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建设"数字校园"工程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校园"工程是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学校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校务、电子教务、远程教育保障等信息系统,以及信息化分院、教研室、班级,最终形成一个体系完善、功能健全、组织有序的数字信息体系,从而逐步实现校内育人环境和部分社区教育环境的信息化.  相似文献   

2.
2013年是北京大学计算中心成立第五十个年头,也是北京大学信息化、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由数字校园、电子校务向智慧校园、智慧校务建设迈进的崭新一年。  相似文献   

3.
教育信息化作为我国信息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教育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基础教育领域,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具体体现,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方兴未艾。究竟什么是数字校园,如何准确理解数字校园的内涵,如何正确把握建设数字校园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灵泰克数字校园综合应用平台”包含的系列软件全部基于灵泰克软件开发包设计,包括“信息发布平台、数字教学平台、校园管理平台、校长网上办公环境、教师网上办公环境、学生网上学习环境”等六大子系统和辅助新课程改革所需的支撑模块,如教师教学评价及学生成长电子档案等,从而构成了十分完整的数字校园应用体系,在此基础上学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旗帜下,如何利用技术手段破解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难题?电子书包、电子白板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异军突起给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怎样的波澜?数字校园平台的建成是否意味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6.
方正科技电脑公司最新推出“方正新数字校园整体解决方案”,是当前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方案 ,它包括教学平台、管理平台、信息平台、支撑平台等四大平台。教学平台是校园网的中坚部分 ,包括“多媒体网络教室”、“虚拟 Internet环境”、“奥思课件制作”、“网络考场”、“电子备课”等产品。管理平台有效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包括“校务通”、“校长助理”、“班主任工作台”和“网络家长会”等解决方案 ,帮助学校对校内各项事务进行全面高效管理。信息平台包括“电子阅览室”、“视频点播”、“校园网站”等方案 ,充分实现了校园内知…  相似文献   

7.
校内机构和岗位设置是高校各项工作得以组织和运行的架构基础。组织架构基础服务平台为各类智慧校园信息化应用提供机构分类、机构关系、岗位职责与权限数据,是智慧校园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化基础服务平台。为促进学校机构、岗位、人员配置等信息向智慧校园信息化虚拟世界的实时性、自动化、全面化推送更新,华南师范大学结合自身实际,自主设计和开发智慧校园组织架构基础服务平台,充分挖掘和发挥组织架构的潜在价值,为网上办事大厅、企业微信号、电子印章平台等公共服务体系、各职能部处的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化应用的运行,提供机构和岗位权限实时变化信息,指导更新信息化应用的岗位人员和权限信息,以信息化手段实现高校工作运转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移动终端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成熟,电子书包在推进基础教育数字校园建设中优势显著,但是依然面临着许多技术和观念上的问题与挑战。为了增进对电子书包的了解,推动电子书包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本文详细分析了电子书包的体系框架、应用现状,提出电子书包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3G通信网络环境下校园信息化创新模式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3G移动通信网络对校园教育信息化的影响和变革,分析了3G网络环境下,数字校园、移动学习等校园信息化创新应用模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同时提出基于当前3G网络,校园信息化应用中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校园定义 校园信息化(数字化校园)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使用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数字校园从广义上讲就是指学校的信息化。数字校园将是一个全新的育人环境,它的出现将深刻地改变整个校园的生活方式,乃至人们受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数字校园的建设是和教育公平的发展一脉相承的。第一代数字校园反映出朴素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应用观,是教育机会均等的诉求与体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要求和现代化进程对教育公平的一种期望,是一种最低水平的教育公平观的体现。第二代数字校园反映出了双重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应用观,是由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质量提升的双重任务引起的。第三代数字校园反映出了新型的环境观、资源观和应用观,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提升教育质量的迫切要求。数字校园的建设任重而道远,目前还处在第二代数字校园建设中。第三代数字校园,是一种概念,要实现还需要很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12.
组建高效的数字化校园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后提出了"数字校园"的概念。"数字校园"即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和信息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提高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互联网+教育"为主线的教育信息化事业不断蓬勃发展,利用互联网、电子书包等多媒体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常态,教育信息化2.0是顺应社会环境应运而生的。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各中小学校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教育教学条件创建数字校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迎接新挑战和新机...  相似文献   

14.
高等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策略--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之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衡量高校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数字校园建设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文章论证了我校数字校园建设的可行性,构拟了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和体系,阐述了数字校园建设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我国数字校园建设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逐年提升。数字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受到高校和中小学的青睐,很多学校开始付诸建设数字校园。当前我国数字校园研究主要集中在规划设计、建设与部署模式、数字校园中的新媒体与新技术应用、应用与评价、管理体制与机制、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绿色与生态数字校园7个方面。总体看来,从技术角度对数字校园进行的研究较多,从管理学、教育学和系统科学等视角进行的研究较少,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数字校园的研究重心正在从技术视角向管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视角转变。  相似文献   

16.
学校是社会进步与学生成才的重要载体。随着信息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构建"智慧型"校园,继续加强把学校作为主体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构成部分。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智慧校园的内涵与优势,最后还描述了支撑智慧校园建设的几种比较重要的技术,分别学习情景识别与环境感知技术、学习分析技术、数字资源的组织和共享技术。  相似文献   

17.
数字校园是以网络(校园网与Internet)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课件、素材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相似文献   

18.
数字校园是以网络(校园网与Internet)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课件、素材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档案管理趋于数字信息化管理的前提下,高校新生电子档案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份档案有必要进行统一化、规范化的管理与使用。本文就目前高校新生电子档案的产生过程、使用情况、存在问题进行初步的介绍与分析,明确高校电子档案的重要性和信息化下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主要载体。在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建设"智慧型"校园,不断推进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信息化进程,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数字校园的缘起、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智慧校园的五个基本特征和定义,认为智慧校园是数字校园的高端形态,是数字校园发展的理想追求。文章最后提出了支撑智慧校园建设的五种关键技术,即学习情景识别与环境感知技术、校园移动互联技术、社会网络技术、学习分析技术、数字资源的组织和共享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