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运用IsoMed2000型肌力测试系统,选择60°/s和240°/s,对23名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健将级9名为A组,国家一级14名为B组)支撑腿和进攻腿髋、膝、踝屈伸肌群各项等速肌力指标进行测量。探讨优秀散打运动员支撑腿和进攻腿髋、膝、踝关节等速肌力特征,分析两腿的肌力差异,判断肌力平衡、关节稳定,运动员等级水平对肌力的影响。结果:国家健将级散打运动员双侧下肢髋、膝、踝关节等速肌力及稳定性显著优于国家一级运动员,支撑腿主要体现力的有效传递及稳定性,进攻腿主要体现屈伸肌力大小。  相似文献   

2.
采用德国IsoMed 2000等速肌力测试仪,对17名健将(健将组)和18名一级(一级组)男子举重运动员进行双侧髋、膝和踝关节60°/s、120°/s、180°/s和240°/s向心、离心(每种角速度5次)测试。探讨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下肢关节不同角速度等速肌力的特征,比较健将与一级组间差异,对健将组下肢关节相对峰力矩与相对专项成绩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建立抓、挺举与峰力矩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的髋关节相对伸爆发力与相对抓举呈高度显著正相关,髋关节中速(120°/s)、膝踝关节相对伸爆发力与相对抓举呈中度显著正相关,而踝关节相对屈绝对力呈中度显著负相关;髋关节相对伸爆发力与相对挺举呈高度显著正相关,左膝(挺举弓步腿)相对中速(120°/s)、爆发力和踝关节相对爆发力与相对挺举呈中度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运用CYBEX NORM等速测力系统,对两名健将级女子速滑运动员左、右腿髋、膝、踝三关节的屈、伸肌群进行了向心运动形式的肌力测试,并根据需要对左、右腿膝关节还进行了等速离心测试,以便找出两人运动学差异的内在动力学原因,为改进技术提供动力学依据。同时描述了速滑运动员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力矩曲线特性,进行深入探讨。测试结果:两名运动员的髋关节肌力发展不平衡;快速运动中,二人膝屈肌的肌力水平较差;二人踝关节伸肌群在适应较快速度收缩能力方面较差。  相似文献   

4.
对男子跳高运动员下肢肌力特征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对男子跳高一、二级运动员下肢肌力的测试分析,发现两者表现出以下肌力特征:一级运动员踝关节向心肌肉力量训练效果不佳;一级运动员的两腿膝关节和踝关节伸肌离心肌力矩显著大于二级运动员;与向心肌力相比,一级运动员更具有膝、踝两关节离心肌力的优势。建议在训练中,不仅要提高运动员下肢的蹬伸力量,更要增强下肢的退让性肌肉力量。  相似文献   

5.
膝关节、踝关节是径赛项目运动员下肢发力最主要的两个关节,它们肌力的大小、用力的和谐程度决定了运动员在跑动时的实际效果,特别是短跨运动员。这两个关节的每次发力对步颖、步幅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步频、步幅又是决定跑速的两大因素,因此,了解运动员膝、踝关节肌力的大小,重视膝、踝关节的肌力训练是改善径赛圳练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上海田径队短跨运动员膝、踝肌力进行测试和分析,进而  相似文献   

6.
分析我国优秀20公里竞走运动员下肢关节肌肉力量平衡状态及其对运动过程中髋膝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在我国6名参加2008北京奥运会20公里竞走运动员中,男子分别以4.13m/s和4.31m/s,女子以3.63m/s和3.89m/s的不同速度下,进行Qualisys红外远射运动技术测试和下肢髋膝踝关节在60°/sec和240°/sec速度下屈伸等动肌力测试,分析运动员肌力的不平衡特点及其与髋膝踝关节在水平和垂直位移的关系.研究发现:6名竞走运动员两侧髋膝踝关节屈伸肌力不平衡;下肢髋膝踝关节肌力越大,运动过程中关节越稳定;下肢肌力的不平衡直接导致了运动中下肢同名关节角位移的差异.我国优秀20公里竞走运动员下肢髋膝踝关节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下肢同名关节肌力越不平衡,在支撑阶段其同名关节角位移的差异越大,运动中关节的稳定性越差.  相似文献   

7.
运用Isomed2000 等速力量测试与训练系统,对国家短道速滑队13 名主力队员左右腿膝、踝关节屈伸肌群进行肌力的等速测试,通过峰力 矩值找出国家短道速滑队队员膝、踝关节肌肉群肌力的整体情况和个体差异,为未来的训练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短道速滑队队员 整体膝、踝关节肌力发展不均衡,个体差异显著;膝、踝关节左右腿同名肌肉群肌力比较均衡,个体具有一定的差异;膝、踝关节屈伸肌群力量协 调;整体膝、踝关节肌力在快速和高速运动状态下肌肉工作能力较差,不利于运动员运动成绩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膝关节、踝关节是径赛项目运动员下肢发力最主要的两个关节,它们肌力的大小、用力的和谐程度决定了运动员在跑动时的实际效果,特别是短跨运动员。这两个关节的每次发力对步颖、步幅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步频、步幅又是决定跑速的两大因素,因此,了解运动员膝、踝关节肌力的大小,重视膝、踝关节的肌力训练是改善径赛训练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上海田径队短  相似文献   

9.
《湖北体育科技》2017,(12):1062-1066
目的探讨跳水项目运动员的力量素质特征,以期更好的完成力量训练。方法通过对广东优秀跳水运动员下肢膝、踝关节及躯干屈伸肌群等速肌力测试及三维测力台SJ、CMJ测试,测定跳水运动员各肌群肌力水平。结果跳板运动员与跳台运动员在年龄、身高、体重方面有着显著性差异,其基本规律为男板>女板>男台>女台(P<0.05);跳板运动员与跳台运动员在关节等速肌力水平、三维测力台SJ、CMJ测试结果上有着显著性差异,其基本规律为男板>女板>男台>女台(P<0.05);膝关节的屈伸快速力量比例在0.60左右,踝关节则在0.40左右,低于世界标准;相对于体能项目,跳水运动员受到年龄、体重等因素影响,力量水平一般,快速条件下膝、踝关节耐力水平一般,躯干耐力水平较好。结论跳水运动员下肢薄弱肌群为膝关节屈肌、踝关节伸肌、躯干伸肌,同时膝、踝关节屈伸比值过低,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沙滩排球训练对运动员膝、踝关节肌群肌力的影响,沙滩排球训练周期前后,对我国12名兼职沙滩女排运动员的膝、踝关节肌群进行了BIODEX肌力测试。结果表明,沙滩训练后,膝关节屈肌群快肌纤维的爆发力,伸肌群快肌纤维的最大力和爆发力,踝关节跖肌群慢、快肌纤维的最大肌力和爆发力增长有显性意义,这是沙滩训练后原地纵跳成绩提高的重的肌力原因。  相似文献   

11.
肌肉力量增长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对肌肉力量的研究成果,综述了肌肉力量增长的不同机制。  相似文献   

12.
全面性力量训练中的几个解剖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肌肉的配布,及肌肉的工作等方面讨论了全面性肌肉力量主训练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实时数据采集板和计算机技术,以及VisualC++编程工具,研制了人体背力、握力肌肉力量数据分析系统。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快速采集人体背力、握力肌肉力量数据,并以图形显示人体肌肉力量变化过程。同时,可计算人体最大肌肉力量Fmax、Vmax、STkm等测试参数。由于系统采用中文界面设计,具有操作简便、测试数据精确、图形分辨清晰等优点,为更精确分析人体背力、握力肌肉数据,以及专业运动员的机能评定和全民健身、康复医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智能化的分析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中华武术中桩功作为武术基础功法在武术基本功练习中必不可少,其锻炼效果有目共睹,文章通过对20名参加健美专业课学习的中北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分组实验,在其他条件尽可能相同如教学内容、锻炼强度、锻炼次数、锻炼时间等的前提下,对武术桩功在健美运动中力量方面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研究,实验证明武术桩功在健美锻炼中能够有效提高肌肉力量,且肌肉围度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用电刺激方法训练肌肉力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刺激是现代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之一。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教练员对电刺激及在肌肉力量训练中应用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的综述:1.电刺激训练肌肉力量的效果;2.电刺激提高肌肉力量的机制;3.电刺激训练方案;4.未来的研究。本文旨在为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人士提供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多个世界上知名度较高的举重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及数据,证明举重不只是可使身体健美,对防止肌肉萎缩及骨质流失等均起着十分奇妙的作用,特别对中老年人来讲,是一种十分奇妙和有效的力量锻炼。  相似文献   

17.
肌肉力量测量方法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文章首先简要地介绍和讨论了与肌肉力量测量方法有密切关系和应该明确的几个基本问题,即关于肌肉收缩的五种基本形式,关于国际上肌肉力量分类的研究结果,关于绝对力量、最大力量、快速力量、起动力量、爆发力量、反应力量、力量耐力等定义。然后,介绍了用于肌肉力量测量的实验室和运动场测量方法。其中,就基本测量指标、基本测量仪器、基本测量要求和注意事项、各种仪器和测量方法的优点及主要不足等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有关肌肉力量训练水平的检查与评定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肉疲劳后,被动(Passive Recovery,PR)、主动(Active Recovery,AR)、振动(Vibration Recovery,VR)和冰敷(Cryotherapy Recovery,CR)等不同恢复方式对肌肉表现(最大肌力MVC、爆发力MP、肌肉激活程度sEMG)和力学特性(肌肉硬度MS、肿胀程度SD)的影响及差异。方法:20名身体健康的普通男性大学生为受试者,平均年龄(20.4±2.3 yrs.),平均身高(173.5±3.4 cm),平均体重(68.7±3.9 kg)。先测量非惯用手肱二头肌的SD、MS、MVC和sEMG,之后进行肘关节屈曲45°/s向心与离心收缩运动直至疲劳,再进行后测。其后以随机方式进行其中1种恢复,10 min恢复后立即进行后测,各恢复方式间隔7天。以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SD、MS、MVC和sEMG在不同检测时间点的差异及恢复效果。结果:10 min VR和CR均有约15%的力量恢复效果,其中VR介入后sEMG的恢复效果显著高达(32.50±16.10%)。另外,CR可以缓解疲劳后的SD,但AR后SD(28.51±2.79 cm)显著高于疲劳前(27.93±2.93 cm),且MS(11.14±1.58 mm/2kg)相较于疲劳后(11.59±1.40 mm/2kg)也显著下降。结论:CR与VR均可有效帮助疲劳后的肌力恢复,2组间恢复效果无显著差异;同比之下AR则无法改善肌肉疲劳的恢复,甚至造成SD增加且MS降低。  相似文献   

19.
交变负荷训练法对肌肉力量训练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自制振动台为干预手段,对下肢肌肉进行力量交变负荷力量训练,研究交变负荷力量训练对肌肉力量增长效果的影响。方法:将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男子跳远运动员10名,随机分为“交变负荷训练组”和“传统力量训练组”,两组共接受8周训练,每周3次,实验前后一周内利用测力台和B iodex对原地纵跳能力和下肢三大关节屈伸肌肌群的一般、快速力量和缓冲力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振动刺激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受试者的原地纵跳能力,下肢三大关节屈伸肌肌群的一般、快速力量和缓冲能力,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交变负荷力量训练法能有效地提高肌肉力量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大学生长时间一侧肢体等动力量训练后,测定该侧和对侧肢体的力量变化,探索一侧肢体运动后对对侧肢体影响的生理效应。为以单侧肢体运动为主的运动项目产生的身体效应,单侧肢体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方案的确定以及力量迁移现象的证实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