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殖民化”是对现代社会各种弊端进行病理性分析的著名论断。他通过改造“生活世界”的概念及分析其结构功能,探讨“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原因和解决途径,立足于在交往合理化中实现“生活世界的合理化”,解决现代社会危机。其思想的理论贡献和理论缺陷同在。  相似文献   

2.
论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教育与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起初,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有教育,教育融入社会生产与生活之中。后来随着专门教育机构——学校的出现,教育与生活开始了分离,并且越来越表现为一种隔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斯宾塞提出了“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观点,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主张,当代哲学大师胡塞尔与哈贝马斯则从现象学的角度论述了“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这些都为当今理解“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是哈贝马斯包罗万象的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性根源于现时代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理解,在形式上由文化现代性构想及其自我确证构成,其实质内涵规定并塑造现代社会和生活世界的现实状况。对现代性的不同理解是哈贝马斯和后现代主义者思想分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哈贝马斯“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论的提出及形成过程,对哈贝马斯为解决“生活世界殖民化”问题所提出的交往行动方案进行了评价;指出这一理论在认识现代西方社会症候中的重要意义,同时批判了哈贝马斯交往理性中存在着过于夸大语言作用的倾向,以及偏于理论理性而弱于实践理性的不足;主张引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观,丰富、发展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从而既科学地解释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5.
评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批判的社会哲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理性联盟系统”。哈贝马斯从自身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观察问题的立场出发,在对胡塞尔生活世界的现象学分析与改造的过程中,突显了理性的现实性;在对伽达默尔语言理解理论的研讨与修正的过程中,突显了理性的批判性;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的诠译与继承的过程中,突显了理性的重构性,从而在对不同哲学思想观点的取舍抑扬的肯定的否定中,形塑出哈贝马斯以“理解”为核心、语言为本,溶社会批判理论、普遍语用学、社会进化理论为统一构架的“交往行动理论”。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有着悠久的传统,同时也是贯穿哈贝马斯学术思想发展始终的一个概念。他的前期市民社会理论主要探讨了公共领域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并据此展开对资本主义现实的猛烈批判。后期理论中,随着系统与生活世界范式引入和对系统入侵导致“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分析,哈贝马斯通过普遍语用学建构的交往行动理论论述了晚期资本主义生活世界的重建,并以此为基础构筑了他的话语民主式的激进民主政治理想。然而,他的市民社会理论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它的现实效度。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关系问题以及全球化条件下民族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已成为全球化理论研究的核心话语。哈贝马斯通过对民族国家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剖析,以交往行为的“合理化”和“话语伦理”的建构为依据,阐述了“民族国家主权终结”的主张,并且对终结后的未来社会蓝图作了创造性的推测,提出了建立“世界公民社会”的理想。他的主张和理想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哈贝马斯的“主权终结”思想又与唯物史观相违背,他的“世界公民社会”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他强调的人权高于主权又在一定程度上为霸权主义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张力。事实与规范的张力衍化出了商谈理论,而生活世界与系统的张力,则为哈贝马斯关于社会进化的理论奠定了基础。本文通过梳理哈贝马斯行为交往理论中的生活世界与系统之间的共存与侵蚀关系,进一步观察生活世界与系统之间的张力,并从中发现哈贝马斯社会进化理论的新意与态度。  相似文献   

9.
交往行动理论是哈贝马斯的代表作之一。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交往理性,和与之相对的认知-工具理性的概念。以及生活世界与系统的世界,这是在两个不同的层两种社会的概念。本文将围绕此两个方面,简单阐释哈贝马斯早期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陈志刚 《教学与研究》2004,11(11):16-22
哈贝马斯在反思韦伯和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批判的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主体间性为中心的交往理性思想,试图以交往理性的发展来克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哈贝马斯对微观生活世界、政治异化的分析是对马克思的有益补充,但他误解了马克思的实践思想,错误地批判了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因为没有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局限于语言哲学的范畴,哈贝马斯自己也没有摆脱意识哲学的困境,其交往理性思想最终不过是一种乌托邦。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特征“此在在世界之中”,将世界问题和人的问题联系起来,又通过此在这一中介把世界现象最终同存在问题勾连起来。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是存在关系。海德格尔“言说观”:以词语创建存在。海德格尔的“言说”观是建立在对传统语言观批判的基础之上。海德格尔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以“诗意的存在”重建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有声的聚合与无声的聚合两个声部的奏鸣形成其语言之思的复调性。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中国文学史》是钱基博的一部力作。该书主要有"经世致用"下的保守主义思想、独特的"现代中国文学"观及文史结合三个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民族主义思想存在着客观公正与价值取向的内在张力、文化民族主义的价值取向以及开放式的世界民族主义观三个面向,体现了传统儒学与近代西学二者无法分割的交错缠结。  相似文献   

13.
从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的人本原理出发,可推出其在应用伦理学领域的体现在于对人生的关怀,即对“生命、生存、生活”的关怀。“生命、生存、生活”是马克思人类学哲学的基本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这就是“三生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三生教育”是教育观念的重大创新,把它建立在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基础上是至关重要的。人本理性哲学与“三生教育”是深度相关的,是“体”与“用”、根与叶的内在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三姑六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其形象反映了晚明的社会风貌和百姓的生活场景,折射出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在文学中的伦理意蕴。"三言"文本中各个"三姑六婆"形象,一方面具有趋炎附势、唯利是图、违背封建伦理道德的性格特征,体现出她们的悲剧命运是由其低下的社会地位和金钱观念、强烈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统文学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某种妖魔化,并以此突出冯梦龙反对封建道德束缚,提倡人欲,但不赞成纵欲,淡泊贞节观念等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和谐"的新视角解读了"香格里拉"的内涵,即一个充满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及人自身内心世界和谐的社会蓝图。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社会"就是与时俱进了的"香格里拉"。而集聚"和谐社会"三大特征于一体的丽江便把"香格里拉"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16.
《风萧萧》超越了“爱情传奇”与“间谍传奇”的范畴,徐圩在现实与想象交织的世界里追寻着一种自由、浪漫并且充满哲理的人生.自由的人生观——对人生理想状态的探寻成了主人公人生轨迹的最终归宿.《风萧萧》中浪漫化的表达方式,诗意哲理化的人生,“爱”之观念的诠释和升华,集中归纳了主人公在漂泊一生中的理想征途.人性的健全发展、人类理想的自由生存状态的追寻构成了主人公的最终宿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宏观视域中借鉴各类理论资源来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强调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如《易经》的元思维方式来理解文明史进程,具体则分析德风东渐与异国资源之侨易的关系。通过从德国文学之东传到中国的过程变化来呈现文化转移的复杂面相,辨析"原相变形"与"向度变型"的区分与意义,进而提出侨易学观念可以作为比较文学理论的学术资源。这要把握三点:1、凸显《易经》的思维,就是"易"为天下之恒理的几层关键性含义。2、强调"侨动"过程的重要性,也就是主张物质位移的枢纽性意义。3、尤其注意"侨-易"之间的二元关系。  相似文献   

18.
张喆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2):116-118,124
与科学世界图景中的水概念不同,语言世界图景中水的概念化呈现出自己的特点。通过对以水为关键词的搭配为语料对水进行的概念分析发现,英语中将水概念化为动物、人、有固定外形的物体和无固定外形的物体。尽管其概念化呈现出无序性和非逻辑性,但反映出在英伦民族意识中对水这一概念的初始认识。  相似文献   

19.
实施“三生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生命理念、生存能力与生活观念的基础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生命教育实施是大学生基础素质培养的前提,生存教育实施是大学生基础素质培养的关键,生活教育实施是大学生基础素质培养的保障。应形成由生命教育实施、生存教育实施和生活教育实施“三位一体”的“三生教育”实施模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大学生基础素质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进城与返乡体现了一种双向的"嵌入"过程:进城——带着"乡土惯习"嵌入城市生存环境的过程;返乡———带着"市民惯习"嵌入乡土社会环境的过程。其中,进城过程体现了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规训与再社会化,而返乡过程体现了农民工对乡土社会的重塑。这一双向的"嵌入"过程能否成功进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化进程能否顺利完成。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研究农民工群体在这一双向的"嵌入"过程所面临的"社会屏蔽"与障碍,关注其在城市和乡土中的两个不同的生存世界,呼吁社会更多的关注农民工群体,并努力解除对农民工的结构性排斥,营造一个和谐共生的生存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