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文编号原来只是勘合类文书才具有的一个标记,主要的作用是示信防伪,民国时期公文改革后又赋予它统计和代指作用,并使之成为所有公文必备要素;公文记时原来也是出于示信需要,但在民国时期法律意义极为突出,并且出现了书写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2.
署名盖印之规定 署名和盖印,是公文制成过程中的最后两道程序,表示对公文内容负责,也是公文生效(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志. 北洋政府初期,随着政治制度的变更,公文的署名盖印制度也有了新的规定:根据1912年<临时约法>,大总统公布法律、教令、国际条约、预算的命令,特任、简任、荐任官员的任免令,及大总统布告,除了盖大总统印外,还须由国务总理记人年月日副署,或由国务总理与主管国务员共同副署.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我国公文称谓格式的演变是一个由繁趋简的过程,一个由各行规则到趋于一律的过程:公文称谓词大量减少,公文自称被划一;公文署名程式也逐渐走向统一。这个趋于一律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公文礼仪让位于效率的实质,折射出我国公文工具化、平等化的现代化精神。  相似文献   

4.
袁晓川 《编辑之友》2017,(9):103-108
公文程式的频繁颁布与修订,构成民国时期公文制度建设的外在表征,触发了公文程式类图书社会需求的激增.基于民国时期出版的207种公文程式类图书,文章从出版主题、出版时间、出版机构、出版者、出版地点等多视角,对民国时期公文程式类图书出版实践的主要状况、基本规律与重要特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认为出版界在普及新式公文、推动中国公文程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民国江苏省立医政学院筹备档案为例,从公文处理机构与人员、公文文种、公文处理流程三个方面分析了国民政府时期江苏省政府公文处理的基本流程,并分析了其公文稿面、盖印与署名、公文缮写、一文一事、处理期限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正公文程式指公文的文种、结构、用语、行款、用纸等各项要素的规程法式。现代化大略可以概括为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变,是一个理性不断增长(合理化)的发展过程。而公文程式的现代化,就是传统公文程式不断获得科学化、理性化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民国时期。1912-1949年,是中国历史的过渡期,也是中国公文的转型期。随着现代化思潮的启动,传统公文的文种、行款、纸面布局、装叙结构、语体及套语修辞,呈现出一种世俗化、平等化、大众化、效率化、工具化的演进趋势——这诸种  相似文献   

7.
沈蕾 《北京档案》2010,(2):12-13
在民国时期,有不少冠以公文程式之名的各类文献,其中既有由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有关公文程式的各类文件,也有名为公文程式大全、公文程式全书、公文程式大观之类的图书。这些文献是我国当前许多图书馆和档案馆的重要馆藏,也是今人研究当时公文工作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8.
一般公文应在正文之后署发文机关名称,并在其上加盖印章。署会议名称的一些公文无相应印章可盖和受传统规范格式限制的会议纪要无发文机关署名没有盖印,但仍受人信任。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某些普发性公文因有盖印不便而未盖印,由于其普发,使需执行的机关均有,可据以辨明造假公文的真伪。传真电报因其为事先联系好后点对点发送,即使不盖印,也不存在真实性受质疑问题。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我国公文的缮写程式,诸如抬头方式、字体程式,在"公文革命的呼声"中经历了一个由承袭而删汰、简化、改良的历史递嬗过程:由繁趋简,由各行规则到趋于一律。这个演进过程,折射出我国公文工具化、平等化、科学化的现代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公文程式也称公文格式,是公文内容各部分的逻辑结构和文面各种要素的布局。程式的有无,是应用文区别于其他文章的重要特征;格式的严格、规范与否是公文区别于其他应用文体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公文文种按照其适用范围可分为通用文种和专用文种.通用文种是指可供公方身份作者在各社会活动领域使用的公文文种,一般由政府公布的公文程式加以规定和约束.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政权交替频繁.而公文是进行政治、权力斗争的重要工具,统治者为加强国家行政管理和巩固自身统治的需要,都热衷于对公文程式加以修改和规范.  相似文献   

12.
<正>一、民国公文主要种类民国时期,政局多变,各个政权建立后,都颁布了自己的公文程式,公文名称亦时有补充和变化,正式规定的文种有十几种,其他杂体文多达数十种。现结合云南省档案馆民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公文程式令(条例)》颁布背景及变化的历史考察,认为民国时期公文程式的频繁变化,是对当时政治体制不断更迭的回应,这也导致社会各界从不同视角对其内涵及变化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4.
一个时期的档案文书,包括文体、内容、署名、盖印,小到用纸格式、版头等细枝末节,总是反映此一时期历史的特点,带着特定的色彩。反之,通过表现在文书内容和格式上的差异,也可目睹彼时社会总体情形之一斑。甚者,堪足印证某些特定的事物或事件。辛亥革命后,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采取措施,改革文书工作,于民国元年(1912)公布条例,废除沿用几千年的“制、诏、诰、敕、表、奏”等类封建公文名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上台后,为适应其统治需要,在公文名称和用法上曾作了多次修订,一度使用带有浓厚封建气息的名称。如…  相似文献   

15.
公文用纸的颜色、图案、纸幅大小,以及公文的程式布局,历来在我国古代的政务实践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前清到南京临时政府,公文纸式及程式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最高元首的公文与普通官署一样,皆用白纸,无图案,纸张用相同的折式,纸幅无大小之分。公文不分上行下行,折面布局(程式)趋向简明和统一。这种变革,集中体现了南京临时政府对肃清专制流毒和贯彻平等精神的强烈追求,也奠定了民国时期公文纸式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田素美  高晓波 《档案》2011,(2):36-39
电报作为公文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民国时期被广泛运用。从甘肃省档案馆所藏民国电报中,能够探寻近代电报公文发展的基本状况,如在公文程式改革及一般公文格式的影响下,电报公文的格式、收发处理程序及其存在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7.
南京临时政府档案中的公文纸式及程式变革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文用纸的颜色、图案,纸幅大小,及纸张的程式布局,历来在我国古代的政务实践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清代到南京临时政府,公文纸式及程式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最高元首的公文与普通官署一样,皆用白纸,无图案,纸张用相同的折式,纸幅无分大小.公文无论上行下行,折面布局(程式)趋向简明和统一.这种变革,集中体现了南京临时政府对肃清专制流毒和贯彻平等精神的强烈追求,也奠定了民国时期公文纸式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吴静  王萍 《档案管理》2020,(1):100-102
清政府、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三个不同时期,政府与行业协会商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协助、制衡和新型合作形态的建立。公文是政府权力的外在表现,其程式和内容可以直接反映政府对行业协会商会的管理思路和手段;行业协会商会亦可通过公文表达其观点和立场。研究不同时期政会间行文演进情况,进而对政会间新型关系下的行文方式等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19.
从《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文本表述、党政机关公文的强制属性和伪造公文的司法判定等多个角度,分析无发文机关署名公文、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公文和电报不加盖印章情形的不切性,并从历次规定中申明会议纪要不属党政机关公文的主张。借鉴我国台湾的公文程式规定,着眼党政机关公文的多重属性,提出党政机关加盖印章应该成为铁律上升为国家法规。  相似文献   

20.
古代公文的程式术语是公文程式化的典型表现,也是公文区别于其他文章的重要特点。本文旨在探究古代公文程式术语产生的原因,从而深入了解其特性,以便更加全面地把握古代公文的程式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