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顾名思义,新闻摄影,一是新闻,二是摄影,是用摄影的手段报道新闻。换句话说,新闻摄影是用现代化的摄影手段,通过摄影者的观察、选择,用凝结在画面上典型瞬间的可视形象,报道新闻事实。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以为新闻摄影的基本特性有三:一、强烈的新闻性;二、浓郁的现场感;三、要具备新闻的“五要素”。强烈的新闻性新闻摄影和文字报道,都是报纸宣传和传播新闻的重要手段,各有互相不能替代的作用,二者的共同任务都是传播新闻信息,因而都要遵守同一的原则,即它们所摄取和报道的对象,必须具有强烈  相似文献   

2.
脱胎于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报道者,在新闻传播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潜质。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终端的普及应用,公民报道者的这一潜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参与新闻传播的层次在不断提高,从报道新闻事件到评议新闻事件,再到参与调查新闻事件。公众报道者参与新闻传播的广度、深度不断增强,对事实真相的追求表现得更为强烈。这一变化对整个传媒生态格局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造成近7万人死亡。全国大部分媒体对汶川地震做了大量新闻报道,较之于以前历次的灾害性报道,它完成了从救灾报道到受灾报道的演变,信息传播呈现出时效快、透明度高和立体传播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新闻管制尺度的适当放宽和策略的转变。新闻管制的进步,带来的是媒体强有力的报道和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报道中,为了实现传播的新闻价值,新闻体裁各异,传播效果也不一样。现场短新闻是受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报道形式,也是新闻报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有强烈特色的体裁。现场短新闻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新闻改革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现场报道是在新闻事件现场录制的同期报道,具有强烈的纪实性。出镜记者的现场表现力会直接影响到观众对新闻事件的参与感和理解度。因此,本文将从出镜记者的职业素质、报道准备、报道方式和报道法则这几个角度来探讨现场报道有哪些技巧可以运用,让新闻事件传播发挥出更大更广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灾难新闻的审美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普曼有句名言:“即使写街上发生的一起火灾,也要像写诗那样精雕细刻。”从审美层面来观照灾难新闻,不是颠倒美丑、粉饰美化,而是传者以正确的审美观来报道新闻。“新闻传播的内容应具有审美价值,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传者与受者的共识。”①如果传者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健全的审美理想,他就会以独特的视角去报道灾难新闻,产生积极的传播效果。灾难新闻包括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两方面的报道。由于灾难具有破坏性、突发性、多样性、复杂性,又由于灾难新闻的报道的政策性极强,又受历史传统和传统新闻报道理念…  相似文献   

7.
李伟 《中国广播》2009,(6):8-10
本文从“以人为本”一词着手,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改革为例,从新闻节目的选题、内容编排、播出形式三个方面阐述了体现“人文关怀”、“人文化意识”、“以受众为核心”的现代广播新闻理念。提出了“以人为本”是增强新闻的时效性、权威性、互动性的重要条件,是听众的美好心声和愿望。新闻从业人员、担负新闻传播任务的媒体只有具备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具备了较强的人文综合素质,才能满足听众的愿望和强烈的心理诉求,才能客观报道新闻事实,才能真正尊重、关心报道对象,才能提高媒体的传播水平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于现代传播技术与传播手段不断更新,就电视来说,受众对电视新闻报道的要求不断提高,受众强烈的参与意识逼迫电视人重新选择报道方式,改进报道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新闻策划成为一个重要策略.策划制胜成了做好电视新闻报道的一种全新理念.  相似文献   

9.
"客观"与"公正",是新闻界公认的报道原则,同时也是使新闻传播更具说服力和可信性的有效的报道方式.新闻报道要做到客观、公正,这是新闻传播者的不懈追求,也是广大受众的强烈愿望.探讨客观报道和公正报道原则的内涵及要求,力求使新闻报道做到客观、公正,并能坚持客观公正与立场倾向的统一是对新闻传媒及新闻从业者的一项基本的业务规范与要求.  相似文献   

10.
速写,在报纸宣传中是一种为读者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报道形式。以前,报刊曾提倡过多画速写,读者在许多报纸版面上,经常可以看到用速写报道的新闻故事。但近年来,在图像传播领域里,速写报道受到新闻摄影报道的强烈冲击,使一些美术编辑和画家们往往不知所措,读者虽然偶尔还能从报纸上看到一点点速写报道,却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在当今的图像新闻报道中,速写真的没有优势了吗?否。速写报道与新闻摄影报道相比,虽然没有新闻摄影来得迅速、  相似文献   

11.
正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新闻摄影已经成为当代摄影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的呈现形式直观、形象而真实,具有强烈的现场感、思想性和导向性功能。目前,主流纸媒将新闻图片大量运用于版面之中,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1月23日,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召开各省区市视频会议,动员部署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新闻报道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原则,坚守新闻真实的生命线,杜绝虚假报道的产生传播。坚持新闻真实,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是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近年来,虚假新闻仍然屡禁不绝,时有反弹,社会影响恶劣,群众反应强烈。本刊编发的这组文章分析了在新的传播环境下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和特点,探讨杜绝虚假新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旨在共同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切实肩负起媒体的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13.
与传统的三大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有着独特的竞争力。它兼具报纸、广播、电视三者的优势,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新闻信息的海量传播,同时又便于受众下载新闻信息继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大量的新闻图片满足了人们的视觉需求,网上直播等形式使得网上新闻的传播呈现强烈的现场感;专题报道替代了报纸的深度报道、连续报道;聊天室代替了观(听)众热线;视频点播代替了观(听)众点播,BBS代替了“铿锵三人行”。网络新闻的传输中,网络的交互作用还使新闻传播的主体和受体得以很方便地在  相似文献   

14.
时下,在广播媒体新闻类节目中,现场报道已成为众人喜闻乐听的报道形式。这种简洁、明快,具有强烈现场感的报道体裁,不仅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和赞赏,而且也为各家广播媒体所推崇。广播媒体的决策者都在积极倡导鼓励编采人员深入生活,多采制鲜活的现场报道,积极有效地报道传播新闻事件,满足广大听众的收听需求。  相似文献   

15.
在微信平台传播中,高质量的调查性报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得了新生气,成为媒体组织提升影响力、获取核心受众的手段。在微信公众号传播的过程中,调查性报道是媒体组织确立"新闻专业性"的重要工具,成为媒体公众号影响力的"增幅器"、确立风格特色的重要的立足点。本研究通过研究利用微信成功传播的调查性报道,挖掘成功传播的报道和传播活动背后的规律,这将有助于媒体公号更好地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也能够促使优质报道的传播更精准有效。此外,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明确微信传播活动给媒体组织和新闻专业所带来的新影响。研究表明,微信显露出更强的"把关"效应,通过对运营资源倾斜、内容题材筛选、文字风格化加强等方面的选择,将调查性报道的呈现逐渐收拢在更小的范围之内,技术对内容的控制更为隐蔽而强烈。  相似文献   

16.
速写,在报纸宣传中是一种为读者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报道形式。以前,报刊曾提倡过多画速写,读者在许多报纸版面上,经常可以看到用速写报道的新闻故事。但近年来,在图像传播领域里,速写报道受到新闻摄影报道的强烈冲击,使一些美术编辑和画家们往往不知所措,读者虽然偶尔还能从报纸上看到一点点速写报道,却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在当今的图像新闻报道中,速写真的没有优势了吗?否。速写报道与新闻摄影报道相比,虽然没有新闻摄影来得迅速、直接、逼真,然而却可以观察得深入一些,随意性强一些,夸张和发挥的余地大一些。  相似文献   

17.
由于新闻界的特殊地位,外界的批评者和内部领导者坚持要求新闻界严于律己。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人们对于媒体的期望越来越高,媒体自身的社会责任也就越来越大。培养未来的新闻传播从业者,是新闻传播教育的主要目的。而一个合格的新闻传播从业者的基本素质,最重要的是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然后才是扎实的理论根基、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其中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新闻传播法与新闻传播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18.
李晓亮 《传媒》2015,(23):73-75
在新闻传播中,信息价值受到传播主体的广泛重视,新闻报道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下,信息价值显然不能满足大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为受众带来持续性体验的审美价值在新闻传播中逐渐受到重视.审美价值的表现需要充分重视人、观照人,在报道客观事实时运用意指性的语言表现强烈的生命意识,那么新闻报道就不会停留于功利性、实用性的信息价值的浅层,而是透过信息价值的深层表现审美价值.新闻传播主体基于对客观事实的科学认知进行审美判断,发现其中所蕴涵的审美因素,从而在新闻传播中实现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唐燕 《报刊之友》2012,(2):58-59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受网络虚假信息的影响,传统媒体虚假新闻、不实报道呈上升趋势,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政府形象,扰乱了新闻秩序,降低了媒体公信力,社会反映强烈。为切实维护新闻传播公信力,从源头上防止新闻造假,2011年10月19日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规定》中明确提出了虚假失实报道的防范及处理规则以及相关责任追究,也暗含了新闻出版总署对虚假新闻的态度和追求新闻真实性的坚定信念,同时《规定》中的一些要求也重新引发了我们对新闻真实性与时效性冲突的处理与应对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未发生事件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与求知欲,再加上传媒业受众为本的大环境,对事件的预测性报道便应运而生。相较于对已发生事实的报道,预测性报道更加考验媒体对新闻事实及事件真相的把控,在传播的各环节出问题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大。本文从传播过程的五个环节分析2012年业界沸沸扬扬的铁道部改组新闻报道,探讨预测性报道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