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博正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辅助政府监测环境,实行政务公开;能帮助公众获知政务、提高素质,进行民意表达和政治参与;能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是非政府组织联系公民与政府的纽带。微博能实现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等之间的衔接互动和交往合作,促进良治和善治。  相似文献   

2.
帅志强 《东南传播》2013,(1):100-102
政务微博已经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政务微博参与社会管理的功能与话语互动有密切的联系。政务微博在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的实际功能主要表现在增进政民沟通效果、实时监测网络舆情、加速社会信息传播、改进政府服务方式。政务微博的问政执政、汇聚民意、服务民生等潜在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政务微博要更好地实现参与社会管理的功能,应该建立工作流程机制、舆论引导机制、系统联动机制、政民互动机制等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微博作为承载世界上最多网民之一的超大众媒体,其中的任何表达、展示和互动更易接近人类文明社会的一般性特质,并己呈现出某种人性景观.同时,这种基于人性原则的微博参与为多方合作的社会治理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即便微博场域仍存在不可避免的“负能量”,且政府、社会及个体这三大治理主体在微博参与中仍存在合作困境,但公众借助微博这一新媒体平台学着互动、学着建言,并守护人类最基本的善和正义,走向社会共同体仍可预期.  相似文献   

4.
微博问政的“多中心治理结构”与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沭宁 《新闻界》2012,(1):17-20
本文认为"微博问政"的制度建设和治理策略的主要内容是:一是在评估"微博问政"局限性的基础上,加快推进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政府要积极面对"微博问政",善于研判"微"情绪,形成"微博问政"评判对接机制;二是加强微博民意的理性引导以及舆情评判,引导网民有序问政;三是消除制约微博均衡发展的技术、环境等因素,将微博问政纳入我国政治治理的整体架构之中,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微博问政"多中心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5.
近年,微博客在政治参与领域异军突起。2012年全国两会,微博客成为表达民声、征集民意以及会场内外信息互动的最热媒介。本文以2012年两会期间的微博应用为研究对象,从两会微博问政主体的角度解析微博客的影响,探寻"微博问政"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靖鸣  李姗姗 《青年记者》2012,(22):34-38
文微意博的微博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掀起了一场编织"围脖"的全民行动.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微博,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平台,使民意表达的渠道和空间迅速扩展和延伸,由此发展出了一种新型的网络舆论形态即微博舆论.微博舆论经过裂变式的传播之后,形成一股强劲的舆论力量,对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问题进行关注与监督.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观点的公开”市场上话语权争夺日趋白热化,政务微博要掌控主导权,推进微博良性发展.本文提出其运行管理策略主要有:一是微博自主平台,培育更有文化归属感的参与,引导、培育公民精神;二是订立规制,明确政府、市场、社会不同主体的行为规范与责任;三是做好微博和其他问政渠道、电子政务的衔接,做好网上“入口”和线下督办“出口”的衔接;四是加强社会动员机制,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朱妍 《今传媒》2011,(4):101-102
2011年春节,微博"打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关键词之一,在微博客上再次激起滔滔民意。这是全民上下的一次通力合作,是网民主体意识的觉醒,也是微博客独有特性与强大影响力的再次展现。本文拟通过分析微博"打拐"事件,从中得出微博客的社会影响力,由"小微博"窥探"大社会"。  相似文献   

9.
当前各级政府开设的微博,从数量上看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推动了政府部门与社会百姓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联系,改善了政府部门在百姓面前的形象,但是部分政府微博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凸显了政府微博的角色定位问题。笔者认为,政府微博必须以"政"为本业,坚持为民服务,推进信息公开,俯下身来倾听民意。  相似文献   

10.
微博反腐是当下互联网多边舆论场中最为典型的民意现象.受现实国情、文化传统和网络传播环境等影响,微博反腐中信息流、意见流与舆论演进具有独特的运动规律与内在效应,给整个网络反腐和网络文化带来建设性与破坏性的后果.构建可以真正公平参与、有效对话合作的公共平台,让大众、意见领袖、媒体和政府等各种主体都能参与舆论博弈,可以有效发挥微博反腐传播效应的正向价值,进而促进整个网络反腐良性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许文谦 《新闻世界》2014,(7):209-211
微博问政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有效手段,开创了网络时代民众参政议政的一种新形式。在新传播环境下,政治权力的媒体化扩大、深度的公民参与和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为新闻生产和权威带来了重大机遇与挑战。为了巩固新闻权威,新闻传媒有必要促进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善用新闻媒介的符号权力,以及拓展新闻生产模式和另类媒介空间。  相似文献   

12.
张晔 《新闻世界》2013,(9):128-129
微博舆情是民众在微博空间里的舆论反映。近年来,民众借助微博表达意见、讨论公共事务、维护公民权力的事件屡见不鲜。微博舆情成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镜像”。它具有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与圈子化、传播内容的理性与非理性、传播过程的阶段性与周期性、传播路径的点对面与裂变性等特征。微博舆情的发酵,聚焦了网络民意,成为舆论演进的助推器,构筑起全新的社会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3.
<正>微博作为新媒体,凭借其庞大的互联网使用群体成为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媒介。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微博用户规模为2.81亿,网民中微博使用率为45.5%1。一项调查数据显示,96%的微博用户表示会通过微博了解、发布对社会公共事件、突发事件的观点。2这些数据都表明,微博已经成为一个集信息、观点、民意为一体的重要信息平台和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微博的新闻信息错综复杂,微博的优势和缺点是显而易见的,新形势下的新闻采编人员要发挥主体意识,合理利用微博信息,传播正能量,杜绝利用微博和职务便利谋取利益,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政治觉悟,为社会负责、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5.
微博微信的出现为中国民众的意见表达提供了新的方式,使受到压抑的民众社会参与热情得到释放。但是,随着微博微信的普及,人们对网络民意与网络民主这些新兴词汇的误读也越来越深。本文旨在对网络民意与网络民主的误解现象进行辨析。本文认为,网络民意不等同于民意,群言一致并不代表民主,网络民主只是中国民主的辅助手段,言论自由也并非无限制的,多数人持有的观点并不一定就代表正确,更不能代表公意,网络民主应该作为现实民主的辅助工具,起到批判性的力量而非破坏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新闻前哨》2014,(4):7-7
朱丽常征在《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2期撰文认为,当代的大众传播已进入新的语境,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第一次将公众从传播中的受体地位变成了主体地位。如何在新的大众传播语境下,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找到一条符合实际、贴近时代的社会治理的科学发展路径.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2013年8月网络治理专项活动开展以来,微博意见领袖的识别、活跃度、影响力再次引发各界关注、本文以244个微博意见领袖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微博意见领袖的群体特点,利用词频分析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微博意见领袖博文内容及转发关系进行分析,探析网络舆论调控前后微博意见领袖行为变化特点。分析发现:8月以来微博意见领袖发博量整体下降,但公务员、律师、作家、学者等群体人均每日发博量上升;博文内容涉及政治话题减少,更加倾向于法制主题;整体互动程度降低,意见领袖群体对个体影响力减弱,群体之间信息控制力和传播力差距缩小;少数微博意见领袖参与舆情事件的热度上升,但微博意见领袖群体对舆情事件影响力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8.
档案治理的本质思维——以人为本: 第一,以保障主体权利为要义的依法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作为档案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实践的法理依据,保障了各类主体生成档案、管理档案和利用档案的权利. 第二,以调和治理矛盾为核心的元治理.档案主管部门作为元治者能够总揽治理全局,兼顾多元主体特别是社会力量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9.
王飞  王宝明  庞宇 《新闻界》2013,(11):43-47
随着微博等新媒体手段的兴起,虚拟社会危机事件在转化为现实社会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其参与主体更为复杂、形成起因更为多样,致使社会管理难度加大。在工作实务中,社会管理者有必要利用政务微博平台进行社会管理,一方面要警惕政务微博自身危机,对政务微博潜在危机的来源的分析、识别及排序,建立规避系统,注意危机迫近的信号,坚持好的管理行为避免公共关系危机以提升政务微博的引导力;另一方面要结合危机事件的阶段性特点,做好事前引导布防、事发识别研判、事中遏制解决、事后恢复评估,竭力从源头处置危机事件,防止虚拟社会危机事件现实化。  相似文献   

20.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础环节,是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场域。在这样的空间结构中,社区媒体可以为多元主体提供信息沟通的平台与渠道,也可以作为社区多元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基于现实的需求,社区媒体参与社区治理,需要解决定位与身份问题,解决资本运营问题,而参与文化建设或许是社区媒体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