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学科带头人成长的师承效应是指弟子在大师的引领下,传承学术风格,掌握学术精髓,从而学术发展较快,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学术传承、优势互补以及"马太效应",高校学科带头人的成长需要师承效应。遴选苗子、精心培育和营造环境等措施可以促进学科带头人的成长。研究表明,师承效应成就了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2.
对1999年至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的学习年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硕博连读获奖者的学习年限均值为5-10年,单独攻读博士学位获奖者的学习年限为3.27年;对于不同年龄段的获奖者,年龄小的其学习年限也相对较短;对于不同学科获奖者,工学硕博连读获奖者学习年限最短,而单独攻读博士学位的最长,医学硕博连读获奖者的学习年限最长,而单独攻读博士学位的最短。  相似文献   

3.
冯羽 《高教论坛》2020,(2):105-107,110
博士生是拔尖创新人才的代表和重要来源。博士学位授予质量是博士教育质量的核心与关键。为呼应"双一流"建设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博士学位授予质量,高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需关注思想品德合格度、论文研究创新度和知识产出的社会贡献度。"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高博士学位授予质量需围绕"三个度"优化育人路径,加强道德教育管理、加强培养体系管理、加强论文研究管理、加强学位审核管理、加强导师队伍管理。  相似文献   

4.
以1999-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为研究样本,从科学计量学和统计学的视角揭示我国科学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年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科学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年龄结构呈"M"型双峰分布,峰值年龄分别约为46岁和66岁;科学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平均年龄呈年轻化发展趋势;不同学科及性别因素对科学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年龄结构具有显著影响。准确认识并把握这些规律和特点,对科学制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是博士生培养的最重要环节,文章对某"985"高校近三年来1716篇博士学位论文评阅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综合评价和分指标中的"创新性成果"基本服从正态分布。进而从博士生个体特征和培养方式的视角,对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要素对综合评价的影响比对创新性成果的影响更显著。从个体特征而言,性别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并不显著,年龄越小、本科毕业于"985"高校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论文质量高。从培养方式而言,录取类别、选拨方式、学习方式、学习年限、论文类型对论文质量的影响都比较显著,非定向、硕博连读、全脱产学习、学习年限为4年的博士生论文质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1999年至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的高等教育求学路径的研究,探寻优秀博士生成长规律,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经数据分析发现:不同学科、不同性别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变动次数、学校类型变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绝大多数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本硕博就读学校变换一次或没有变化,自然科学学科博士生比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博士生学校变换次数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中本硕博阶段均在"985工程"大学就读的人数最多,硕士生阶段就读学校类型为提升型。  相似文献   

7.
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国籍、获奖时的年龄两个方面对1901—2008年问诺贝尔物理学奖做了统计。统计发现,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国籍主要分布在美国与“欧洲四国”;获奖者获奖时的优势年龄集中在41岁~65岁。通过对获奖人次和获奖成果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世界性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正在逐步加深。基于以上分析,文章得出了促进我国大学教学与科研发展的四点启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999—2006年12个工学学科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者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专利及受奖励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各个学科获奖者的科研水平及其特点;并对具有相近特点的学科进行了聚类分类;讨论了培养单位、导师等环境因素对不同学科获奖篇数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9.
汤天维 《中国教师》2014,(10):80-81
<正>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有两个现象,一是师徒连续获奖,最多的达到了五代;二是国外一些实验室,获奖者扎堆出现,著名的卡文迪实验室,获奖者就有17人之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与人才师承和优势互补是有着很大关系的。科学家们集体研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合作能够出智慧,出成果,出人才。上述现象,是合作探究学习的必然结果,也是合作学习重要性的最好佐证。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开展10年来的数据统计,分析了非"211工程"院校获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总体数量情况、院校类型特征、整体学科分布,剖析了部分非"211工程"院校获奖论文的具体学科分布以及获奖规律,揭示了5所非"211工程"院校典型性获奖学科的四个共性特征.指出开展相关统计分析可为非"211工程"院校的发展提供多方面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随着"健康课堂"课题实验的不断深入,黄石市中山小学的师生们在阅读活动中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快乐,收获了成长。读书节——读书乐。为了让阅读成为伴随中山学子成长的好习惯,中山小学2012年4月开展了"让读书成为习惯"为主题的读书节。通过"淘书乐""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讲故事""经典诵读比赛""阅读教学展示""读书节手抄报、黑板报评比""书香家庭评比"活动,让全校师生共同徜徉书海,博览群书。  相似文献   

12.
分析"90后""00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知识的接受特点,在此基础上,以OBE理念为指导,结合布鲁姆的分类分层教学思想,强化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主体性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导向为教学理念,并以课堂应用实践为基础,围绕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以后的产出效果、师生角色转变等,构建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日语高级视听说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历年教育学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产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历年教育学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NEDD(National Excell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s)的产出特点,将对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本文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对1999-2007年教育学学科NEDD的获得数量在所有学科、哲学社会科学以及教育学科中的分布,NEDD的获得与培养机构、重点学科以及导师知名度等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教育学学科NEDD评选的竞争性将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4.
近十年,我国职业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学术研究领域成果大量产出.博士学位论文是学科发展的缩影,也能折射出我国高层次学术人才的研究水平,以157篇职业教育博士学位论文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发现,我国职业教育博士学位论文呈现如下演变趋势:研究视野愈加开阔,研究主题不断延展,研究内容日益丰富;论文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政策性特征,研究主题与时俱进;定性研究与混合研究方法占据主导位置,研究方法趋向多元化.但是论文选题、研究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研究主题存在盲点及弱点;集中于宏观问题及理论研究;研究方法比较单一.这就需要博士加强研究问题意识和实应性应用研究,增加跨学科多元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15.
<正>青岛永平路小学在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师生认同的文化价值、生活观念。伴随"十三五"市规划课题"‘爱润永平’学校特色文化的构建与实施"结题,已构建起涵盖"核心理念——启智明慧,爱润身心""校训——知行合一,爱满天下""校风——以爱育爱,浸润成长""教风——春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著名数学家诺伯特·维纳,从小就智力超常,三岁时就能读写,十四岁时就大学毕业了.几年后,他又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币斗学博士.在博士学位的授予仪式上,执行主席看到一脸稚气的维纳,颇为惊讶,于是就当面询问他的年龄.维纳不愧.为数学神童,他的回答十分巧妙:“我今年岁  相似文献   

17.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科学上杰出成就的最高象征.运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了1901年至2008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创造性成果与其作出获奖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的年龄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和"最佳峰值年龄",阐发了中青年科学家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的思想及其对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宁波大学教育学学科最早可追溯至1958年创办的宁波师范学院,至今已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系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十三五”--流学科。本学科于2003年获批二级学科硕土点,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在2019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本学科名列全国第17位。本学科设有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等6个学术型硕士学位点、10个专业型硕士学位点。现有教授19人,副教授4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1人,省部级以上人才包括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马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钱江学者、浙江省教学名师、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省151人才培养对象、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省高校优秀教师等。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之友》2010,(17):29-29
<正>"数学创新知识"竞赛获奖名单由《初中生之友》编辑部举办的第二届"数学创新知识"竞赛圆满结束,非常感谢老师和同学们对本次竞赛活动的大力支持。奖品和证书将于近期寄出,请各位获奖者注意查收。现公布部分获奖同学名单。  相似文献   

20.
贝尔实验室诺贝尔奖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量子物理学研究中6项11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学习、研究经历、获奖成果取得等方面的研究,针对获奖者成果取得时间、获奖成果类型、获奖学科、成员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