过城里人的歧视;对城里人排斥的感知越高、感知到的学校不公平现象越多,主观幸福感越低。  相似文献   

8.
清代东北是个旗民二元体制社会.顺治康熙年间,牛庄城守辖区与海城县辖区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经过二百多年的变化,特别是附近驻防城和州县的设置,牛庄城守辖区与海城县辖区逐步重合.  相似文献   

9.
根据人口普查资料,1982-2000年中国工人、农民两个职业的变化情况说明,这两个职业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流动.这种流动主要体现为:(1)农村青年离开农村,改变农民的职业身份;(2)原来的工人大量流失;(3)农民与工人职业的变化体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4)工人、农民身份的变化与人口迁移流动紧密联系.目前的这种社会流动模式存在着比较大的隐患,如果对这种模式的缺陷认识不足,就可能产生一些不利于社会长期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厅"是仅在清代长期并较广泛存在的一种地方行政建置形式,由其而出现的厅城群体,无疑在清代全国城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厅城作为一个整体,在普遍具有的"难治"与"过渡"两大特征的基础上,按照性质和功能又进一步可将之分为边疆类、经济类和内地战略要地类三大类型。三类厅城各自都有突出的特点,在三个有一定联系但也有明确分野的方向上,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社会经济发展与转型、区域以至全国城市网络体系发展与完善、边疆与内地的持续拓展开发等清代城市时代形成的推进,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