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地处北半球温带地区,一年的气候大体上四季分明。四季即春、夏、秋、冬,这样的气候特征,年年周而复始。而一年中又分为二十四节气。那么四季与二十四节气是怎样划分的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就是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的时刻,就是春天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立秋的来由     
《课外阅读》2009,(16):M0002-M0002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它具体地反映了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和气候关系。各地农民在应用二十四节气的过程中,结合本地气候情况来安排农事,充实和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  相似文献   

4.
张燕 《今日中学生》2023,(27):22-24
<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我们的祖先根据天文气象以及四季更迭,将太阳周年划分为基本等长的二十四个时间段,即二十四节气。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据二十四节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与自然和谐相处。新华社推出的纪录片《四季中国》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巧妙展现了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及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5.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极其密切,尤其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配合得最为恰当。广大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用谚语和诗歌形式记录了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播种期、收获期,农作物生长发育及农业灾害的关系。如: 1.农作物播种期与二十四节气水稻:早稻“清明浸种立夏插秧”;“清明到,把稻泡”[江苏]。  相似文献   

6.
<正>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就是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的时刻,就是春天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春回  相似文献   

7.
吴春玉 《班主任》2013,(8):27-28
班级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发展教育的载体,活动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我充分利用"十分钟班会"阵地,开展"农历芦苇"主题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二十四节气常识,积累有关二十四节气知识,提高组织活动的能力,感受一种诗意的栖居。一、活动计划,抓紧一条线索"农历芦苇"主题系列活动紧紧抓住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线索,根据四季变化进行设计,通过诗词赏读、谚语积累、绘画剪纸、歌曲舞蹈、摄影阅读、影视观赏等形式,尝试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8.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的独特创造,是黄河流域人民认识地球运动与季节变化、农事活动关系的经验结晶,为天文学作出了伟大贡献。二十四节气实际上表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时到达的位置。地球公转一周是360°,每转15°是一个节气,所以全年共二十四个节气。每两个节气相隔15日多点儿,每个节气都有比较准确的公历日期(如图),可以在日历上查到。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是四个季节的中点,这期间的季节特征最鲜明。以上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二十四节气…  相似文献   

9.
《师道》2014,(1):62-62
一月份是一年中天气最寒冷的时候,二十四节气本,月有小寒、大寒,此节气降水稀少,有寒潮、大风天气,气候比较干燥,易患呼吸系统疾病,是易感冒季节,也是纪念国际麻风病防治日。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长期研究舒适度、舒适气候的基础上,利用全国最近30年整编气候资料,采用了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四季旅游舒适气候进行了分区研究.最后得出了我国四季旅游舒适气候区的分布.  相似文献   

11.
"生命·实践"教育学是扎根于现时代、学科、实践,扎根于教育学家执着求索的精神而生长出来的一株富有时代气息和中国特点的教育学新苗。民族地区中学"校园四季·民俗诗词"主题活动的整体设计以自然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及其背后连接的民俗诗词文化为主线来策划学生活动,从多维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同时促进学生对民俗诗词的认知与传承。  相似文献   

12.
品赏节气     
苗得雨 《成才之路》2009,(21):91-91
农历一年之中,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二十四节气,名字取得好,有的如实相告,有的绘声绘色,令人品之,意味无穷。农历的十二个月,分成四季,四季分明。一季三个月,一个月两个节气。有时遇闰月。或早点。或晚点,“三月清明不见花。二月清明老了花”,就是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3.
<正>“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精华。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一年四季,春花、夏日、秋月、冬雪轮转,无论世间发生了什么,时光的脚步总是井然有序地前行。伴随着四季的更迭与轮回,孩子们在幼儿园也经历了三个春夏,他们对季节与节气的了解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发深刻。在这三年里,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关注自然、探索自然,也越来越热爱自然。  相似文献   

14.
二十四节气是自然之道,是劳动人民在四季更替、五谷轮回中积累的智慧。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也称冬节、亚岁等,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民间还有吃饺子、吃冬至汤圆、吃冬节丸、捏冻耳朵的节令习俗。将这一传统节日融入幼儿园课程资源,不仅能够让孩子们整体感知、了解苏州地区的冬至习俗,感受吴文化中的“烟火气”,也能加深孩子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了解,增进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5.
《福建教育》2022,(3):4-5
<正>编者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等各领域。“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  相似文献   

16.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语文课程中开展节气教学,沿着二十四节气的路线,引领学生读节气歌、填节气表、过节气日、做节气卡以及诵读节气诗文、撰写实践习作,进行语文综合学习,使学生了解节气气候现象,体验风俗人情,感受节气文化,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中国人以农耕生活为主,二十四节气便是农耕生活中每年循环往复时的珍贵节点。它们源于天文历法、气候物时,与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等社会生活相关,内涵丰富,紧贴自然。每个儿童都可以从二十四节气中去感知生活的变化,感受不同时节的生活情境,把它们内化为生活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古代二十四节气创造者究竟怎样理解太阳的周年运动?二十四节气究竟如何被命名?古代二十四节气通常被称为“二十四气”,二十四个节气名称中不仅反映出“两分”“两至”与“四立”构成的“八节”是结构性存在,而且以冬至、夏至为核心存在着一个对称的阴阳结构。更重要的是,二十四节气称谓中还包蕴着以水的变化联通四季,以寒暑为枢纽,以水气湿燥为表象的反应古人对水之三态变化认识和想象的水系列,这个命名体系中有关气的变化与“太一生水”之间存在同构关系,其背后有深厚的中国哲学气的思想、阴阳的思想、水的本源论思想作为支撑。这个结论提醒我们,时间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最根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二十四节气的创立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2000多年来成了中国各地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直至现在它对安排农业生产仍有很大意义。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我们在学习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内容时,常有这样的疑问:“二十四节气是阴历还是阳历”?“节气如何在生产和生活中起指示和预告作用”?“节气的习俗是怎样的”等等。下面是有关二十四节气的问题诠释。一、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二十四节气可能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黄河流域,以后不断改进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阳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  相似文献   

20.
余灵婕  高歌 《英语广场》2023,(32):11-14
《四季中国》纪录片讲述了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故事,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优秀之作。好的影视作品离不开高质量的字幕,而字幕翻译作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渠道尤为重要。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基于生态翻译学理论,从三个维度探究译者的适应与选择,发现《四季中国》的字幕翻译做到了多维度适应,能够有效传递重要文化内涵,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