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澜教授指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语文是充满人性、人情、人文气息的学科,本文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对生命化的语文课堂做出如下思考:加强情感美育,唤醒学生的生命激情,让学生发现、欣赏生命之美;饱含深情厚谊,充满人文关怀;营造和谐氛围,促进对话生成;多元解读文本,彰显学生个性。  相似文献   

2.
马志宏 《文教资料》2009,(7):123-125
语文教学--在对文本进行多元性解读过程中,应把"我-你"师生关系与文本"主体间性"的解读活动通过"对话"连接起来,使文本解读更加活跃,更加深入,更加富有创造性,这样才能赋予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揭示文本全新的潜在意义.本文就此从四个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生命意识是对客观事物在解读、摄取与改造等方面的潜在灵智与内心诉求,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态度、感官认识,形成良好的生命观。本文就分析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从朗读、对比、对话、读写等教学方式入手,探讨了如何将"生命"种在学生的心中。  相似文献   

4.
生命化教育在未来教育前行过程中势在必行。本文以教育实践为依托围绕教育理念、教学对话、文本解读三方面对语文教育过程中生命化教育的实施进行浅论。  相似文献   

5.
"人本立场"和"生命取向"表征着语文作为人文课程的价值之维。这一价值维度将我们由"工具语言观"导向"生命语言观",让我们从生命的角度理解由听说到读写的内在逻辑,进而思考文本解读的生命过程。  相似文献   

6.
"人本立场"和"生命取向"表征着语文作为人文课程的价值之维.这一价值维度将我们由"工具语言观"导向"生命语言观",让我们从生命的角度理解由听说到读写的内在逻辑,进而思考文本解读的生命过程.  相似文献   

7.
李燕红 《现代语文》2005,(10):76-77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教育开始转向以学生为本,开始注重学生的"智能形成"与"个性发展",开始关注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个体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和欲求.语文教学具有浓厚的人文性、鲜明的形象性、强烈的情感性,这就为语文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提供了宽广的天地.下面笔者着重从古诗教学的角度来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8.
余光中先生说过:"中文乃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常在,必然汉魂不朽。"由此可见,中文之重要,语文教学之重要。相比其他学科而言,语文教学更能彰显一种生命的情怀——对生命的关注,对生命的感怀,对生命的敬畏。一、用生命拯救生命  相似文献   

9.
语文学习过程是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是个体生命逐步完善的过程。学习语言,即成人的开始,即生命的成长。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国语不是训治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当下的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功利性的理念影响下,往往片面强调以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学的掌握为核心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所获得的文化修养,淡化了以生命的全面提升为核心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早在民国时期的国文老课本上就明确提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生命敏感,对任何生命都具有悲悯之心,但以往语文学科教学却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或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生命意识的培养、生命价值的树立。在语文教学越来越追求动态生成,对教材进行多元化解读的今天,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更应提倡师生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对生命的敏感和尊重,生命意识应该成为语文个性教学的应有追求和目标。  相似文献   

11.
新课改如拂面的春风,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然而,静下心来审视语文课堂,扎扎实实的语文训练少了,课堂上的琅琅书声少了,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被大量挤占。语文教学似乎已经偏离最终目的,偏离语文教学的本色。那么如何实现"原生态"的语文教学,为学生生命教育服务?文章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马晓莉 《中国教师》2013,(12):69-69
<正>语文学科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情怀,语文教学是证明生命存在的独特方式。聋生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与追寻具有独特性,因此教师可通过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引领聋生感悟生命价值,体验生命意义。一、注重阅读积累,打好"生命之基"生命之基"是为聋生打底的基本语文素养,包含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能力及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聋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新旧知识的同化和  相似文献   

13.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创造,赋予生命的事物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语文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一组以"生命"为主题的课文融进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引发了师生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4.
@鲍静静:2012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为《生命的意义》,从道德、励志、文化、哲理、审美到生命的转变,期待着语文教学摒弃应试的粗糙与价值观的浮华,贴近生活的质朴,关注学生心灵。针对考生,高考语文显然向他们提出了"独立之人格与自由之思想"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与道家对人之生命意义的解读有其自身的立足点和理论模式。儒家将个体、社会之人的生命意义分别规定为"仁"和"礼";道家将个体、社会之人的生命意义分别规定为以"见素抱朴"为目的的个人修养和以"无知无欲"为目的的社会实践。儒道两家对于人之生命意义的解读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这一结构在中国哲学、文化、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生命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第17课<生命的壮歌>一文中的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一群羚羊为了躲避狩猎队的捕杀,在一只老羚羊的带领下,纷纷用死亡架起一座座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这一座座"生命之桥"以获生存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丛滨 《辽宁教育》2013,(3X):50-51
<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工作,德育为先。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德之基础不夯实,德之大厦堪人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之核心,是教育之本。"学校作为加强和提高未成年的思想道德的前沿阵地,肩负着艰巨的任务,学校德育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一个学生的将来。八十中人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育德之路,以生命教育浸润校园,让校园焕发生命的气息。  相似文献   

18.
徐曼宇 《文教资料》2009,(25):62-63
语文教育以"文学"与"人学"为主要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正视生命的本相,关注生命的细节,追求生命的深度,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的国文课本上就明确提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生命敏感,对任何生命都具悲悯之心.但以往传统的语文学科教学却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或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生命意识的培养、生命价值的树立.在语文教学越来越追求动态生成、对教材进行多元化解读的今天,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更应提倡师生对生活的切身体验、对生命的敏感和尊重,生命意识应该成为语文个性教学的应有追求和目标.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命的唯一性和有限性,能够深入思考个体生命的价值,以便能够更好地在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应该体现出生命教育的载体功能,通过学习,拓展学生生命的长、宽、高。本文将通过一篇散文《淡竹》的教学案例来解读生命教育在具体教学中的细微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