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人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请以“夜”为题,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相似文献   

2.
《木兰诗》是一篇经典课文,深受师生喜爱。教学这一文本时,绕不开分析花木兰的形象,但是很多教师简单地将花木兰的形象界定为“英雄”,失之偏颇。文章从界定什么是“英雄”、什么是“巾帼英雄”入手分析课文内容,辨析《木兰诗》背后的故事,最终回归文本,指出将花木兰形象界定为“巾帼英雄”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3.
被誉为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双璧之一的《木兰诗》(另一篇为《孔雀东南飞》)可谓脍炙人口,久诵不衰。诗中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的形象。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一个“奇”字上。  相似文献   

4.
张希林  东辉 《下一代》2009,(5):16-19
为学之道十一:学而不厌 孔子在《论语·述而》篇自省自言道: “默(沉默,不出声)而识(zhi,记住、牢记,潜心思考)之,学而不厌(本义为绝食,引申为满足、厌烦),诲(教导、教诲)人不倦(疲倦、倦怠),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于”,介词表所对;“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  相似文献   

5.
《老山界》是一篇红色经典作品,从修辞学角度解读“我”的视角,从语用学角度解读“我们”的视角,再从“我”与“我们”视角的交错、融合来感受红军战士的品格与红军部队的精神品质,从而引导学生体悟长征精神,追寻“红色”情怀。  相似文献   

6.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写过这样一则教育叙事:我想请大家读读一位学生写的关于我“笑”的片段,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以下“微笑教学”。写这篇作文的是一位六年级的学生。我的命题是《我尊敬的一个人》,没有让学生写我的意思,但他写了我。不过,题目改成了《于老师的笑》。……一天,于老师讲《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看到“金鱼”二字,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许许多多的金鱼形象,红的、黄的、黑的、白的……于是不由自主地拿起笔在课本上画起来。一条、两条、三条……忽然笔不听使唤了,画不动了。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于老师把我的笔给摁住了。我用手捂着…  相似文献   

7.
题目一我眼中的“君子” 请以“我眼中的‘君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相似文献   

8.
《与周瑜相遇》是一篇对历史改写的佳作。小说围绕“如何看待英雄”展开情节.得出不倒的英雄是神,神不配称英雄,英雄就该倒下的结论,最后表达了钟情于世俗生活的观点。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首先,将“我”的着装和周瑜的着装做了对比。“我”身着白色睡袍、乌发披垂、赤着足。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着装的对比暗示了“我”是远离周瑜时代的局外人,拥有那种“平常”心态。也许正是这种角度,。“我”才能更客观地表达自己对“英雄”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3月23日 晴 我的好朋友姓“信”名“心”,即“信心”,于2007年3月23日,我考试失败后离我而去,到现在已经整整一年了。  相似文献   

10.
学科评估所谓何物?于你,它也许是陌生的“他者”;于我,却是几段切近的“姻缘”,我是一步一步走进学科评估的“内心”,发现它的“智慧”。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篇传统教材,《师说》的教学已有不少人作过成功的探索。我教《师说》,只抓了四个字,即“师”、“愚”、“圣”、“学”。这篇文章的题旨是反对轻视师道,提倡尊师重道。故此四个字中,“师”是最主要的,是“主帅”,“愚”、“圣”、“学”三字则是其“兵卫”。  相似文献   

12.
填字游戏     
《初中生学习》2011,(7):79-79,75
横向:一、南北朝的一首叙事诗,诉说花木兰的故事;二、日本女星,丈夫是反町隆史;三、吴晗的剧作,对它的批判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篇风格清新的散文,作者的笔法甚是了得,不仅把做米糕的工艺写得轻松自如,还动用多种感官来感受现场的气氛,甚至还忙里偷闲写了像爷爷和“我”一样的来买米糕的祖孙们。尤其是小孩儿们关于蚂蚁的争论,更是童趣盎然。而吃完米糕后收拾“残局”的场景,则运用了漫画的笔调。瞧,“我”脸上满是糖渣儿的狼狈相,爷爷比划“大”米糕时在空中画出的一段圆弧,妈妈和奶奶不让“我”吃米糕的理由,夸张而不失真实,朴素中带着幽默,情味浓而又妙趣生。  相似文献   

14.
问灵魂     
《素质教育》2006,(4):48-48
四川高考作题:生活中。有许多疑问。有人好问。有人不好问。以“问”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到底什么是人的魂?说白了,就是人的某种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老夫子的魂;“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元帅的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白的魂;“我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杜甫的魂。  相似文献   

15.
“体罚”学生已被明文禁止,但当前,“心罚”学生现象不容忽视。学生不遵守课堂秩序,该怎样进行教育?据传,某小学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老师以“我真气愤”为题,让全班学生写一篇作文来“笔伐”这个学生。这个孩子由此产生了很大心理压力,茶不思饭不想,一到学校便萎靡不振。  相似文献   

16.
一天,翻开报纸,一篇学生的“优秀”习作展现在我的眼前。作的大意是:小作遭遇鼠患,特别对夜间的鼠叫深恶痛绝,于是决定用盆捕捉。他在盆内擦少许油,放上香的食物。不久发现了一只大老鼠,带着一群小老鼠上当入盆,正当“我”要收拾它们之际,却见大老鼠“吱吱”几声,然后蹲下,用自己的身体做梯子,使一只只小老鼠脱险逃生。  相似文献   

17.
又是一节阅读课,我给学生们推荐了一篇名为《没有一种草不是花朵》的文章。文中主要讲:“我”上中学时,“老校长”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谁能说出一种不会开花的草?”同学们“把每一种草都想遍了,可是谁也没有想出有哪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最后,“老校长”使“我们”明白了“没有一种草是不开花的,再美的花朵也是一种草”。像往常一样,读完后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受。可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后进生的发言尤其多。从那发自肺腑的话语之中,分明折射出了他们对自己能够绽放成美丽花朵的渴望和信心。我耐心听着,心中充满了满足,暗下决心一定要耐心培育每一棵“草”,等待每一棵“草”的绽放。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一位教师朋友拿了一篇学生的作文给我看,让我谈谈看法,提提意见。原先我以为他要我点评一下作文,等看了之后,我就明白了,其实他是另一种意思。这种“意思”正是我一直想探讨的问题,而这篇作文刚好点中了问题的要害。至于是什么问题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篇作文的具体内容吧。  相似文献   

19.
一篇好的文章.总有一两处“点睛”之笔.这往往是理解和领会全文的关键.人们常常称之为“文眼”.我认为.好课也应该有“课眼”.有“眼”的课才有灵气。一堂课.如果没有“课眼”.就如同画龙没有点睛.顿时失去了灵性。“课眼”既是课堂教学的切人点.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聚焦点.  相似文献   

20.
桑进林 《高中生》2009,(12):19-20
【试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季羡林说: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讲不全?“我”说过不少谎话,因为非此则不能生存。但是“我”还是敢于讲真话的,“我”的真话总是大大超过谎话,因此“我”是一个好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